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天龙八部》三人行
作者:马戎戎(文 / 马戎戎)
张纪中
电视剧《天龙八部》剧照
制作方
张纪中:《天龙八部》不完全是为金庸迷拍的
52岁的张纪中有一种典型的北方人的豪爽,一听要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谈《天龙八部》,就连连声明:“我只是投资商商业运作的一个环节,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谈《天龙八部》应该是他们,我还是创作的角度,而且我是替中央电视台打工的,也替为我想拍的片子投资的人打工。我是一个遵守职业道德的人。”
张纪中目前是中国名气最大的电视剧制作人,也是受到非议最多的电视剧制作人。
三联生活周刊:《天龙八部》春节期间即将在北京地区播出,你觉得这部金庸剧和前几部相比有什么长处?
张纪中:这几天我在网上看见对《天龙八部》剧的讨论,好评如潮,是对我们所有制作过的金庸剧中评价最高的,其实在制作《天龙八部》的时候我从头到尾提心吊胆,我担心会完全失去我内心的要求和把握,因为事实上也有不少的戏争取了再投资重拍,我一直在想的不是如何超越前几部,而是怎么保证在制作质量和艺术表现力上不太游离前几部。可能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反而抓住了一些细节的营造,获得了日后观众的认可,比如段誉的凌波微步,拈花指什么的,比如“打”之前的气氛营造——两年前我说过拍摄《天龙八部》一定要文戏武拍,现在看来做到了一些。还有乔峰的力量感,气质上的力量感。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似乎用了很多特技很多美女。
张纪中:有很多美女,是因为金庸先生在原作里面就给大伙儿安排好了的。这些美女比较夺目,因为从收视效果来看,我们选的美女都还是比较为大家认可的,但是《天龙八部》的真正较比以往的成功不是因为这个,是因为我们在制作上的工夫,比如说特技,《天龙八部》特技花了100多万元,体现出来才40多分钟,我觉得值得。以前有投资商说过我拍片子投资大。当然投资大,我的大投资都不是花费在明星上的,我们给演员的稿酬比别的摄制组少得多,我的大钱都花在特技、服装、置景方面。因为我希望我们拍摄的片子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水平,即使20年以后的人来看还觉得有可取之处。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生命力,我们也希望。我想做到的是,电视其实也可以不比电影效果差。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人觉得你的电视剧商业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张纪中:应该说是现在很流行的商业价值体现、证明了我们的艺术价值。如果不是一个好的东西,现在的人会为你投入大资金、会花费时间和金钱来消费不好的东西吗?这是大众的商业价值。从我来说,商业目的对我不是一个追求而是一个验证。它的重要性与追求是一样的。商业目的不是第一,但是它是最终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每一部电视剧,无论是骂也好,夸也好,似乎都能成为一个事件。
张纪中:我觉得啊,无论是哪样的形式,只要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讨论,就说明它是有价值的,能够引起公众注意的事件,它就具有自身的价值,只是它的多面性激起了不同人的心灵反应。有时候我觉得我像一个猎手,趴在那里瞄准,兔子、野鸡都要放过,惟独看见我要的大东西我才追击。从你说的“无论是骂也好,夸也好,似乎都能成为一个事件”来说,我的等待和追击都是对的,值得的,因为它们也引起了大众的注意了。从我1991年回到北京到今天,这13年只拍了将近十部戏,《三国演义》、《水浒传》、《笑傲江湖》、《蓝色妖姬》、《激情燃烧的岁月》、《射雕英雄传》、《青衣》、《天龙八部》、《永乐英雄》——不到10部。如果这样还不能引起观众讨论的热情,我就不适合干这个了。
三联生活周刊:面对一个题材,你怎么判断这是兔子、野鸡,还是老虎?
