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丁历险记》:画在纸上的历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铮)
从1930年出版的《丁丁在苏联》到1986年出版的未完成篇《丁丁和现代艺术》,《丁丁历险记》不但是一套美仑美奂的连环画,更是一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活历史,它的内容包含了政治、科技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政治
《丁丁历险记》从诞生开始,就和世界范围的政治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1930年出版的《丁丁在苏联》再现了西方在当时对苏联的种种看法,其中不乏偏见成份。1932年出版的《丁丁在美洲》反映了当时美国黑帮猖獗,白种人对印第安人的无耻掠夺,以及当时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
1936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埃尔热敏锐地抓住了整个事件的本质,绘制出了《蓝莲花》。在书中,丁丁成了日本自炸铁路,栽赃中国的目击者,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1937年的《破损的耳朵》以嘲讽的语气表现了南美洲的混乱局势,对这个大洲政权快速更迭的描绘和南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破损的耳朵》出版后,欧洲已是黑云压城,德国毫不掩饰自己的扩张野心。此时伪钞印制技术已经成熟,德国对英国进行了恶名昭著的“假钞战”,企图借此摧毁英国经济。《黑岛》在这种局势下,描写了丁丁在苏格兰捣毁来自德国的伪钞集团的故事。但是在1966年的重绘版,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版本中模糊了制假者的身份。
1937年,纳粹德国以支持国内叛乱、胁迫国家领导人等卑鄙手段攫取了奥地利政权,于是《奥托卡王的权杖》应运而生。在书中,野心勃勃的国家“波杜里亚”想要通过窃取“西尔达维亚”国王奥托卡的权杖来夺取这个国家政权。虽然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波杜里亚”的暗含意义,但这个国家军队“钢铁侍卫队”的称呼和军官佩戴铁十字勋章清晰地表明了它的身份。
1940年,比利时被德军占领。当时的比利时国王号召公民“回到比利时参加建设”,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埃尔热居然响应号召,从法国回到了比利时。事实证明他是错的,纳粹的审查制度使他再也没法发表严肃、尖锐的作品。然而,埃尔热并没有消沉,他连续创作出了《红钳螃蟹贩毒集团覆灭记》、《神秘的流星》、《独角兽号的秘密》、《红色克拉姆的宝藏》等四部作品,引入了广受欢迎的配角人物“阿道克船长”和“卡尔库鲁斯教授”,并且将希区柯克式的叙事和分镜手段发展成熟。即使在这些看似轻松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政治因素,比如《神秘的流星》开头弥漫着的末世气氛。
这种末世感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仍然弥漫在埃尔热的心头,于是他在1948年到1949年间创作出了宿命和悲观成分空前突出的《七个水晶球》和《太阳的囚徒》。埃尔热不是一个喜欢半途而废的人,1951年他又拿起了1939年他曾经想画却没有画成的话题:纳粹想要控制通过控制石油而控制世界,于是有了《在黑金之国》。在这部书中,他还描绘了中东地区在大国操控下的混乱。
后来,“冷战”这个二次大战后最敏感的话题开始进入埃尔热的作品。在1953年到1954年的《飞向月球》和《月球历险》中,前面提到过的“西尔达维亚”成为登月火箭的发射基地,“某大国”妄图夺取科学家们的劳动果实。在1956年的《卡尔库鲁斯案件》中,邪恶国家“波杜里亚”又摇身一变成了前苏联的化身,希望通过获得超声波武器来称霸世界。另外,1958年的《红海鲨鱼》触及了中东的混乱和贩奴问题;而1976年的《丁丁和流浪汉》表现了南美洲的游击战,“阿尔卡扎将军”和部下的造型参考了卡斯特罗游击队的新闻图片。
交通
