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费扼住中国DVD的咽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晓霖)

专利费扼住中国DVD的咽喉0

随着DVD行业利润日渐稀薄,企业不得不考虑在高端产品打开利润空间  

法国汤姆逊公司曾经因为征收彩电专利费而在中国名声大噪,这次他们又将目光瞄向了中国DVD企业。日前,汤姆逊与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签订了一份DVD专利授权协议。根据协议,中国企业内销DVD产品将追溯到去年7月开始,每台征收低于1美元的专利费;而外销DVD产品将征收高于1.5美元的专利费,追溯期限目前还不确定,据说将比内销追溯时间还早。业内人士初步估算认为,若以2003年中国DVD产品5000万台的出口量,这份协议可以让汤姆逊的荷包内轻轻松松地从中国装走7000多万美元。

联想起长期以来发生的一轮轮专利费事件,中国家电产业就仿佛被别人掐住了自己的脖子。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因为缺少自己的专利技术而一直受制于人的状况,就成为每一个想要“活下去并要活得更好”的中国企业必须逾越的堑壕。

DVD的专利费困局

其实,要向国内DVD企业征收专利费的始作俑者并非汤姆逊,最早是由飞利浦、索尼、先锋3家企业组成的3C联盟打响了开头炮,接着,由东芝、日立等6家企业组成的6C联盟跟进发难。根据当时和3C、6C们达成的共识,中国企业每生产一台DVD就得向3C联盟“上供”5美元,向6C联盟“孝敬”4美元。如果再算上汤姆逊每台约1美元的“抽头子”,已经被国内DVD价格大战搅得晕头转向的中国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有趣的是,去年11月与汤姆逊签订了彩电、DVD业务合并重组意向书的“亲家”TCL这次也在被“算计”之列。TCL集团AV事业部总经理李庆略有点无奈地说:“正因为专利费和专利授权问题,TCL和汤姆逊无法达成共识,在双方正式签署成立合资公司的文件中没有把DVD业务合并到合资公司中。所以在此次专利费征缴中,TCL DVD产品也将按协议照规定缴纳相关费用。具体金额多少,不同企业将按产品采用技术的项目和产销数量缴纳。”不过,或许是因为牵手汤姆逊的缘故,TCL的心情还是乐观的。据李庆透露,如最终能按照预期的结果发展,TCL在专利费方面享受一定幅度的优惠还是可能的。而且,TCL与汤姆逊的合资公司还可能与3C和6C联盟达成相互优惠的协议,这对于TCL在本已利润低微的DVD行业中取得优势地位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国内其他DVD企业就没有这样幸运。据了解,受专利费征收影响,目前,多数国内DVD企业已停止了普通DVD的出口。万利达营销总监吴启楠说:“现在我们主攻移动DVD的出口市场,普通DVD的出口基本上不再考虑了。”国内最大的DVD企业新科则表示,出口市场已很少做了。尤其是欧美,现在基本上就剩下东南亚市场的几个老客户需要继续照顾。而创维多媒体国际有限公司总裁刘辉阳回答的更干脆,创维在普通DVD上基本就不做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在中国DVD内外销方面被征收的专利费有不同待遇,即出口DVD征收的专利费会比内销高。像6C联盟对中国DVD外销每台收4美元,内销则相对有一定的优惠,此前6C甚至一度对内销产品免收专利费。

对于“洋霸天们”这种内外有别的招数,有关业内人士解读道,他们的目的就是,先限制中国企业的出口市场,然后在中国市场销售上也开始全面低价渗入。从最新调查情况也可以看出,目前,在国内销售的洋DVD价格已低得惊人,3C成员索尼的DVD最低价降到了788元,在国美电器的标价更是低至748元。洋品牌DVD价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无疑震撼了国内厂家的价格体系,因为除专利外,原材料也在大涨,但为了与国内外对手抗衡,国内DVD企业谁也不敢涨价。他们知道涨价只有死路一条。

