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过后,商人登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帝王过后,商人登场0

电视剧《天下第一楼》剧照  

中国没有真正的商战戏

几位采访对象,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今年之前的所有商业题材电视剧,都不能称作商战戏。《天下第一楼》的制片人段勇说:“接受你采访前,我就犹豫,我觉得《天下第一楼》不是商战戏。在原版话剧里,只有福聚德一家老店,重拍电视的时候才加了一个竞争对手瑞英。因为考虑到所谓第一楼,没有强的对手怎么能行?舞台剧可以描述个人冲突,影视剧就必须是个人和社会的冲突。而且原来是一部话剧的容量,现在抻长成30集,肯定要加线,我们就加了两条:一条情感,一条商战。但是《天下第一楼》归根结底是从小处着手,讲的是人生提炼出的道理,不是为经商而经商。纯粹的商战片是类型片,结构是闭合式的,而我们是开放式的。商战在《天下第一楼》只是个壳。”《大宅门》被认为是民初商战戏的开山鼻祖,段勇认为它同样不算商战戏,“宅门里的事有局限性,它只是一个家族内部矛盾,还不像《天下第一楼》反映的餐饮业是开放的、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大宅门》的主角是达官贵人,我们讲述的是平民在动乱中怎么生存”。《白银谷》的导演苏舟也选择了《大宅门》作为比较对象,“《大宅门》是纵向描述一个人的一生,是家族戏,不是商战戏,没有阐述商战之道,我们是横向讲述三年的历史”。他认为《大宅门》拍摄方式老套,是80年代电视剧的思维方式。苏舟告诉记者:“前两年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确算是商业题材,可惜反响不佳。《晋商》是纪实性的,注重史实的真实性,可视性方面就弱了。商战电影就更别提了,在中国从未出现过,只有像日本的《金环蚀》、《华丽家族》才能算作真正的重大商业题材。”

但不能否认,《大宅门》还是引领了这股商业题材的风潮,在它之前,商战片其实早已出现,但一直不成气候。苏舟说他在1992年拍摄的《中国商人》是国内最早的此类电视剧,他表示:“其实严格讲它也不算商业题材,只是以一个商场的奋斗为背景,此后还有类似的《大饭店》、《东方商人》,影响都不是太大。”惟一可以称得上反响强烈的应该是另一部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情满珠江》,它捧红的男主角巍子一直持续走红,直到现在主演《天下第一楼》里的掌柜。

此后还有梁凤仪的一系列作品,一度频频露脸,像《花帜》、《豪门惊梦》等等,只是里面的生活、人物让内地观众完全没有感觉。港剧中倒是经常以商战为背景,比如家族争斗的《创世纪》、股市风云的《大时代》、个人创业的《流氓大亨》、《巨人》,在内地收视也很好。因为香港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氛,它的大部分电视剧中都有商业故事作点缀。

为什么选择清末民初

在《大宅门》后,投资方突然发现了这个题材像一座富矿。和《白银谷》同时拍摄的就有反映清代酿酒业的《同盛金——关东英雄》、古玩业的《人生几度秋凉》,还有之前的山东印染业的《大染坊》和云南金融业的《钱王》。《白银谷》的投资方,金天地影视公司的董事长王金荣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公司投拍的第一部商战片。电视剧投资1000万元就已经算是大制作,《白银谷》的投资却达到了2700万元。王金荣解释说,除了有古装片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的缘故外,因为原著是刚刚入围茅盾文学奖,他们在购买和改编剧本上花的钱超过了其他电视剧,“对于商战电视剧来说,剧本基础非常重要,编剧有特定的要求。”段勇认同这种说法,《天下第一楼》的编剧依然用了话剧版作者何冀平,何曾经是北京人艺的专业编剧,她任编副的《新龙门客栈》、《黄飞鸿》是香港商业片的顶峰之作。

虽然不认为《天下第一楼》是商战片,但段勇透露说,他正在做一个晋商题材的电视剧,他并不担心入手较晚,和《白银谷》撞车,反而认为只要角度不同,就一定有观众。王金荣对《白银谷》投资的收回也相当自信,他说,表面看,时装剧的投入比古装剧少,但时装剧在海外完全没有市场,而古装剧在东南亚地区可以卖版权,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20%~30%,只要质量好,反而更有保证。段勇也证实,《天下第一楼》马上就要在台湾地区播出。另外一个投资商偏爱清末戏的原因是,现代商战的素材大多是生搬硬造,而历史剧,尤其是像《胡雪岩》、《钱王》这样有人物原型的作品,可以从史料中挖掘出很多可信有用的细节,以弥补编剧对商业领域的陌生。最重要的是,现代商战片很容易被对号入座,商人难免和官员挂上关系,触及腐败、官倒问题就不好通过审查,存在很多禁区。

