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海宁大火——“天堂”的地狱之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许玮)

5分钟的灾难

下午2点10分,“着火了,着火了”,几个人的大声喊叫打破了草棚里诚心祈祷的平静,坐在东南角的孙金宝老人和众人一下看到了已经开始冒烟的西南屋角,她被人推搡着开始向南边惟一的一扇不足1米宽的小门逃去。67岁的孙金宝是参加这次“普堂忏”的近60名村妇中最后一个逃出火场的生还者。不少老人在从窄门往外挤的时候跌倒,撞到一块的人群压倒了草棚支撑的茅竹,本不结实的草棚坍塌下来。虽然前后不到5分钟,却直接导致了惨重的伤亡。

家在草棚附近的沈关江一家人是最先看到火灾发生的五丰村村民。“我从菜市场买菜回来,快到家的时候突然看到那个草棚起火了,然后没多久就塌了。我当时就想,完了。”沈关江于是立即让自己的外甥报警。

2点17分,海宁市消防大队接到报警。

2点30分,经过了10多分钟,孙金宝好不容易走回到实际离草棚不足500米的家中,刚刚被外面吵闹惊醒的女儿赶忙把发抖的老人扶进屋。“我从那(草棚)跑出来以后就再也走不动了,回家这一路,我走几步歇一下,我都不敢回头再望一眼。”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心有余悸地说。

与此同时,得到消息立即赶来的五丰村村民吴金良被隔离在了火场和火场中的母亲之外。吴的母亲贾勇明和姨妈杨梨保是40位遇难者中的两个。吴金良悲痛地告诉记者,出事前他已有两天没见到母亲了,因为外婆突然病情加重,母亲专门搬过去照料老人,当天去参加法事也是特意为了保佑外婆安好。2月16日,他靠母亲仅有一颗牙的特征领回了有相同特征却面目难辨的母亲遗体。

2月15日,这场发生在浙江省海宁市黄湾镇五丰村的一场大火吞噬掉了40名前来祈福的老年香客。

祈福之地与死亡之地

穿过距进村道路仅20米的一片桑树田,山坡上一大堆烧得焦黑的稻草和茅竹隆起了一个小包,翻倒的木凳、烛台,随处可见的印着“功德”、“寄家庙印”的残缺黄纸,分明是当时慌忙逃窜时痛苦的记忆。

发生火灾的草棚,是一个除北墙用水泥浇铸外,其余各面都是用稻草和茅竹搭建起来的仅60平方米的草屋。实际上它更是一个由该村神汉陈建南组织附近村民进行名为“普堂忏”仪式的民间活动场所。2月15日正是为期两天的法事的最后一个下午。

据了解,这间草棚盖在该村土庙旧址上,在1966年拆建成小学校,后来又被拆除复耕。2000年,一批村民在请求相关政府部门重修土庙无果的情况下,自行搭建草棚,后又三拆三建。去年5月,村里的老年妇女们又自己捐钱重新搭建草棚,供神汉陈建南主持“普堂忏”。

“普堂忏”是当地一种祈求年老死后能顺利到达阴间的仪式,因而参加者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每次她们会交给陈建南两三块钱,然后由陈帮她们写一张“阴纸”(即是在一张黄符上用朱笔写上“信女××氏”,用以祈求来世),并带领她们念经忏祷。

有点文化的陈建南是当地活动范围最广的一名神汉,听说拜过一个师傅,不过却娶了妻生了子,所以大家也管他叫“假和尚”。事发时,他的母亲和岳母也在棚中,但只有他和他的母亲逃了出来,事后陈建南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报道:海宁大火——“天堂”的地狱之路0

火灾现场一片废墟  

终极关怀,谁来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火灾中遇难的都是农村中的老年妇女。浙江大学宗教社会学教授刘志军说,这部分群体的特点是大都出生在三四十年代,没有受过教育,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更看不懂电视。她们成长的环境深受民间信仰的熏陶,而且随着年岁增大,生活的安定,老人们把拜忏作为一个群体活动,在为家人祈福中也感受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作用,也由此获得了一种满足。可以说,一小小草棚,也是当地老年妇女们精神生活的一种畸形寄托。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佛教、民间信仰的陈永革教授说,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精神生活状态像海宁大火中的这些老年妇女们一样匮乏的老人们。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年轻一代的脚步越走越快,而我们和老人们的心理距离却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