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深交所发新股的最后猜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马丽萍 谢衡)
1月30日,TCL集团在深交所的整体挂牌上市预示着深交所的新股发行将会在不久后到来
渐行渐近的发新股步伐打破了深交所三年的沉寂
近日,有关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有望在2月内恢复新股发行的消息,被市场和媒体吵得沸沸扬扬。但无论是深交所还是上交所对传闻都三缄其口,就记者提出的问题,两个交易所也是避而不答。被认为具有符号意义的1月30日TCL集团(000100)在深交所的整体挂牌上市,实际上,并不是深交所真正意义上的新股发行,但正如深圳市代市长李鸿忠所说,“这预示着深交所的新股发行将会在不久以后到来”。
两会契机
对于深交所恢复发新股的具体日期,多数业内人士表示市场和媒体的传闻并不可信。
“具体实现的日期绝不会像传言那样,今年的‘两会’将是加速深交所发新股进程的契机。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以及开设创业板是多年来我们‘两会’所关注的议题。如果在‘两会’前能做出决定的话,那么‘两会’关注的问题将会是具体的操作细则。反之,在‘两会’期间,有关各方将对这个问题作更多的呼吁。”湘财证券公司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施光耀对记者说,“从具体时间上看,安排在2月10日至14日进行的‘市值配售发行新股系列测试’,可以说是为发新股实施的技术准备。有了政策准备、技术准备和舆论准备,深交所发新股就水到渠成,具体时间虽很难说,但不会等太久。”
中国科技证券公司高级分析师唐永刚也认为,目前只是在技术测试阶段,很多实质性的政策,则需要在“两会”之后达成。尽管天相投资咨询公司的董事长林义相认为对具体时间的猜测没有意义,但他也表示:“恢复发新股可能发生在三四月份。”
无论具有标志性的日期定在何时,渐行渐近的发新股步伐,打破了深交所三年多的沉寂。2000年,全球高科技风险投资高潮迭现,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股指屡创新高,中国资本市场也开始积极酝酿筹建自己的创业板市场。除深沪两交易所之外,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城市迅速展开了围绕创业板市场地点的激烈竞争。同年8月,深交所出台了《创业板上市规则》(咨询稿),标志着深圳在角逐“创业板市场”的争斗中最终胜出。
但与此同时,有关深交所取得创业板资格后,很可能将其主板并入上交所的传闻在业内则一直不绝于耳。为此,深圳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向中央政府力陈撤销主板对深圳经济的利害关系。最终,深圳艰难地取得了主板暂时不并入上海的承诺,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即从2000年10月份开始,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新股发行(IPO)及上市被停止。
对于深圳此次恢复发新股后的具体实施方法,需要等最终细则的确定。但南方证券公司市场部市场研究所的涂斌援引可靠消息对记者说:“测试从交易到清算用的都是原来的机器,可见,如果新股发行,并不会使用独立的系统,也不会跟原来的主板分开。”至于上市资源,国信证券综合研究所的特级研究员李翔认为,目前中国证监会并没有为了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而专门制定一套针对“所谓流通股在5000万股以下的、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筛选标准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深交所如果恢复新股上市,能够马上供其发行的新股资源,无非就是从那些目前正在上交所排队,等待发行上市的拟上市公司队伍中分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初期在深交所发行的新股,与目前在上交所上市的许多小盘股并没有太大本质区别。”
显然,深交所这种重发新股的方式,与当初建立创业板的设想有着本质区别。
业界普遍推测,深圳开设创业板将分两大步骤:首先在主板市场上设立中小企业股票市场,而后对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按照“从紧到松、逐步调整”的标准上市,最终通过较长时间过渡到创业板。对创业板的担忧在于海外创业板市场不成功,国内缺乏企业资源,分流主板资金,市场风险大,融资成本高等。涂斌说:“真正建立创业板,不能排除国内各种力量跟随国际潮流的选择。”
目前恢复中小盘股票上市的条件不会改变,发新股只能是分流在上海排队上市的40多家企业。“这将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创业板呼声最高的时候,也恰恰是国外创业板面临考验的时候,而在创业板筹备的时候,确实也掀起了一股创业企业的投资热潮。这其中存在一些为了上市而上市、为募资而募资的行为。中国创业企业的基本状况,数量和质量不可能一步到位到创业板。”施光耀说。
争夺上市资源
目前不仅一些市场稀缺的行业龙头企业在登陆境外资本市场,不少民营企业、新经济行业公司也在不断地输出。由于创业板不开,诸如美国纳斯达克、新加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特区等证券交易所已加大在内地的推介力度,以吸引企业赴海外上市。
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目的地主要以香港特区、新加坡交易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为主,这其中又以香港为首选。内地的高科技概念企业仍然偏爱美国的纳斯达克。据悉,目前正积极筹备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有百度、腾讯、盛大、TOM、e龙、亿唐、263、慧聪、8848、灵通网、阿里巴巴、第九城市等,有高科技背景的中星微电子也酝酿在纳斯达克上市。东南亚证券交易所则把目光瞄准了那些规模虽小,但具成长空间的高科技企业,而这些企业正是深交所将来的重点上市对象。在新加坡,到2003年,上市的中国企业有27家。有业内人士认为,好的高科技企业到境外上市,是一种资源流失,而且这种损失难以弥补。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内地的中小企业表现突出的并不多,真正优质上市资源的流失是诸如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航科工、首创置业及中国外运等“巨无霸”。特别是中国人寿以发行64.7亿股,筹资30.1亿美元的规模,成为2003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
