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宏观调控0

国民经济每一次大起大落,都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密切相关  

如果央行不实行调高准备金率,如果联通不实行配股,如果“德隆系”不大幅跳水,这个股市会怎么走?这是很多投资者反思的一个问题。市场调整的时候,参与者闲下来,这个时候往往是他们反思的时候。上证指数从4月9日的最高1783点到4月23日的1635点,已经下滑了8%。一系列的“如果”成为下滑过程中的助推剂。现在,如果再加上一个“如果没有SARS新病例”,我们已经有4个“如果”共同分担市场的重担和投

资者的怨气了。

“如果来如果去”当然是毫无意义的。4月12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消息正式见诸报端,这是在宣布实施差别准备金率后,短期内再度向外界传达出宏观调控的意志。如此急迫如此旗帜鲜明,还是出乎投资者的预料。当日股市大挫,国债开始了连续下跌,到21日,上证国债指数已经从97.17跌至92.71,仅4月19日一天,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市值便蒸发了35亿元。市场中加息的预期在蔓延,但更多的机构认为,上调准备金率旨在控制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防范金融风险,同时控制通货膨胀,是一箭双雕。而加息只能遏止价格上涨,却可能抑制消费,釜底抽薪。不管怎么说,宏观调控已经开始,甚至有人回忆起1993~1994年那一轮宏观调控,那一次,刚刚成立的市场还不成熟,价

值蒸发掉近80﹪。

现实的经济问题,是投资过热,消费并没有跟上,投资制造了暂时的表面上的需求,带动第一季度的GDP增长速度超过了9.7%,远远高于政府提出的7%的GDP增长目标。今年一季度,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仍旧延续去年的趋势,投资不减,前两个月,钢铁工业投资增速达到172.6%,水泥行业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33%。按这样的速度,明年我国将至少形成3.3亿吨钢、10亿吨水泥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预期的需求。如果说前年乃至去年的投资增长还是恢复性增长的话,现在则进入了过热的增长状态。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43%,可谓10年未遇的欣欣向荣。但如此高烧,一旦形成生产规模,消费水平跟不上,势必泡沫吹破,利润骤减,大量企业不能开工,从而引来新一轮的通货紧缩。实际上,国民经济每一次大起大落,都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密切相关。

大把的钱投入了生产,创造了账面上的GDP,但生产出的商品是否卖出去了,资金能否回笼,利润是否变现了?4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看似一个美丽的数字,背后隐含的却是令人担忧的现象。火热的数字后面,很多是地方政府在生产资料高价格高利润的引导下的盲目行为。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有关部门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今年年初,国务院又召开了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电视电话会。可从数字上看,三行业的投资仍是有增无减。此时,仍然有人振振有辞地认为,本轮原材料价格的增长是全球性的,价格上去了就下不来。但他们忽视了,任何非垄断商品的价格最终都要受社会平均利润制约。远的不说,上海交易所的铜每吨已经从3万元降到了2.5万元,天然橡胶也从每吨1.7万元的水平下降到1.4万元。钢铁的价格也结束了前一时期的持续上扬,出现较大波动。其中部分地区的螺纹钢价格下跌了20%,建筑用钢材价格在整体回落。

由于去年以及今年第一季度钢铁产品价格的上扬,当前钢铁的价格并不比去年上半年低。但在投资者心中,钢铁股的好日子暂时过去了,市场随即进入大调整。韶钢松山最大跌幅已经达到26﹪,安钢新轧最大跌幅也已经接近25%。钢铁股去年是基金的宠儿,曾经的5朵金花中耀眼的一朵,年报显示,去年很多钢铁股的业绩都有50﹪以上甚至几倍的增长。如韶钢松山在股本扩张一倍以上的情况下每股收益1.17元,南钢股份每股收益0.97元,马钢股份每股收益同比增长了600%以上。现在,许多基金开始减持,也有的,因市盈率仍然低廉,渴望与钢铁股共搏未来。毕竟,待到去年和今年上马的项目投产还有一段时间。相对而言,中石化、长江电力和招商银行等核心资产并没有加入因宏观调控引起的下跌。可见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就是重复建设低产值高能耗的基建项目。

43%的固定资产投资曾经使原材料乃至期货股票市场亢奋有加。现在,一旦没有了那么多的房子要盖,那么多的机器要制造,我们还会有一个单边上涨的市场么?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但如果调控及时有效,我们软着陆了,市场会不会平衡运动,等待上涨的时机呢?至少从形态上看,市场走出的是一个扩大的喇叭型走势,应该是中期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