

西门子进中国100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剑宇)
西门子公司创始人维尔纳·西门子
西门子把2004年定位为公司来到中国100周年,源于1904年公司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在公司历史记载中,它的产品(电报机)首次卖到中国是在1872年。2004年5月,西门子全球总裁冯必乐先生在上海举行的庆祝会上说了一句老话:“‘如果你在一个国家做生意,你是一个客人。如果你在一个国家做生意并且在这个国家生产产品和雇佣本地人,你是一位朋友。如果你在一个国家做生意、生产产品、培训人员并且进行研发,你就是该国的一位好公民。’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中国优秀的企业公民。”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并向北京交付了第一辆有轨电车。这种有轨电车的时速是20公里/小时,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
交通、照明、通信等电气应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是中国人进入现代社会、打开与世界交流窗口的开始。
白寿彝先生在他1939年著作的《中国交通史》中有这么一段话:“自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于是外国轮船来了,外国的铁路火车也来了,跟着外国的邮政事业和电信事业也来了,而中国领空上飞机之试飞,也是由外国人开其端。这些新交通工具以及新交通组织之初来,中国人的心情只是惊诧和厌恶。但是经过了许多事实上的教训以后,知道了数千年相守的成法不足以应付激烈的世变。而新交通事业之延期兴办,也只有替外国人多造一些机会。”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流行的现代生活口号依然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个口号具体说的是当时沈阳铁西区50多栋苏式楼房中人们的生活场景,当时中国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先行阶段,铁西区的重工业生产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和生活。翻过了2000年,如今铁西区是重新“振兴东北”的另一面镜子。
西门子从一个手工作坊成长为跨国公司,是工业时代的电气巨子。它来到中国的100年,与上述中国电气化的过程同步。目前西门子在中国的生意集中在最主要的几个经济领域:交通、电力和通信,代表作是上海磁悬浮列车、电厂和输配电设备、通信网络和电话。
上海磁悬浮列车是西门子和它的伙伴克虏伯公司在中国努力搏一把的尝试,它可能带来的后期效益(据计算京沪铁路的磁悬浮方案的规模是以万亿人民币计),将成为西门子极大的增长点。而由于中国旺盛的电力需求增长,电力设备市场成为目前西门子中国公司优秀的利润来源。在最受关注的通信市场领域,尽管西门子在1991年即与北京邮政局合资成立了北京交换机系统有限公司,在有线电话市场占有先机;但在新兴的无线通信市场,西门子还是落后在诺基亚、高通的后面而成为二线公司。所以有评论在讨论,电气时代的巨人是否会在信息时代落伍?
从磁悬浮到发电机,西门子的几个点击
1995年,西门子为三峡工程提供变压器、发电机和涡轮机
乘坐磁悬浮列车仅需8分钟就可以从上海市中心到达浦东机场
磁悬浮
从上海龙阳地铁站改乘磁悬浮,经过7分20秒,到达30公里外的上海浦东机场。列车加速到平稳运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超过了F1赛事的最高时速,车厢里上下颠簸很小,左右摇摆得相对还大一些。车里除了参观体验的旅游团,旅客中最多的是外国人。一方面由于浦东机场是上海的国际机场,另一方面,浦东磁悬浮也是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线路,对它感兴趣的外国人不比中国人少。
蒂森·克虏伯和西门子公司是上海磁悬浮的主要设备供应商。由于缺乏规模,这条30公里长的磁悬浮现在难以实现盈利。
“我觉得中国政府决定建这么一条铁路,更大的目的也许是想使用这样的技术,要亲眼看技术是否可行,另外也想解决浦东机场到市区的交通问题。至于可以赢利,那是上海这个项目的评估问题,我们只是一个设备提供商。就像西门子拿出6%~7%的收入来做研发,任何一个技术都是要有投资的。上海的磁悬浮是世界上第一个磁悬浮项目,它还只是一个开端,我相信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西门子中国公司总裁贝殷思先生说。
记者问:“记得有一次问您,为什么这样的一个项目在德国没有商用,却在中国做了第一个,您说‘如果我是中国人,一定会选择一个中国的技术来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想说的是,拥有高速铁路技术是让一个国家很自豪的技术,我相信中国一定想拥有自己的技术,无论它叫‘中华之星’还是什么,如果可以的话,中国一定不愿意买任何一个国家的技术,无论它是日本、法国或者是德国的。”