《丁丁历险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交通的变化。在《丁丁在苏联》、《丁丁在刚果》和《丁丁在美洲》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蒸汽机车的形象;而在1966年重绘的《黑岛》中,欧洲的电力机车已经相当普及。对喜爱汽车的人来说,《丁丁历险记》给他们提供了认识经典名车的好图谱,从《丁丁在美洲》中满街的马车形车身的“福特”,到《七个水晶球》中绑架者使用的箱形车身的“奥贝尔”奥林匹亚38型,再到1966年重绘版《黑岛》中船形车身的捷豹XJ-6形,《丁丁历险记》忠实地记录了汽车的发展史。在《丁丁历险记》中,还可以看到汽车发展史上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在《丁丁在美洲》中,我们可以看到救护车上挂着的小铃铛。
20世纪最令人兴奋的发展还是在航空航天领域,在《破损的耳朵》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大战之间风行一时的J-52客机,到了《丁丁和流浪汉》,已经是满天的波音707和747了。有趣的是,在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中,也可以看到航空的进步:在1966年重绘《黑岛》时,作者把老式的S-73P客机换成了德·哈维兰的DH-121“三叉戟”。上世纪60年代,变后掠翼技术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埃尔热工作室的航空专家罗杰·莱罗普绘制出了“卡雷达160”型变后掠翼客机的设计图,此类飞机到现在仍然没有出现,但“卡雷达160”将会永远飞翔在“丁丁迷”的头脑中。
当然,《丁丁历险记》中最神气的交通工具还是《月球历险》中的“登月火箭”,丁丁乘着它于1953年“登上月球”,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早了16年。
最原始的“丁丁”形象
通讯和传媒
通讯的发展虽然往往被人视而不见,但却是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1936年的《蓝莲花》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式的摩尔斯电码发报机。而在1958年的《红海鲨鱼》中已经变成了语音通信,从中可以看到无线电的飞速发展。不过,电话在40多年里变化不大,始终是固定拨号式的,但有趣的是,在《714班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移动电话”——由仆人用托盘把连着线的固定电话递到主人手上!
在1931年《丁丁在刚果》中,丁丁用留声机录下了巫师的声音。而到了1976年的《丁丁和流浪汉》,录下塔尔奥卡声音的就是小巧的磁带式录音机了。在《丁丁在刚果》中,丁丁使用手摇式摄影机拍摄非洲的风光;而到了1966年重绘的《黑岛》,手持式8毫米摄影机已经相当普遍。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电视,在《黑岛》中有一个情节——丁丁听到屋里有人,拿着手枪冲进屋里,发现里面有一台电视机。1938年绘制的一个版本中他说:“啊,一台电视机!”而在1966年的重绘本中他却说:“只不过是一台电视机罢了!”可见在近30年里电视已经由新鲜物件变成司空见惯的东西。在1956年的《绿宝石失窃案》中,作者好好嘲弄了一下卡尔库鲁斯发明的“彩色电视”,而在1976年的《丁丁和流浪汉》中,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已经变成彩色的了。
军事
军事迷中可以从《丁丁历险记》中找到很多喜爱的话题。在书中可以找到枪战、空战、潜艇战等多种战斗形式,从中也可以看到军事技术的发展。比如在1934年《法老的雪茄》中,执行战斗任务的还是机枪架在侧面的双翼机,而在1958年的《红海鲨鱼》中,著名的单翼战斗机“蚊”式已经可以用机翼中的机炮对前方目标进行又准又狠地攻击了。在1931年的《丁丁在刚果》中,一杆“毛瑟”后拉枪机步枪就是制胜法宝,而到了1976年的《丁丁和游浪汉》中,游击队员已经人手一把“AK-47”自动步枪。
有趣的是,《丁丁历险记》中经常把兵器当成“春秋笔法”反映作者的政治倾向。比如在《奥托卡王的权杖》中,丁丁从“波杜里亚”国偷走了一架战斗机,这架战斗机就是著名的德制BF-109型,“波杜里亚”的德国身份昭然著揭。在17年后的《卡尔库鲁斯案件》中,丁丁故伎重演,偷走了一辆坦克,这回这辆坦克是苏制的T-34型。
“丁丁”的形象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