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位被捕者与若干前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进)
斯万·贾斯查因
斯万·贾斯查因(Sven Jaschan)一夜之间成为了欧洲媒体的焦点,因为5月初席卷欧洲的震荡波病毒令半个欧洲的人不敢打开电脑,而当德国警方在微软指点下,将小城沃芬森的高中生斯万·贾斯查因逮捕的时候,德国的媒体就像发现外星人一样扑了上来。德国的《图片报》在周一的评论版写道:“一名德国青年学生以其智慧战胜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计算机专家,令德国人感到了一种奇异的民族自豪感。”类似的发言遍布德国的各种网络论坛之上,贾斯查因几乎一夜间成为了德国年轻人的新偶像。
《明镜》周刊也以刨根问底的态度报道斯万·贾斯查因的被捕,当地的检察官迪巴拉甚至评论说:“贾斯查因的母亲与继父的收入主要来自为沃芬森仅有的920位住户修理电脑,他编写震荡波病毒很有可能是为了帮助自家的小门脸多挣钱。”甚至贾斯查因的生父雷纳和继母萨缤也不甘寂寞,他们在接受德国RTL电视台采访透露,贾斯查因在圣诞节后曾经向生父提起过自己正在编写蠕虫程序,生父雷纳说道:“我还以为他是在逗我玩。他说他真正想做的是写一个杀病毒的程序,我只是问问他没有做什么傻事吧。”
实际上媒体更对向微软提供线索的举报人感兴趣,因为按照微软一贯的策略,一旦斯万·贾斯查因被控定罪,举报人就可以得到25万美元的奖金。但是微软德国分公司电脑安全专家萨沙·汉克在汉诺威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却对举报人到底是谁遮遮掩掩,德国的媒体同行在邮件中诉说道:“举报人在5月5日给微软打了个举报电话,然后又提供了一段震荡波病毒的源代码,微软就顺藤摸瓜的抓到了斯万·贾斯查因,告密内奸是不可能有病毒源代码的。”而我们的主人公斯万·贾斯查因在编写这套病毒的时候还没满18岁,所以整个德国都怀疑那个举报人就是斯万·贾斯查因自己。这种猜测更加剧了斯万。贾斯查因在德国的家喻户晓,tecchanne的汤姆·麦维更是褒奖道:“斯万·贾斯查因未满18岁就能挣到25万美元,而且法律还拿他无奈,这真是新一代技术高手的成功商业策略。”
就在几天之后,东京大学一位男助教成为了另外一位被捕者,这位网络上署名“47氏”的东京大学信息工程学系研究科助教乃是日本著名共享软件Winny的开发者。winny实际上如同早年间美国流行的P2P共享软件一样,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交换各种音乐电影和游戏,对于P2P软件是否属于版权的争论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而日本警方对47氏的逮捕被网络民众视作“不开化的政府行为”。《连线》杂志评论道:“在美国已经半合法化的P2P行为,居然又成为了日本的违法罪责,难道仅仅是因为美国人用P2P类软件交换音乐,而日本人用Winny交换色情影片吗?”一些Winny的铁杆用户甚至开始组织网络签名的营救行动,“47氏正言,共享有理”一夜间成为日本互联网上的标志口号。
“5月初,从德国到日本,年轻的技术爱好者和怀有黑客情结的孩子们都沸腾了。”著名的博客基地slashdot上评论道。实际上47氏和斯万·贾斯查因的被捕,马上令他们进入了民间技术自由主义和准黑客们心目中的名人堂,就如同2000年挑战DVD解码的乔恩(JonJohansen),以及监视数字设备安全机构的凯文·米蒂尼克(kevinmitnick)。这分明是20世纪50年代赫尔曼·卡恩(Herman Kahn)所号召的“思考不可思议之事”运动的21世纪版本。在赫尔曼·卡恩看来服务业将取代制造业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社会由技术工作者而不是政治家和商人领导,一小部分的技术人员就有能力养活和管理其余的社会成员,那时候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技术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其他无聊的事情。
“技术权力在10年前不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但是现在它已经是新一代人每天都接触和奋斗的方向。”曾经撰写《技术进化与退化》的达让·赛菲奇对《纽约客》杂志说,“当电脑和互联网作为一个拥有强大创造力量的机器摆在我们家中,每个人都坚信自己获得了一个力量的加速器。”实际上这种民间的技术情结已经成为了21世纪初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并且首先影响到了大众消费文化,越来越多的制造商试图用这种情结包装自己的科技产品。《红鲱鱼》杂志曾经对此的评价很有代表性:“所有经历60年代的人都会记得那种传染病一样的时代情绪,而40年后这种情怀已经转移到那代人的孩子们身上了,只不过那些孩子们用的是数字技术,而不是破吉他和蹩脚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