做生意
作为西门子的中国总裁,贝殷思介绍了西门子的一些故事。
“西门子在中国做生意有130多年。1904年以前我们只是做贸易,1904我们在上海开设了办事处。然后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都是战败国,所以德国公司和日本公司在中国无论香港还是内地,都不是特别受欢迎。1954年开始,西门子通过香港捷成洋行开始做生意,因为捷成洋行是一个丹麦的公司。捷成洋行还代理了很多著名的德国公司的产品,包括汉莎、大众、巴斯福(BASF)、保时捷,当然还有西门子。
“1976年我28岁,到香港在利都富公司工作。来香港地区之前,我不知道香港是什么样子。就像我问一个中国人比利时、荷兰在哪里,他们不知道。当时欧洲人也不知道各个亚洲国家在什么位置。我到香港的时候是6月,3个月以后毛泽东逝世,我还记得当时在香港中国银行的走廊里,很多人排了长队在悼念毛主席。1978年,邓小平开始了改革开放。
“5年后捷成洋行给我打电话,说西门子公司需要一个驻北京的代表,问我愿不愿意去。1981年10月,我来到了北京。之前我在香港曾经拿望远镜看过北京,但是从来没来过,也不知道北京什么样子。到北京我和另外两个同事在民族饭店住了3年,我的妻子和孩子都留在香港。
“那时候,我们不能直接做生意,也不能去工厂见我们的直接客户。我们每天早上去北京动物园附近的谈判大厦,那里面有一个柜台,柜台里有很多信封给各个不同的公司。如果有西门子或者捷成洋行的信封,我们就把它打开,里面就有各种不同商品的需求,要我们提供报价,然后由西门子香港公司提供报价和商品目录,我们才能继续谈判。这些谈判主要都是在二里沟(谈判大厦所在的地名)进行,谈判对象是中国的机械进出口公司,而需要我们设备的工厂并不了解如何跟我们打交道。”
“您到中国做成的主要生意是什么?在民族饭店那几年每年的销售额大约是多少?”记者问。
“很大的部分是军区医院买我们的医疗设备,还有电传机、变压器等输电设备。第一年大约是5000万德国马克,第三年大约有1.5亿德国马克。1984年,西门子的全球总裁卡斯克博士到中国来访问了11天,见了中国政府的领导人。当时卡斯克博士说他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可以卖出人均一个德国马克的产品,换算成现在的欧元大约是4.5亿,但是今天西门子在中国已经卖出了40亿欧元的产品。”
“1985年西门子公司和中国政府签署了一个重要的合作协议,它促成了什么结果?”记者问。
“实际上,这个协议像是一个对话机构。当时中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牵头,各部委处代表,每年和西门子公司的代表在某个地方交流,谈的是如何成立合资企业等等。这个协议对于西门子来说是中国政府对它的一个信任,通过西门子来了解如何与外商合作,我们没有通过协议获得任何商业合同。”
几个典故
1872年,西门子在中国卖出了第一台电报机。1876年,葛元煦《沪游杂记》记录了上海的电报价格:当时能通电报的只有上海、香港、广州等几个城市,其中上海至香港、广州、日本长崎市每10字洋3元,11字至20字6元,21字至30字10元,可当时上海到长崎的船票才6元一张。当时电报局股东的年收益率可以达到30%。
刘善龄先生著《西洋风》中记载:“据说在19世纪70年代,有两个外国人在上海十六铺摆了两架电话机供游客通话,每次收费36文,这点钱当时大约可买面粉一斤,鸡蛋六个,甲鱼半斤不到。”
1879年(光绪五年)5月17日,刚刚卸任的美国总统格兰特到上海访问,公共租界特意从国外运来小型直流发电机和电灯,安装在外滩,并在17、18日两天点灯以示欢迎。这台发电机就是由维尔纳·西门子1867年发明的。西门子公司的记载是:这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为港口工作加快了效率”。
1880年,中国近代化学家徐寿的儿子、兵工技术专家徐建寅在德国参观西门子电机厂,随后又应邀出席了西门子的家宴,他的《旅欧杂录》记载:5月26日“晚6点钟赴电学名家西门私宴,男女客数百人。各国出使人员,惟中国而已”。当时,柏林正在铺设有轨电车。
西门子与中国
1847年10月,维尔纳·西门子和约翰·哈尔斯克在柏林创建了“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主要产品是用雪茄烟盒、锡板、铁片和绝缘的铜线组装成的指针式发报机。
1872年,西门子为中国提供了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
1866年,维尔纳·西门子发现了发电机工作原理。他甚至创造了德文“电气”的单词“Elektrotechnik”。
1870年,西门子设在柏林、伦敦和圣彼得堡的三家公司与英国政府签订协议,建造长11000公里的印欧电报线,1870年竣工后,在伦敦和印度加尔各答之间传递公文仅需要28分钟。这条线路一直使用到1931年。
1875年,由西门子承揽的跨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完成。