“很多中小企业选择到香港或海外上市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讲,这样做他们必须重新适应境外市场要求,无论从律师制度,还是会计师审核都与内地不一样。此外,融资成本非常高,比如在香港,一般几千万的融资会达到一千万以上的融资成本。”深交所综合研究所的冯巍研究员说。他认为,深圳中小企业板乃至将来的创业板的建立,将会争夺香港创业板的上市资源。目前,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H股公司约占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16%。这些公司发行价较低,上市费用要比内地高得多。将来开设创业板后,注册地在境内的企业,更多将选择境内上市。
“从短期看,深圳和香港的竞争取决于上市条件的门槛会不会降低。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香港上市门槛低,筹备工作简单,时间一般为半年多,不会超过一年。”唐永刚说,“所在的区域不一样,投资层面不一样,募集的资金币种不一样,上市标准不一样,所以各机构之间争夺上市资源虽存在竞争,但并不同质。”而施光耀认为深圳恢复发新股的重要意义在于:“现在我们有了适应中小企业上市的一个平台,对内地企业多了一个选择,这就是进步。”
李翔认为,恢复新股发行后,由于深交所已经三年没有新股发行上市,预计市场有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对上市新股短期追捧。但在目前市场形势下,估计这种效应难以持续,也难以改变市场的现有格局和状况。南方证券公司研发中心的涂斌也同意这样的观点:“深交所恢复发新股对上市资源会产生一定的分流,但考虑到市场容量有限,这种影响不会太大。”
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打破上交所“一家独大”的格局
从中长期看,李翔认为,管理层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明确深交所的市场定位,并颁布相关的上市标准与发行审核制度,确保深交所今后上市的公司质量。“由于对深交所今后恢复发行的新股所依据的有关法规、上市标准、发行审核程序与目前上交所发行新股完全一样,而真正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往往是证券市场上不可多得的优质上市资源。同时流通股在5000万股以下也只能是暂时的划分标准,因为此类企业往往股本扩张速度很快,再融资需求特别强烈,部分中小企业将来也可能很快发展成大型企业。如果不尽快通过法律形式明确下来,随着时间推移,深沪两交易所暂时的分工标准可能会模糊,两交易所对真正优质上市资源的争夺将难以避免。”李翔说。
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打破上交所“一家独大”的格局。在竞争中,两个交易所也被寄予进行有效改造、增加公信力和服务职能定位的期望。但是,多数业内人士对此却并不乐观。“理论上说,同业之间,只要有竞争就会促使服务水平的提高,证券行业也一样。据说当时考虑深沪两个交易所的并存就是为了引进竞争机制,促使交易所的建设,提高交易所的服务。但是,我们的竞争会不会像美国一样?恐怕不会,国外是公司制,公司就存在一个利润问题,考核标准不一样。”施光耀说。
中国的交易所采用会员制,几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出于对金融市场安全的高度重视,国家加强了对交易所主要领导的配置,这种配备显然对防范风险有好处,但管理也因此带来种种行政味道。两个交易所目前在透明度、服务水准、技术水准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提高,与海外成熟的交易所相差很大。由此可见,交易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更深层面的改革,目前深交所恢复发新股并不会从根本上触及问题症结。
重振特区经济
从历史上看,深交所的存在对深圳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施光耀说:“深交所成立后,更多的深圳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这个平台,深圳上市公司的企业要比其他各地方上市的企业多得多,这让深圳企业最多募集到了全国的资金。反过来说,深圳成为了一个资金的凹地,各地的资金流向深圳,供其享用。”深圳的经济结构、层次由于这个市场而被大大地提升。
这两年深圳金融中心的地位已不如从前,深交所停发新股、创业板问题三年悬而未决,导致这几年深市基本丧失融资功能,造成严重的资金外流,出现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国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停发新股的三年,对深圳证券市场乃至整个深圳特区的金融业都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影响。深圳证券市场融资功能严重萎缩,市场活跃程度在不断下降。从二级市场资金流失情况看,按当月上市新股统计,在停发新股后的近三年中深市平均每月流失约50亿元,三年累计流失二级市场交易资金近1800亿元左右。如果根据累计上市新股数据估计,深市平均每月流失188亿元,三年累计流失二级市场交易资金近6580亿元左右。二级市场交易资金的流失直接导致股票交易印花税的流失,深市停发新股的三年,平均每月流失印花税收入3756万元,三年累计流失印花税收入近13亿元左右,平均每年流失印花税收入4.3亿元左右。
谈到恢复发新股后深交所对深圳经济的影响,涂斌认为:“从政府角度看,印花税的收入会增加;在资本市场,恢复发新股,主板的交易量会增加,主板也会相对活跃;另外,从企业看,不论是公关消费,注册联营办厂还是投资,都会向深圳靠拢。最后深圳本地的企业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上市融资,扩大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