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献金“潜规则”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阿兰·朱佩在法国政坛也是呼风唤雨的人物
一个世纪前,帮助威廉·麦肯莱赢得过1896年大选的美国人汉纳就曾说过:“赢得选举需要两样东西,第一是金钱,第二……我就不记得了。”
法国的阿兰·朱佩事件如果顺利“演绎”到最后谢幕,将是西方国家政治献金案的最完整标本。当事人的身份有足够的敏感度:前任总理,现任执政党和议会第一大党UMP(总统大多数派联盟)主席,本届总统的座上宾,下届总统的热门人选。另外,和很多开始舆论沸然最后却不了了之的同类事件相比,该案从舆论发难到媒体调查,最终延展为法国司法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公开较量,起承转合有头有尾:2003年被指控,随即被立案调查,2004年1月30日巴黎南泰尔轻罪法庭判处朱佩18个月监禁缓期执行,一旦判决生效将剥夺参政权利10年,等于宣告其政治生命的死亡。至于结局,目前阿兰·朱佩的上诉已被凡尔赛上诉法庭受理,如果判决依然对其不利,他可以继续上诉至最高法院,那么整个事件水落石出最早也得等到2006年初。也就是说,阿兰·朱佩至少还有两年时间留守他曾呼风唤雨的政坛。即便作最坏估计,他仍然有咸鱼翻身的筹码:按照法国宪法,国家总统有权个人行使赦免权。只要希拉克拉他一把,剥夺参政权利10年的判决就极有可能变成一纸空文,甚至无碍于他角逐下届总统。以上当然只是推断,前提是58岁的阿兰·朱佩本人对政治仍然充满热情。法国著名时事周刊《快报》在评价这种可能性时说:“对政治而言,永远没有什么定局。”这就是游戏规则。
“软硬兼施”
在亚洲,财团势力左右日本政坛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据日本媒体披露的统计数字,从90年代以来,财团的政治献金在日本政界资金来源中一直不低于98%的份额。而自民党作为保守派代言人,一直是财团的捐款重心,它每年募集的政治资金达到数千亿日元,能说明来历的却只有10%左右。
很多国家对政治献金行为立法限制,但各个政党总能找到其中可供自由发挥的漏洞。日本1976年就通过了一部《政治资金限制法》,规定团体、企业向政党或议员提供的捐款不得超过150万日元,超过部分必须向政府有关机构申报,但《限制法》对政治团体的捐款数额却没有限制。于是各个财团和企业就大张旗鼓地成立行业政治联盟,比如“日本政治恳谈会”,“全国石油政治联盟”等,转而就能用“政治团体”的名义捐款了。美国在2002年竞选金融法修正案出台前,联邦竞选委员会对政治献金的监管一直沿用1907年和1974年“联邦竞选法”。字面上看起来非常严格:禁止公司和工会向联邦竞选活动捐款;每次选举(总统大选的初选和大选分计为两次)个人向候选人捐款的最高限额为1000美元,捐给同一政党用于影响选举的特别基金则每年不能超过2.5万美元。所有捐给政党用于选举的钱必须放在该政党的联邦账户上,由委员会监管使用。政党按月向委员会提交献金报告,并详细列出每个捐款在200美元以上的人名和数额……但漏洞在于,用于“政党建设”的捐款不属监管之列。按照普遍认同的理解,宣传政党和候选人主张、抨击竞选对手政纲的活动都可以视为“政党建设”,它和受监管的竞选活动只有一个区别——不能直接出现“请投某人一票”的字眼。所以,政党在联邦账户上的政治献金被美国人称作“硬金”,而非联邦账户上的钱自然就是“软金”,后者成为民主和共和两大政党支撑竞选活动的主要渠道。如果中间出现非法募集和违规操作,那就是非法“黑金”,很容易演变成政治献金丑闻,在政坛引起大动荡。法国此次阿兰·朱佩事发,就是把“软金”变成了“黑金”。他受控的罪名是在执政期间使用了“双管齐下”的方式,向所属政党提供非法政治献金,主要手段包括:和部分私营企业达成市政工程协议,将收受的佣金作为政党活动经费,同时将其党内多名成员划入巴黎市政厅及部分私营企业名册,每月领取薪金。
各路暗战
近年美国大选的费用更加持续攀高,1992年是3.1亿美元,1996年8个亿,2000年30个亿,仅布什一人为总统竞选所筹募的资金总额就有1亿美元,今年志在2亿美元。日本小泉纯一郎当年竞选首相,为他提供资金的财团和企业有100多个,数额高达100亿日元。法国也一样,执政党UMP的年资金储备在3000万欧元上下,到2007年可能会达到1个亿。企业界为各自候选人所进行的钞票大比拼,实际上就是各国大选背后的“暗战”。为了能在政府里给自己的利益集团安排发言人,各路公司不惜血本。
