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疯狂的油价,谁之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周一凡)
对刚刚有起色的世界经济而言,油价上涨绝非好消息
欧佩克的算盘
美国和欧洲的能源官员们指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在去年9月和今年4月两次作出限产决定,欧佩克的石油部长们对于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甚至不愿对市场做出多少口头干预,这让那些投机分子们更加为所欲为,造成国际油价飞涨。
自去年9月份欧佩克出人意料地宣布减产以来,油价已经累计上涨了47%。此举导致那些下注油价将暴跌的投机商们损失惨重。但自那以后他们调整了策略,开始大举构筑多头头寸。
但欧佩克并不接受这样的批评。欧佩克的主席普尔诺莫表示,全球原油需求上升、中东局势不稳和石油投机商趁机炒作等因素都推动了油价走高,欧佩克也想稳定油价,但很多因素都是欧佩克无法控制的。“即使我们这些欧佩克成员也因为高油价而头疼,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的产量毕竟只占到全球市场的40%。”他说。
近日,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纳伊米呼吁欧佩克提高原油日产量至少150万桶。实际上,虽然欧佩克于今年4月份再次减产,但此举并未导致实际产量明显下降。据独立的分析师表示,受产量配额限制的10个欧佩克成员国的实际日总产量比2350万桶的上限要高出190万桶左右。可能的增产将与欧佩克4月1日起的减产相互抵消。分析师认为,增产的影响可能会很小,因为多数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产量已经超过官方配额,即将改变的只是原油日产量配额而不是实际产量。
当前,欧佩克原油日产量的官方配额为2350万桶,但分析师和一些官员称,欧佩克产量超出配额200万桶。除了沙特,很少国家有能力迅速增加产量。因此,调高配额可能使一些产量过剩合法化,但并不意味着将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原油。市场预期,即使欧佩克增产,到年中国际油价可能还会继续攀升至每桶43到45美元。
欧佩克方面表示,不希望看到高油价损害全球经济复苏或原油需求,但在欧佩克正式作出增产决定前,将先行搜集第二季度库存和石油需求的数据。
虽然美国的原油商业库存目前仍低于正常水平,但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上周库存已稳步增至2.99亿桶,比1月份创下的30年低点增长了13%。
这一现象让欧佩克的决策者们坐立不安,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让美国库存吃紧他们才能牢牢控制油价走势。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纳伊米就曾表示,一旦美国的原油商业库存达到3.1亿桶,欧佩克就会失去对油价的控制权。其他的一些成员国也表示,美国原油商业库存低于3亿桶是令他们放心的水平。该组织的一些代表称,从以往库存和油价之间的互动情况来看,纽约市场原油的合理价格应该比目前的价位低10美元。
问题是市场对原油库存的增加视而不见。欧佩克成员国某市场分析师表示,在他的记忆中,油价和库存从未出现过如此严重的背离现象。
交易员和分析师们关注的则是汽油库存。现在距离美国的驾车高峰期只剩1个月,但汽油库存仍然低于正常水平。包括国际能源署在内的分析人士担心,汽油库存的不足可能无法填补供应中断造成的供给缺口。
欧佩克轻易不愿向市场施以援手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油价下跌对国民经济造成冲击。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透露,以石油出口收入约占国家财政开支3/4的沙特阿拉伯为例,欧佩克一揽子原油价格至少要在每桶28至30美元之间才能满足沙特2004年的开支预算需求。这意味着纽约市场上的原油期货价格要保持在每桶30~32美元附近。
因此,市场基本面和油价的背离使欧佩克的高级官员们不敢轻举妄动,以免贸然行动导致油价再次暴跌。
2004年3月31日,欧佩克(OPEC)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对4月份的限产做出决定
美国的因果循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不断敦促欧佩克采取行动。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近日对CNBC财经新闻电视网说,高油价不受欢迎,强烈反对欧佩克采取的任何限制供应、减少产量或削减配额的行动。
但美国正是推高油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前两次欧佩克限产的直接原因是2001年以来美元暴跌,即使每桶34美元的高油价以欧元计价仍然处于原先的22至28美元的目标区间。虽然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美元依然面临着巨大风险。去年末美国债务规模约3.5万亿美元,其中,世界各国拥有的美元储备有2万多亿美元,而石油美元拥有的美元资产占一半以上。美元泡沫的破灭使石油美元面临极大风险。欧佩克国家逐渐意识到,与其将石油开采出来换成不断贬值的美元以及不断缩水的美元资产,不如长期储存于地下。
当前国际投资呈现显著的短期化特征,上海交通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沈思玮副教授认为,由于原油需求的刚性,又由于当前活跃的国际游资中相当大部分是石油美元,在美国推行弱势美元政策、维持美元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游资继续投机性推高石油价格。而美国在伊拉克的泥足深陷、美国在6月1日向伊交权、欧佩克调整石油价格目标区间,为石油投机提供了题材。
近日被曝光的美英联军在伊拉克的“虐俘事件”,更加重了市场对于中东地区原油生产设施遭到报复性恐怖袭击的担忧,这对于本已飞涨的油价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英国巴克莱银行集团经济分析师诺瑞希指出,如果中东地区继续有不利消息占据各国报纸头版,很可能促使油价继续飙涨。
对刚刚有所起色的世界经济而言,油价如此上涨绝非好消息。根据路透对主要银行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油价居高不下可能将全球2004年达50兆美元的经济产值削减0.3个百分点,令成长速度放缓。路透于5月10~13日针对24位分析师所做的调查显示,如果油价维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那么2004年全球生产总值将减少0.3个百分点。原油价格高于每桶40美元,将导致如美国等能源进口大国的贸易逆差扩大,进而阻碍消费者支出,因为消费者花在汽油与燃料上的成本增加。“回顾历史,每次油价飙升通常都伴随著全球经济衰退。”荷兰银行分析师维肯斯说。
中国,默默的承受者
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飞升,中国——是一个悄无声息却无法忽略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正默默承受着一切后果。
国际能源署(IEA)本月预期全球石油需求的绝对增长量为1988年以来最大,其中中国占了逾1/3。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今年前3个月,我国进口原油3014万吨,同比增长35.7%。专家预测,今年原油进口数量将突破1亿吨。中国近年来对原油需求以平均5%左右的幅度增长,国内原油供应量平均增幅约为1%,差额就需要进口原油来弥补。这使得我国对国际原油的依存度由2001年的25%左右上涨到今年的将近40%。
在过去一年中,按美元计算的国际油价上涨了三成,但同期美元下跌幅度接近15%,因此国际油价的实际涨幅并没有表面上那么高。然而,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企业却不可能因此缓解成本压力,因为人民币与美元之间一直保持着相对固定的汇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油价上涨,就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实际上,此次世界石油价格攀升主要是现货油价上涨,长期石油期货市场未受大影响,而中国石油进口九成都为现货购买,就无法避免要为飞涨的油价付出巨额代价。
如果油价持续走高,与石油相关的交通、化工等行业的成本将会迅速上升,如果“上游”生产企业消化不了价格上涨的因素,将会直接导致“下游”产品的物价上涨,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石化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国内油价以政府指导价为主,价格调整有1个月左右的滞后期,如果国际油价迅速回落,国内油市就不会产生波动。但从国际市场油价走势判断,短期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油价将维持高位震荡。如果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恐怕就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