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缕之间  灵光乍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韩轩)

丝缕之间  灵光乍现0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十八尊者册》封面  

一件堪称绝品的《元代管道升针绣十八尊者册》,近日将在翰海拍卖公司上拍,估价300~500万元。据悉,《十八尊者册》是迄今存世的元代、乃至元以前保存最完好、图案最丰富、绣幅最多的名家孤品。其一面世,就被广泛地看好。

首先,它的引人注目是出于名人之手。作者管仲姬(1262~1319),名道升,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之妻。延祐四年封“魏国夫人”。其翰墨、词章,不学而能,书史评道:“仲姬行楷,与孟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之后无俦。”卫夫人,乃王羲之老师,真书古质,蕴蓄多姿,开今草先河。以之比喻仲姬,可见后世对管仲姬书法的推崇。

据历史记载:成宗大德二年(1299),管仲姬皈依中峰禅师,常住寺中书写经文,并绣《十八尊者图》,共十六幅,供于寺内。中峰禅师于绣像册尾跋:“赵夫人面对如来,心存空寂,为梵宫之善果,显度世之。金针绣出尊者二十像,并侍从、比丘、金刚、韦驮法像衣钵,服御龙虎之属备极,镂云错彩之奇,为山寺常住供奉,推其愿力,有良器。”

其次,这幅作品的题材好,颇具历史传奇性,也显示了佛教逐渐本土化的过程。

十八尊者,即十八罗汉。最早源出玄奘翻译的《法住记》:佛祖释迦牟尼遣命十六名弟子常住人间,济度众生。唐末画家张玄、贯休添加了《法住记》作者庆友尊者,又以首尊宾度罗跋为形,变为宾头罗尊者,绘十八罗汉像。唐末五代,浙江奉化出了一个叫契此的和尚,号长汀子,长得矮胖,肚子奇大,常用竹杖挑一布袋,出入闹市,四处化缘。其面带微笑,出语无定,随处寝卧,时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并非佛教经典中的弥勒。真正的弥勒尊者是印度大婆罗门的一位姓慈氏的贵族。慈氏梵文音译“弥勒”。西藏地区的喇嘛,不信奉布袋和尚修习的禅宗,将弥勒和摩耶二僧尊为罗汉,凑成了由西域僧人组成的“十八罗汉”。

后来中土的善男信女,既不关心佛教源流,也不喜欢那些名字聱口的蕃僧,臆想天开地编出伏虎罗汉和降龙罗汉,重新编了一个“十八罗汉”。至宋末,《罗汉图》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二十罗汉”等,其中“十八罗汉”为释迦牟尼十六弟与弥勒和摩耶、或是降龙和伏虎;“二十罗汉”是将弥勒、耶摩、降龙、伏虎四位尊者,一并忝列。管道升所绣《罗汉图》,即二十罗汉,后人沿俗仍称之“十八尊者”。

此作品吸引眼球的另一点是技法高明。刺绣是中国人的发明之一,元代是中国织绣史上的一个高峰。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国各地广设绣局和罗局,刺绣的审美和功用,越趋于美术化。佛教题材的出现,始自隋唐,主要图案是宝相花。宋绣独尚名人书画,偶有佛像绣品,其势不显。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否定儒家的首一地位,推崇藏传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风复兴,佛教题材的绣品自然兴盛起来。

此绣画有三绝:一是其造型能力之高超,或嬉笑愁怒,或定寂悟觉,瞻盼凝睇间,显出佛家济世度人、天王护法镇界的精神与性格,令人叹为观止。而笔触起转有致,更是流畅磊落。二是绣技妙绝。其擘丝极细,用线只一二丝,绣针亦如发细,以至绣迹如笔翰图绘。其针法多样,多为齐针铺纹平绣,间以抢针法的短直针脚,按纹理起抢构绣,或以旋针法依绣纹放射状地顺势刺缀,其疏密、轻重、逆顺,循丝理而参差运针,将丝光的亮艳与和顺,运用得妙到毫巅。三是其装潢精绝。其封面为紫檀,中间镶玉,上琢“十八尊者管道升制”,隶书,其四周嵌螺钿雕镂的释迦、观音、佛家八宝、白象、白马等,并以虬角雕缠枝,环绕其间。封底镶象牙染色雕刻的二十四朵莲花,花蕊中心嵌螺钿法珠,虬角缠枝环绕。这一装潢非皇家莫属,应出自清宫。

此外,册尾有元僧中峰禅师、明人金文鼎、王谦题跋。从金铉跋文可见,明代初年,魏国夫人管道升绣的这件《十八尊者》,已是稀世之珍。 丝缕之间灵光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