但让中国企业愁眉不展的是,除了汤姆逊,后边还有杜比、DTS等都声称自己拥有DVD的部分专利,记者从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了解到,向中国索要DVD专利费用的跨国企业、组织名单已有了长长的一串,IBM加入了6C,LG加入了3C。因此,TCL的DVD事业部总经理李庆称,全球80%的DVD产在中国,可惜大多数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中,遭遇专利困局是难免的。汤姆逊索要专利费绝不会是最后一家,其他洋人开口要钱只是迟早的事情。

市场新宠仍然难逃“洋专利网”

自1998年首台国产DVD视盘机上市到现在,国内影碟机市场已经形成了DVD独霸天下的局面。到2003年底为止,中国市场上传统抽屉式DVD产销量占到了总市场份额的90%以上。

但随着抽屉式DVD行业利润日渐稀薄,中国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在高端产品上打开利润空间。调查也显示,国内市场对DVD产品的需求结构已开始向高端靠拢,逐行扫描等高清晰度DVD产品渐渐成为消费主流。据赛迪顾问统计,2003年上半年,具备逐行扫描功能的DVD销量显著提升,达到了47.8%的市场份额。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金正龙指出,未来两年,便携式DVD、可刻录DVD和高清晰DVD将成为DVD市场的新宠。

除此之外,EVD也被大家寄予厚望,去年11月,包括上广电、新科、夏新、金正、步步高、万利达、金裕兴、创维、长虹在内的9家碟机巨头组成EVD联盟,并声称到2004年EVD销量可达100万台,至2006年将猛增为1200万台。据悉,在此之前,这9家DVD生产骨干企业在国家经贸委及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牵头下,已经进行了长达4年的EVD技术研发。期望中国企业可以藉此扭转在DVD专利战中的被动局面。

新科发言人范文建表示:“随着DVD利润的下降,相信EVD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推出EVD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考虑了DVD专利费过高的问题,而在EVD联盟内部就不收专利费,利润空间相对充裕。”

可现实情况却远没有这么乐观,在2004年新年到来之际,新科首批10万台EVD空运至全国各地。但记者获悉,作为中国DVD的升级版,新科此次上市的的EVD仍需直面无法绕过技术专利的尴尬——中国厂商仍然要为每台EVD付出2美元的专利费,这还不包括它兼容了DVD之后还要缴纳的DVD专利费。因为EVD要兼容DVD、VCD和CD来解决片源问题,这就又回到了要缴纳DVD专利费的老圈子里。也就是说中国厂商一旦生产EVD,每台仅专利费就至少要支付15.8美元,与目前每生产一台DVD至少需要支付13.8美元的专利费相比,成本不降反升。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包括TCL、金正、长虹、新科、上广电等国内DVD巨头都已经开始着手可录DVD的研制工作。但所选择的可录DVD标准仍然是飞利浦、先锋和松下等跨国公司的技术。目前,同这三个可录DVD标准组织的专利费用谈判还未开始,也就无从谈起大规模生产。

把知识要素优势掌握在自己手里

目前全球的专利格局是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产物,因此专利体系更多的是体现了跨国公司的利益。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政府以及企业都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大型跨国公司以及他们身后政府的压力。

记者获悉,目前中国家电企业所使用的专利有97%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中国在加入《专利合作条约》后涉外专利纠纷激增了4倍。从欧盟起诉中国彩电侵权,到6C联盟跑到广交会上驱逐不交专利费的企业,再到松下把侵权警告送给海尔……这么多来自国内外的事例说明,中国的家电制造业已经掉进了跨国公司撒开的专利大网中。专利已经成为他们向中国直接投资的替代品,是其获得市场垄断利润的基础。中国家电业面临严重的专利逆差。

因此,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金正龙告诉记者:“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跨国公司已经拥有了这些要素优势,而他们现在正急于做的事情就是要布防一个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在把知识要素优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的知识产权监管层要尽快改变过去只是审批专利的监管模式,制订自己的促进知识传播为主线的专利架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