张纪中:要看这个“东西”是不是有震撼力,能不能打动我,是不是让我坐卧不宁了,就像在你面前趴着个兔子老鼠什么的,你还是有可能不理睬的,如果在你面前趴着的是一只老虎,你还坐得住吗?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人觉得你很喜欢改编原作。
张纪中:是。原作更能凝聚打动人的力量。电影、电视剧就是要有故事的结构,而直接的剧本吧,有很多会忽略这点,可能剧本的直接创作会因为影视剧的特点而参照的问题多一点,不像小说的原创那么纯粹,就是人物,故事。但是有人是反对这样的,有一种人叫小说派,认为小说不能改,小说和电视剧的叙述方式不同。当然了,小说可以看两页停下来,看不懂回头看,看着急了往后翻,因此大量的倒叙、插叙对读者的理解没有影响。但看电视剧,大段的回忆会让大家糊涂,另外电视剧是一种很直观的东西,小说可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但电视剧不提供给观众想象力,观众的想象力被我们所取代。任何直观的东西都是难以与想象抗衡的,这方面我们就是弱势了。可能看过金庸小说的人能理解我这样说。所以我认为,从这方面讲,我们的电视剧不完全是为小说的金庸迷拍的,因为表现的路数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另一方面,金庸迷们表现出来的热情是我将武侠片拍摄下去的一个支点。
好的小说我看了就想拍,拍了就有可能得罪同样喜欢这部小说的其他人。像《天龙八部》的拍摄,采取了平铺直叙,先写了雁门关,等于告诉大家,乔峰就是这样的身世,我们看乔峰怎么复仇,这也是一种悬念,并没有背离原著。
三联生活周刊:有很多网民在网上砸你的武侠剧。
张纪中:以前我对待网友的情绪也有所偏激,但是现在我不这样看了,这些日子我在网上看了不少网友讨论《天龙八部》,很多写得我看了很感动,他们以前都是骂我的,他们也很坦诚。直言不讳,但是这次他们说了很多我没有想到的话。由此我理解了金庸小说深入人心,受人爱戴的程度。他们恨也真,爱也真。
三联生活周刊:还有一点惹人非议,你是制片人,却做了很多导演的事。你觉得理想的制片人和导演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纪中:理想的制片人就是在艺术的造诣和对人对事的理解上具备超越导演认识力的能力。当然对于一个故事的讲述方式是导演的独特魅力与功力了。这方面你可以了解一下中央电视台的各个部门,哪一个好的节目、栏目,制片人的水准是低于导演的?我这样说不是贬低导演,我实际讲的是因为“工种”需要的不同,迫使制片人的所思、所想都要超越导演对于现状和创作的认识力。否则就是回到了计划经济年代,导演决定一切,而制片不是“人”,是“主任”了!因此我操心导演的工作是必然的,我要了解导演对于一部戏、一场戏的理解和处理,这对于我是一种责任,而不是名利的争夺。我从来没有挂过导演的名对不对?我也没有拿过导演的工钱。创作应该是一件积极的事情,我在组织创作,而不是干涉创作,因为如果你想的比我好就按你的来,如果你几次三番没有什么想法,那就得按我的来。
三联生活周刊:你这个制片人不考虑钱的事?
张纪中:钱是与创作齐头并重的事情。除了创作就是考虑钱了。每次拍戏我们事先都要做这么厚一本预算。我们要预算出需要多少天,每天多少人,每天的工资、住宿、吃饭多少钱,摄期、服装、道具、烟火、照明,等等,还要留出不可预期的费用。预算有一个绝对值,高了浪费,低了拍不出好东西。有的时候我和导演的想法不一样,因为我们脑子里面设想的东西不一样,我的投入是会高出导演的想象的。我要的都是好东西,一分钱一分货,我们脑子里要一个什么品质的东西决定了我们的投资。《天龙八部》就投了3400多万元。
三联生活周刊:怎么能拿到这么大的投资?
张纪中:还是出于大家对我的信任。这一行里不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1000万元的戏拍砸了就不会有人拿2000万元来找你。
三联生活周刊:你做过的电视剧没有一部赔钱的?