1879年,第一台电力机车在柏林展出;同年,第一批路灯安装在柏林皇帝画廊大街。
1879年,西门子为上海港的照明提供了一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
1880年,在曼海姆建造了第一部电梯。
1881年,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在柏林投入使用,时速30公里。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的中国一条 有轨电车、马家堡——哈德门线投入运营, 为此西门子还建造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作 为配套设施。
1904年,西门子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永久办事处。
1912年,西门子在云南省距离昆明市35公里处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厂,并在电厂和昆明市之间修了第一条高压(22千伏)输电线路。发电设备于2003年停止运转。
1929年~1930年,西门子在汉口推出了一套可容纳8500个用户的电话系统。
1939年以前,西门子主要向中国11个城市的私人诊所和25家医院提供X光射线机及其他医疗仪器。
1937年,西门子上海办事处有员工275人,占西门子海外业务量的21%。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屠杀中国居民,西门子南京办事处经理约翰·拉贝是为市民提供避难场所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借助西门子的地界为超过250000中国难民提供避难场所。
1945年4月20日,西门子柏林工厂关闭,公司大部分建筑和厂房成为废墟。“二战”中公司所有损失达25.8亿德国马克,占公司总资产4/5。
西门子和宝钢的合作从1979年开始
1982年,西门子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办事处。
1984年,西门子为中国建设了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葛洲坝一上海)。
1985年,《西门子公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机械工业、电气工程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备忘录》在北京签署。西门子是第一家应邀与中国进行如此深入合作的外国企业。
1989年,西门子接到为上海修建地铁一号线的订单,一期项目于1995年完工。
1990年,西门子在中国的第一个生产型合资企业厂——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成立。
1992年,西门子在德国以外第一家、同时也是惟一一家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合资厂,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
1994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成立,它是第一家由外国企业组建的控股公司。
1996年,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公司推出在中国生产的第一部西门子手机——S4。
1998年,西门子与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始合作研发第三代(3G)移动通信技术TD一SCDMA。
2001年,西门子SOMATOM欢星CT机开始在中国生产
1998年,西门子为上海外高桥提供两台900兆瓦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第一台在2003年投入运营。这是中国最大的火电机组。
2001年1月,由蒂森.克虏伯公司和西门子组建的财团获得一份定单,建设连接上海浦东机场和市区的全世界第一条商业化磁悬浮铁路。该系统于2002年12月31日首次运行,2003年12月29日投入运营。
西门子参与开发的“上海未来图景”在2000年汉诺威世博上展示
2004年,西门子全球总裁冯必乐先生宣布未来几年在中国再投资10亿欧元,其中1亿欧元用于建设西门子中国总部大厦。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西门子公司提供)
【2004-23-52-1.jpg】
2003年9月,西门子的“自动化之光”巡展列车在中国引起极大关注,它展示了西门子的现代化自动技术和解决方案在生产流程与制造业自动化、机械工程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能够带给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