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萧言中:读者不善于等待,但善于忘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965年出生的萧言中是台湾漫画界“四大才子”中最后一个进军大陆的,也是风格最无厘头最出人意料的。他的兴趣似乎过于广泛,舞台剧、唱歌样样都来,有人说这说明他多才多艺,有人说他只是长不大的孩子,也有人说他懂得利用一切力量来包装炒作自己。在这个注意力就是经济效益的年代,被人说东道西总比默默无闻要好。

报道:萧言中:读者不善于等待,但善于忘记0

萧言中  (陶子 摄)

三联生活周刊:你19岁就拿下了“台湾漫画擂台赛”大奖,随后就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漫画专栏作家。“台湾漫画擂台赛”是一个什么样的比赛?

萧言中:我们这一批漫画家,比如孙家裕、嘎嘎,都是通过这个比赛被大家知道的。这个比赛有自己的独特背景:70年代,超人漫画进来,日本漫画也随后进来,这就产生了盗版和本土漫画家仅有的空间被占据的问题。日本盗版漫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家长要求下,有了一个审查条例,本土漫画家又背上了一个包袱。台湾漫画由此空白了十年。当时有一位老漫画家出面起诉妨碍创作自由,官司打了十年,审查条例终于废除。这时台湾就举办了第一届漫画擂台赛,扶植本土漫画。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报纸对你的要求和你自己的风格能一致么?

萧言中:我另一个运气很好的地方是,遇上的编辑很专业。他们对漫画的理解很成熟,不会过多干预漫画家。比如我画《童话短路》,他怕我漏了,就给我找了很多童话,提供给我一个资料库。有很多用心的编辑,工作很认真,跟大家一起讨论,看什么样的东西适合这个作者。我的个性是,如果你太在乎市场和流行,就会跟随流行,而不是创造流行。所以不如喜欢什么就画什么。在画的时候,要学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值判断是不是能和大多数人沟通,什么内容会让大家开心有趣。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四大才子”里最迟进入大陆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规划么?

萧言中:我不是一个会经营自己的人,幸好好朋友朱德庸比较有这种概念,他一直劝我到大陆发展。他说,我们画漫画不就是要给更多的人看么?他说,他在这边努力了4年,终于找到一个经纪人是值得信任的。我认为创作人不要过多去想经营,那样会让你错乱掉,经营的事应该交给专业人才,大家一起合作才好。

三联生活周刊:就你对大陆漫画现状的观察,你觉得台湾和大陆有什么不同?

萧言中:一样的,就是都受到日本漫画冲击,但本土漫画家的功底很好。不一样的,我感觉,我、朱德庸、蔡志忠这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风格,非常清楚。内容、笔调,创作模式,都不一样。我觉得内地感觉上是蓄势待发,但没有找到合适出口,缺乏一种把力量凝聚起来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把这些拧在一起的力量是什么?

萧言中:也许是一个能提供大量、固定舞台的媒体。不过这是一个相对影响的东西。如果已经有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和作品,媒体就会觉得值得把大量版面和资金拿出来。漫画创作有两点很重要:坚持很重要,要不断投稿,不断和媒体协商;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走漫画这条路的人很多,你如何把自己显现出来,如何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思考和锻炼,十分重要。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大陆的漫画界认为,漫画要产业化;还有些职业漫画作者希望推行明星制。

萧言中:产业化很重要,读者不善于等待,但善于忘记,一个作家两年没作品他就会把你忘记,所以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台湾地区也在慢慢学习日本,找很好的编剧和画家配合。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至于明星制,我感觉,任何做法如果能刺激市场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因为漫画的兴起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环境。

报道:萧言中:读者不善于等待,但善于忘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