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和贬值美元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2月10日,饱受高油价之苦的消费者等来了控制全球产量40%的OPEC开会的日子,但一厢情愿的希望得到的却是兜头一盆冷水。
2月10日OPEC的部长级会议上,非但没有增产的决定,反而大幅度限产。该组织成员国现在的日产量是2450万桶,从4月1日起将日产量削减100万桶,降至2350万桶,下降4%。并且,OPEC还强调,现有产量中的150万桶属于限额之外,应该自动减除。如此这般,专家们预计,实际日产量将减少250万桶,减幅达10%以上。
如此大的减产决定,完全是在OPEC承诺的市场原油价格的范围之外作出的。OPEC 一直把它的价格目标定在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22至28美元。按照OPEC自己的规定,如果这个一揽子平均价连续20天超过价格调控机制上限,即28美元,那么欧佩克就应该增加日产量50万桶。但这次,自2003年12月原油一揽子平均价突破28美元已经40余天,OPEC并没有增加产量。这次会议虽没有明确提出它的价格目标有了变动,但实际给予市场的信息却是它早已经将22~28的价格目标置之脑后。
2月10日,OPEC的部长级会议上,非但没有增产的决定,反而大幅度限产
出人意料的决定导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正大幅上扬。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份交货的轻质低硫原油期货价格已上涨1.04美元,达到每桶33.87美元;伦敦国际石油市场3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上扬0.93美元,达到每桶30.04美元。作为石油第一消费国的美国反应更是激烈,美国能源部公开声称:“欧佩克在做出石油产量的决定时,应该考虑到美国的经济增长问题。”美国财政部长也表示减产决定“令人遗憾”。
对于减产决定,OPEC的解释是,第二季度世界的能源需求会出现季节性减少的情况,加上一些成员国没有遵守产量配额规定而导致原油供应过剩,油价可能会暴跌。减产的另一个理由是,OPEC认为石油价格并没有高得离谱,而是美元贬值得厉害。按照西方国家,尤其欧元各国币值的升值状况,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非但没有上升,还有所下降。但这个说法恰恰把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和对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两个大国排除在外,人民币和美元保持着固定汇率,高企的油价实际上等于扼住了两个国家的脖颈。并且,OPEC之所以能享受到如此高的油价,也是这两个国家的经济高增长所赐。去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尚不足1%,如果没有了这两个国家的高速增长,石油价格绝不会被拉到现在的水平。
石油价格如此高,当然也不是OPEC能够一手操纵的。OPEC一直强调限产,但最近除了沙特,其他国家似乎都没有严格执行,官方限额和实际产量之间一直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这次的150万桶超额部分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有人甚至觉得,这样的限产决定对OPEC不失是一个聪明的决定,把目标定高,执行上给自己留出了余地,但同时,也冒着使自己失信的危险。即使是沙特的严格执行产量配额,最近市场也有不同版本的传言,说的是沙特在石油开采上遇到了问题。围绕着沙特的石油储量和开采上的难易程度,传言纷起,有的分析师已经怀疑沙特在OPEC中第一大产油国的地位是否能一直保持下去。
这样的传言才是最打击消费者人气的。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枯竭和开采困难是不可逆转的增加成本的因素。壳牌石油公司去年末宣布它的石油储备中有20%是高估的,在市场上引起巨大震动,使人联想到是否其他公司也存在这样的过分乐观状态。好在去年的高油价还是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为因素起的作用。比如伊拉克战争后政局不稳,输油管接二连三被恐怖分子炸毁,石油生产恢复缓慢,每天产量仅70万桶,要恢复到1991年海湾战争前的280万桶至少还要一两年的时间。南美的重要产油国委内瑞拉出现的旨在推翻总统的罢工使油田近乎瘫痪。此外还有尼日利亚经历内乱,壳牌公司员工因要求增加工资举行罢工,致使生产停滞等多方面的因素。俄罗斯是OPEC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但面对高油价,也有与OPEC合流,分食高油价利润的倾向。诸多因素都使油价高居不下。
印象中,石油价格在35美元每桶几乎都是与战争有关。2001年曾经有一段很短暂的时间油价超过了这一标尺,但那似乎也和极度紧张的群众心理有关——油价从十几美元一路涨上来,没有人看得到顶在哪里,因而产生恐慌情绪。现在,这一价位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足以使人警惕。世界上大型和超大型油田的储量正以每年4%到6%的平均速度减少。已经有各种预测,称2010到2015年间或者更早,石油危机就会出现。那才是真正的石油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