张纪中:目前没有。以后也不希望有。我之所以不赔钱,是因为我把这事当作自己的事,很多人因此说我霸道,剧组经常换人,主演也敢换,导演也敢换。我是这样的,你想想平白无故谁愿意这么得罪人啊?而且经济上也受损失,我换掉一个人可能会损失100万元,但如果不损失这100万元,这部戏就拍不下去了,即使勉强拍完了,也是一个凑合的事情,不是原来那个意思了。一个人犯了问题,你开掉他,别人就不会出这种问题。拍出好的片子是惟一的目的和对人对事的衡量标准,我不能拿别人的投资做人情,这是职业的道德,也是艺术质量的追求,也是对我自己的证明。
三联生活周刊:你做了这么多年电视剧,你觉得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张纪中:诚信。人与人相处之间,合作之间应该具备的诚信。我觉得这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问题,并不完全是我个人面临的问题。但是我个人也毫不含糊地面临到了,在我与投资商的合作中,提心吊胆的事情不少,依照合同,我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应该到位的资金却是每次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拖拖拉拉。因此很多时候我对于与我合作的部门,比如电脑特技公司,中视远图,成为依靠情面做事情的了,对于这些信任我的人,我是太不好意思;而对于我原本信任的人,竟然要为他们自己的投资做请求了,我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我希望大家在市场经济运作的磨合阶段,既能够磨合出成功的商业运作之道,繁荣各自的事业,也应该保持一个传统社会基本的人性美德,社会公德:诚信。
投资方
九洲音像:电视剧商业运作有自己的规律
《天龙八部》的投资方九洲音像出版公司曾成功地将《宰相刘罗锅》推向了台湾市场,这个综合性的国有文化企业拥有音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发行、演艺经纪、体育经纪、版权贸易、广告、演出等多项经营权。电视剧制作生产是九洲公司的重要项目,九洲每年生产200集电视剧,精装历史剧和武侠剧是其特色。采访中,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副总经理王鹏举为我们揭开了《天龙八部》商业运作秘密。
三联生活周刊:九洲音像公司为什么会拿出3000多万元来投拍《天龙八部》?
王鹏举:原因很简单,武侠剧在电视剧市场上受欢迎。现在的年轻人都有小时候看港台武侠剧的经历,是在港台武侠剧中成长起来的。过去我们的经济不发达,电视剧制作经费不足。《笑傲江湖》开始了中国大陆大规模投拍武侠剧,到现在我们的武侠剧已经有了自己的市场。还有就是我们曾投拍过《射雕英雄传》,有了成功的经验。
三联生活周刊:在您看来,《天龙八部》是一次成功的运作么?
王鹏举:电视剧的商业运作有自己的规律。《天龙八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运作。大的电视剧制作会在策划阶段就将制作计划通报给各电视台,没开拍就可以预售。电视台从题材、导演、演员阵容等方面考虑要不要购进。电视剧运作是不是成功,必须从4个方面来考虑:
1.题材选择是不是准确,是不是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和电视台的需求。
2.制片人、导演、演员、剧本是不是有市场号召力,是不是合适。比如《天龙八部》,金庸先生的原作已经很有名了,我们向金庸先生购买了版权,聘请了张纪中来给我们组建创作班子。同时,大腕云集不一定就会是部好戏,在演员的选择上,最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法是新老搭配。投资小的戏,一两个明星就够了,投资大的戏,三四个比较合适,《天龙八部》就属于投资大的戏。
3.一定要从观众和电视台的利益考虑,这关系到公司品牌的维护。
4.市场开拓需要恰如其分的推广和宣传。这就要了解老百姓需要了解什么。《天龙八部》的宣传从生产计划一确定就开始了,及时向公众反映了什么内容,演员是谁,有什么精彩的地方,比如“特技”等等。
三联生活周刊:《天龙八部》的投资是怎样回收的?
王鹏举:其实目前国内的电视剧市场并不理想,这几年电视台纷纷合并,造成了电视台的垄断购片。比如上海的几家电视台3年前可以给出每家8万元的价格,但合并后就降到了5万元。
在一些边远省份的电视台,价格只有几百元一集。当然,《天龙八部》卖得还不错,主要是开拓了海外市场,海外市场的收入占了1/3。
购片方
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购片不如买毛衣
北京电视台影视剧中心的曹力宁先生介绍说,这是北京电视台第一部没有看过全片就购进的电视剧。
三联生活周刊:北京电视台是怎样购进《天龙八部》,又是怎样安排播出档期的?