帝王过后,商人登场1

电视剧《白银谷》剧照  

那为何没有清代以前的题材呢?苏舟分析说,除了明代的沈万三,在清以前没有定型的商人,都是作坊型的手工艺者,清末外敌入侵带来的不仅是船坚炮利,还有西方工商业经营之道,才开始出现影响国运的商人。

商人戏为什么走红

晋商和徽商是中国两大商人体系,这两年的商人戏却几乎集中在晋商身上。从纪实性的《晋商》到演义性质的《白银谷》,再到正在筹备的几部戏,都围绕着晋商说故事。作为商人的王金荣解释说:“现代商场最缺乏的是诚信和团结,山西票号经营的是白银,诚信是最重要的。晋商在外敌入侵时组成同盟会,共同对付外界,维护国家利益,也是当代商人要学习的。”段勇也说,晋商在清代就把股权和经营权分离,有股东大会,掌柜就是现在的总经理,现代人看起来会很有感触。

段勇和苏舟都认为,晋商文化中有很多戏剧化的东西,晋商在200年前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却一夜之间没顶了,完全没有传承下来。兴旺时清政府都要向他们借钱,山西票号的收入是国库一年收入总和。它的兴衰实际是国运的兴衰,八国联军的入侵导致金融业的崩溃,这种过程是血腥而刺激的,对于男性观众很有吸引力。再比如说它的学徒管理体系,晋商在当时的政治上没有人格,实际生活中却受人尊敬,很多富家子弟都被送入票号作学徒。而这种学徒制带有浓重的禁欲色彩,几年的学徒生涯是完全不能碰女人的。即使是富豪,也不能纳妾。《白银谷》中的康老爷子为了纳妾,就必须把夫人迷晕,送入尼姑庵,以暴病身亡的名义续弦,就这样他娶了五个夫人。苏舟说这在历史上也是有据可察的,这种情感戏又会感染女观众。对于商人来说,商战戏不仅是休息,其中的案例可以提供借鉴。《大染坊》讲述的织造业很有专业性,收视率不俗的原因就是细节生动。苏舟说:“事缓则圆、谋定而后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来自于商界的格言不仅商人用得上,对于政治家,甚至所有领域都有意义。”

“从儒家的士儒官商到解放后的工农兵学商,商人都是被歧视的,都是与无商不奸并提的,这种歧视使得我们的生产力一直落后。近年来财富被尊重,商人成了被羡慕的对象,为什么福布斯排行榜那么被关注?每个人都有财富梦,人对财富的渴望等同于帝王梦,为什么前两年帝王戏那么受欢迎?电视剧可以帮他圆这个梦,当代商人没有形成规模,实战经验显得幼稚,就只有通过古人之口。”苏舟对商人戏火爆的解释似乎有点道理。

赞助商能否控制商战剧

《天下第一楼》里的烤鸭店名叫“福聚德”,但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原型是谁。它的开机仪式也是在全聚德前门店举行的,戏中扮演跑堂的演员吆喝着上菜,透着浓浓的企业文化。编剧何冀平当年是在全聚德后厨体验的生活。1300万元的总投资,段勇透露说,全聚德在其中占30%,而且还提供场地,积极宣传。宣传画册中印的也是全聚德,而非福聚德,戏中的人物原型也被标明。《同盛金——关东英雄》投资1100多万元,源自同盛金的辽宁道光廿五集团是主要投资者。

既要不得罪甚至美化赞助商,又要追求戏剧冲突和真实性,有人怀疑这种做法是戴着镣铐跳舞。《天下第一楼》的导演夏钢否认全聚德影响过他们的创作,段勇也说,全聚德的原型老杨家除了提供史实没有干涉创作,某些细节并不是来自于全聚德,而是其他北京的老字号,比如同升和给过生日的客人送鞋,在这部戏里就借用了,只是改成送面。现在的全聚德已经成为国营企业,不属于某个家族控制,也不必忌讳什么。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以企业为原型的电视剧对商家好处多多。郭宝昌作为同仁堂的后代,虽然脱离了家族,也没有用同仁堂的投资,《大宅门》还是给同仁堂作了活广告。全聚德公司董事长姜俊贤在开播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天下第一楼》的播出对宣传全聚德企业形象将会起到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纯粹按赞助商意志办事不可能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