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资的迷人与行为主义政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歌多)
莫雷诺(图1)和塞隆(图3)共同获得本届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电影《爱是妥协》剧照
电影《云的南方》剧照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柏林电影节的短片,想象力丰富得让人惊叹。题材包罗万象:从政治讽刺、社会批判、到艾滋病宣传片,从成长的烦恼到家庭轶事。长长的演职员表说明虽然影片短小,但是制作阵容并没有缩水。
至于柏林电影节的政治,可以先从电影节外围的柏林大学生裸奔开始,这种荷尔蒙旺盛的抗议形式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都亮了相,以反对政府消减教育预算和收缴学费的计划。电影节对待学生的克制与容纳的方式就是一种政治态度的表达。
在带有政治意味的电影中,希腊的电影大师安哲洛普罗斯的《哭泣的草地》受到媒体的一致好评,这是三部曲中的首部。整个故事始于1910年的希腊,止于今天的纽约,一个希腊家庭的际遇浓缩了一个世纪的悲欢。第一部讲述到20世纪40年代的希腊内战。影片的画面充满水的元素,美术的庞大投入让人惊叹,影像充满诗意,让人联想到塔科夫斯基,具有史诗一样的叙述,沉重的象征,荒原、战争、水的意象反复出现,也有巨著的长度——180分钟。我在被电影折磨了若干天之后,终于在中场昏昏入睡,最后被女演员的“蒙克”似的呐喊惊醒。在快餐盛行的时代,观众极易审美疲劳,或许《哭泣的草地》只能供小众细细玩味。
克罗地亚导演维柯·布瑞安的《见证》用多角度叙述的方法描述了波黑战争。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战争的纪录片,大观单元的《控制室》(Control Room)讲述了美国侵略伊拉克战争期间媒体大战,立体介绍了阿拉伯世界半岛电视台、英美以及其他国家媒体对战争的报道。这是美国和埃及的联合制作:美国不缺少具有批评意识的人,这里的悖论在于人们兜了一大圈,还是在为大资产效力:如黑枪文化(The awful Truth)的导演迈克尔·摩尔说自己片子的买主就是自己整天骂的人。
柏林苍穹下的中国制造
有的媒体抱怨柏林电影节冷落了中国电影,华语片的选片标准也是随心所欲,让人摸不着头脑,地下地上、商业和独立制作一锅烩:竞赛单元只有一部华语作品,来自张艾嘉;论坛选入了朱文的《云的南方》,潘剑林的《早安北京》,许鞍华的《玉观音》,李少红的《恋爱中的宝贝》和《无间道》;大观单元入选了王全安的《惊蛰》。
《惊蛰》是个很有特色的片子,可爱在于对农民的温和立场:不居高临下,不渲染,没有道德化的评判,主要人物的生活和平凡人的常态生活一样,重复,有梦想、有寻找、有疼痛,所有本来可以成为主线的事件都发生在“主人公”的周边:最亲密的女朋友是发廊妓女;她的男朋友负责拉皮条;嫖客是腐败分子;老想占她便宜的小老板和店伙计不过是小打小闹;背叛她的男友据说有前途无量的军旅生活;老公酗酒……结尾是闹市,女友去了南方,嫖客被杀了,女友的男朋友被判处死刑,女主人公抱着孩子在电动游戏飞机上转圈,说要去美国、法国、德国,周围的人被摇成虚像。但是《惊蛰》里的“唱大戏”、红白喜事,还有许多细节带有很强的“民俗意识”,有为“西方”和“参展”调试之嫌。
朱文这次是第二次入选新电影论坛单元,前年的《海鲜》获得了论坛单元的“评委会奖”,今年的《云的南方》获得了“最佳亚洲电影奖”,成为中国电影在本届柏林电影节的惟一获奖作品。《云的南方》讲述了一个由李雪健扮演的退休老人一心想去南方旅游,因为年轻的时候有对调去云南工作的机会,由于一时没把持住,和后来成为他媳妇的姑娘发生了关系,就食了言,一辈子留在了北方。经常和他一起锻炼的功友本来答应他同去云南,也因为结婚,放弃了旅行。老人不顾生活的拮据,只身前往云南。先是做了一个庄周梦蝶一样的梦;到了本该对调的军工厂门口,不得而入;见到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去人家解了手,其实故事到这里也就可以结束了。后来在旅店里,由于妓女的出现,好心的老头被误会狎妓,所以只有无望地等待妓女再次出现,澄清事实。老头的一生无论到哪里都仿佛被无奈的事情牵扯、囚禁,有一种说不出的委曲求全,或许这就是朱文要描写的父辈的悲欢与仁忍。
香港的《大个佬》具有典型香港电影的可爱和后现代:像个沙拉拼盘:有佛有魔,有惊悚、有煽情;有反对日寇的民族主义;有轮回观基础上的国际主义;有色情,也有色即是空;有暴力,也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句话:不烦人。不烦人之处还在于不虚伪,我就是娱乐,深浅只是佐料。
张艾嘉的《20:30:40》是惟一进入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结构上很松散,原因是本打算由三个人写剧本,再由三个人来拍电影。张艾嘉说她要表达女人在20岁的梦,30岁的懵,还有40岁的态度。李心洁演绎的20岁从马来西亚到香港,与另一个从新加坡来的女孩儿组成“Twins”演唱组,最后连录音室都没有进,就被打发回老家,不了了之;30岁的空姐由“奶茶”刘若英扮演,在面筋一样的已婚男人和愣头青的痴情少男之间摇摆,最后找到一位顾家男士,延续着朱德墉漫画中“结婚癖”的角色;张艾嘉饰演的40岁花店老板,偶然发现自己的老公在外边包二奶,火速离婚,再风风火火地锻炼身体,投入恋爱。很明显,导演张艾嘉很迫切地想表达40岁女人捍卫自我生活的“态度”,可惜的是,三个女人都没有多少自我意识。影片从头至尾倒是能感觉得到导演对女性的呵护:20岁有梦,但不怕失落;30岁犹疑,但能寻找到稳定;40岁被背叛,还可以东山再起,将热情和爱情进行到底。张艾嘉是把做电影看成事业的,所以也能理解她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了。 行为主义政治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