曹力宁:金庸先生的小说是经典,九州音像公司是有实力的公司,几个主要演员也很有影响力。从创作班底看,质量一定会有保证。这是北京电视台第一部没看过全片就购进的电视剧。至于档期,我们认为安排在春节期间会得到比其他时期更好的反响,目前的安排是一天播出4集。
三联生活周刊:北京电视台是在什么时候购进,又是以什么样的价格购进的呢?
曹力宁:购进和电视剧制作几乎同时进行,是在2003年的7月、8月。至于价格不方便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决不会低于江苏、浙江电视台。
三联生活周刊:购片方和制作方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宣传推广是由哪一方来完成?
曹力宁:购片方和制作方是一种友好的贸易关系,《天龙八部》的宣传推广由双方同时进行。现在你就可以在影视频道看到《天龙八部》的宣传片,我们台也刚刚做完一个新片推广会。
三联生活周刊:从电视台购片的角度看,电视剧的市场状况可以用好来形容么?
曹力宁:这么说吧,目前我们的挑选余地比女人买毛衣要小得多。目前国内的电视剧每年生产1万多集,而北京台的首播就需要四五千集。
三联生活周刊:每年影视频道电视剧购进的预算资金有多少?
曹力宁:这要由广告部来运作,北京电视台各频道不能独立进行广告运作。
三联生活周刊:张纪中导演提出一个想法,希望电视剧制作能和播出挂钩,电视台给收视高、反响好的电视剧一定的奖励,您认为这可能实现么?
曹力宁:现在不太可能吧,现在还是一次性购买。
浙江电视台经济频道:说到底是电视台的体制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一般情况下引进电视剧的流程是什么?
陈珊(经济生活频道负责人):制作单位的生产计划刚刚开始的时候,电视台就在关注。这个时候先看本子,第二个是看导演,看演员。
三联生活周刊:经济生活频道用7万元一集的价格买进《天龙八部》,这个价位是电视剧中最高的么?经济频道生活频道作为一个专业化频道,为什么要播放电视剧?
陈珊:7万元的价位不算突破。因为前面《射雕英雄传》的买进价格也是7万元一集,《射雕英雄传》的广告收入大概有800~1000万元,我们相信《天龙八部》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差。
浙江经济生活频道是2001年有线、无线电视台合并后的产物。第一年没有电视剧播出,第二年可以少量播出影视剧,经济频道的广告收入到达了5320万元,可以抽出一部分资金来购进电视剧。关于电视剧的购进从2002年底就开始运作了。
三联生活周刊:《天龙八部》播出后的反响怎样?广告收入怎样?
陈珊:在浙江省反响还不错,收视率最高到4个点,平均有2.5到3个点。广告收入还没有统计出来,那个时段我们以每年4500万元的价格包给了一家公司。
三联生活周刊:在您看来,购片方和制作方怎样进行合作?
陈珊:就是一种贸易关系,但要同时进行配合。比如在宣传上制作方给我们提供宣传材料,联系人员,由我们负责在当地举办宣传活动。
三联生活周刊:在对投资方和制作方的采访过程中,他们提出了目前电视剧市场上的电视台限价问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同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电视剧应该采取一种类似“院线分账”的措施,鼓励电视剧创作,您怎样认为?
陈珊:2000年有一个5号文件,限制港台剧的引进,鼓励本土电视剧的创作。事实上我认为这4年来中国电视剧市场有了很大发展。电视台限价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各地情况也不同。像浙江电视台各个频道都有自己的广告部,购买电视剧的自主权相对宽泛一些,但在很多只有一个出口的小电视台,就是一口价了。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电视台的体制问题,是行政、计划多于市场运作的问题。
至于“院线分账”,目前应该是达不到,但我记得成都电视台从2000年开始,对播出的电视剧做收视率排行,前十名给予奖励。这个举措2003年还有,不知道2004年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