很多国家规定,政党不能收受外国公司的献金,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一些大公司到底属于哪个国家已经很难界定。一位政治评论员曾在文中举证:日本本田汽车在美国俄亥俄州拥有分公司,本地化以后,雇员绝大多数为美国公民,组装和销售市场都在美国本土,它算日本公司还是美国公司呢?还有被英国“大英电讯”并购之后的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MCI,被“大英石油”并购的美国“标准石油”,他们还是美国公司吗?多年在美国开拓产业王国的澳大利亚媒体大亨默多克曾向共和党捐款35万多美元,这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指责。这些大公司把所支持一方扶上执政党位置,得到的好处立竿见影。1996年9月,白宫邀请十几位首席银行家参加募款聚会,西方石油公司捐款60万美元,报答是得到机会抢先和美国当时列为第二号敌人的苏丹建立生意往来,开发油田。同年,美国电信业向民主和共和两党分别献金120万美元,换得电信新管理法规出台。2001年,刚上台的布什拒不执行主张立法限制二氧化碳排量的《京都协议书》,结果有人爆料是政治献金的原因,因为煤炭、电力、石油等行业都是布什竞选资金的主要募集人。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自己也承认:“选举经费的庞大,使许多人自觉或无意地犯了错误,这是体制所致……”当时他被卷入民主党的“亚裔政治献金案”,正被共和党穷追不舍。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2003年6月30日,布什在迈阿密希尔顿酒店举行竞选筹款午宴,在午宴上,布什从他的竞选支持者中获得了180万美元
部分政治黑金“疑似病例”
以色列总理沙龙
刚刚进入2004年,有关沙龙政治献金丑闻的传言已经笼罩以色列朝野,沙龙将因此被迫辞职的说法甚嚣尘上。执政党利库德集团党内各派观点不一,一方面对反对党工党保持着高度警惕,同时有可能取代沙龙的党内候选人也蠢蠢欲动。财政部长内塔尼亚胡、外交部长沙洛姆、国防部长莫法兹等人的支持者开始在利库德中央展开活动。预定在本月召开的利库德党内代表大会有可能最终决定沙龙的命运。
德国前总理科尔
2000年1月德国媒体披露,前总理科尔曾在1990年德国统一后不久,要求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说服法国埃勒夫-阿基坦石油公司收购原东德洛伊纳炼油厂。收购成功后,该公司于1994年向德国有关部门返还8500万马克“回扣”,并由密特朗将其中的3000万马克秘密交给科尔领导的基民盟,帮助科尔连任德国总理。这个指控只是有关科尔政治献金丑闻调查的一部分,从90年代中期开始,科尔和基民盟就一直被黑金丑闻穷追不舍,其中主要部分还包括他已经默认的一笔200万马克献金,以及他坚决否认的接受前东德共产党巨额捐款指控。
韩国总统卢武铉
2003年12月,卢武铉的三名助手被指控非法聚敛2002年总统选举竞选款。2004年1月9日,韩国检察官扩大了对该献金丑闻的调查,并正式逮捕一名和卢武铉关系密切的议员。而另外有7名反对党议员和韩国第三大集团企业总裁,其受到的指控同样是违反国家政治献金法。调查结果一旦公布,对韩国政坛和企业界都将是一枚重磅炸弹。
英国加州州长戴维斯
2002年6月,加州审计部门在公开发表的审计报告中对州政府和甲骨文公司所签的一份合同提出质疑。根据这份合同,州政府以9400万美元高价购买甲骨文产品,后者保证州政府所有下属机构和员工都可以在未来十年里使用到甲骨文资料库技术。审计部门指责这次购买行为没有采取公开竞标方式,并缺少足够支持购买的理由。此后一些媒体的调查报告披露,州长戴维斯曾接受甲骨文公司创办人埃里森为其竞选连任所捐献的2.5万美元。在强大的压力之下,戴维斯表白自己对合同一无所知,并立刻退回了甲骨文的2.5万美元政治献金,同时将州政府信息科技部主任停职。也有人认为这是有关政治献金的一起“冤案”,因为戴维斯为连任所筹捐款超过4000万美元,而埃里森只不过捐出2.5万美元,与那份亿元合同相比,利益不成比例。 潜规则政治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