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

作者:马戎戎

(文 / 马戎戎)

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0

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1

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2

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3

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4

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5  

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6

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7

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8

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9

中国漫画家五人展①聂峻及其作品②蒋翎及其作品③郑多强及其作品④赵佳及其作品⑤阮筠庭及其作品  

“明星效应”是12月27日到1月3日在军事博物馆开幕的2003年北京国际漫画周打出的一张重头牌。近50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来自三大洲的六个漫画分展和3000余幅作品的规模造出夺人气势;在展场布置方面,则模仿影视颁奖典礼,铺上红地毯,将名家参展作品围绕红地毯布置,形成“星光大道”。

自由鸟、阮筠庭、聂峻、郑多强、赵佳5位中国漫画作者的作品以“中国著名漫画家五人展”的名义一起推出。主办方的饶丹小姐介绍说,希望能以这种形式,每年推出这样五个有市场潜力的明星作者。

一直以来,国内动漫展的人气高涨和动漫产业的发育迟缓构成了一幅相映成趣的图景。一方面是国内漫画产业的巨大市场已经被公认:动漫展频频举办,仅2003年就有7场,范围包括广东、重庆、青岛、北京、上海,其中8月份举办的上海国际城市动漫展参展人数超过11万人。有数据表明,京、沪、穗三地区14~30岁人群与卡通相关的消费额可达13亿人民币。另一方面,是全国仅有十几本动漫杂志,每年出版的原创漫画单行本不超过20种。而人口不到我们1/10的日本,每天就有25种原创单行本问世。

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未成型的漫画产业之间的矛盾,引来了日本、韩国等国动漫出版商的窥伺。日本漫画早在8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大陆市场,目前每年销量可达上亿册。而台湾地区漫画家也看到了内地市场份额,四大才子蔡志忠、敖幼祥、朱德庸、萧言中早已抢滩登陆,《现代风情——朱德庸都市漫画系列》自1999年出版以来,已经销出了300多万册。

一个完整的漫画产业链应该包括故事、绘画、出版、推广、衍生。中国大陆的动漫产业链为什么总是迟迟不能成型?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少年漫画》的主编王赛利女士认为,原因是“中国漫画在一条腿走路”。这位能熟练运用压感笔画出一幅日式美少年的老主编对国内漫画作者群体素质表示出不满:“漫画作者太年轻,文学功底和人生阅历都不够。”“小孩给小孩讲故事,那故事能听么?”韩国漫画的元老级人物赵宽济则审慎地表示了对大陆漫画业的观察:“中国漫画作者的基本功都很好,但问题在于,怎样让读者接受。”

现代出版社社长助理涂卫东曾成功策划出版朱德庸系列,他认为,国内漫画作者的视野太窄了,仅把目光放在中学生身上,其实目前最主流而有消费力的人群还是白领阶层。朱德庸的作品受欢迎,就因为他能唤起这一阶层人群的共鸣。

但漫画作者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五人展”参展者郑多强认为,漫画作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作者不知道读者到底喜欢什么。而且漫画的稿费太低,一幅作品的稿酬大都在一两百元之间。日本的漫画作品稿酬最低也有几万日元,这样漫画作者可以从容地找人做编剧、描线、填色,质量能得到保证。

出版过《阿衰ON LINE》,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上开有《猫3狗4》连载专栏的漫画作家猫小乐也认为,大陆不是没有优秀的作品和人才,而是缺乏良性商业运行机制。他把国内目前的漫画运作比喻成“摘桃子”:“大陆漫画作者像野地里的桃树,自生自灭,长不长果子全凭自己。万一有果子长出来,也要果树自己摘下来送上门来。果子卖得好了,也是果子经销商发大财。这种低水平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漫画人才荒芜。”

日本漫画学院院长木村忠夫将中国大陆的漫画业比喻成“纸飞船”:“‘神舟’能飞上天是因为它有充足的能量,中国大陆漫画业其实已经有了很多能量,但还没有好好利用。”木村忠夫举日本出版社的例子。他认为日本漫画产业的发达无非在于,一是重视漫画家,重视漫画人才培养。在日本,漫画家会有很高的稿酬来保证他们的生活,还有人来保护漫画家的版权。二是出版社编辑在漫画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选题、策划的重视联系了漫画家与市场。“你们都知道《机器猫》,其实漫画刚出来时并不受欢迎,但经过编辑和作者沟通,改变了故事内容,结果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品。”

猫小乐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对国内出版业的不满:“台湾作者凭借商业运作可以在一年内红遍大陆,大陆漫画人,即便比台湾漫画家水平高却也一样默默无名。”“我感觉报纸很怕拿出版面捧红某个作者,就怕被作者利用出名。这种怕被占便宜的心理作怪,其实是一种缺乏合作精神的表现。”

涂卫东也很同意“明星制”,但他从一个出版商的角度提出了三点要求:一,立意要到位,要能迎合20岁到50岁的读者;二,要有成熟的个人风格;三,要有合作精神,能和编辑做作有效的磨合。

报道:漫画产业的明星牌10

中戏学生在演出萧言中作品《童话短路》(陶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