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不要灰尘:灰尘过剩论和吸尘主义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进)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灰尘也是发展的副产品?
“我们身边的灰尘,比20世纪初增加了3倍,难怪我的衬衫两天就脏了。”法国吕贝尔环境组织的保罗·庞苏勒在欧洲卫生署的一次会议上说。而在英国健康保护局(HPA)呼吸疾病专家约翰·沃森(John Watson)看来,他医治的哮喘病人20年间增加了800多人,就因为空气中灰尘太多了,而灰尘又是细菌最爱乘坐的特快专列。《科学美国人》杂志曾在《纽约城市病》中列出过专业机构测定的纽约空气质量,室外灰尘每立方米500万粒,室内灰尘也要超过每立方米600万粒,相当于每立方米的空气中就有20毫克质量的灰尘在漂浮。甚至计算认为,光“9·11”事件倒塌的世界贸易中心所产生的灰尘,就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被刮进大西洋中。
“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石油工业,以及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直接导致了大多数地球人都生活在高密度灰尘之中。”但是保罗·庞苏勒仅仅将灰尘过多视作健康问题,而美国工业设计协会将灰尘过剩问题列入产品质量检测项目中。工程师米希亚托姆在与《工业设计年鉴》的主编谈话中将灰尘视作电子时代的细菌,他认为:“目前全球新产生的灰尘越来越多,人类所开发的很多设备未来都无法在灰尘密集环境中工作。”实际上,技术设计界也在为灰尘的快速增长挠头,意大利的汽车设计师们在1999年曾专门聚集起来探讨过灰尘与汽车问题,灰尘的淤积往往造成化油器堵塞,汽车空调和电路在怕水的同时,也无法忍受过多的灰尘。手机设计者也一致认为灰尘很麻烦,Orange的设计师塞迪亚就曾经在与《mobile》杂志的谈话中提出:“灰尘往往从手机的一些缝隙中钻进屏幕,这为设计者增加了很多麻烦,很多返修用户都是来要求清除钻进屏幕中的灰尘。”而电脑普及更造就了室内灰尘的淤积,显示器所制造的静电令电脑周围的灰尘比室外密集100多倍。
不久前,哈里逊和艾普林就在《LE GIGARO》上抨击巴黎的灰尘比19世纪初的工业时代还要多,虽然灰尘的多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污染指标,与空气湿度以及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人为的因素在所难免。北京的灰尘密度相比纽约,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很多南方女孩为了自己的皮肤不愿来北京工作。与此同时,一些对灰尘标准要求高的制造业也难以来京,首钢的芯片生产线,以及京东方的液晶显示器都因为灰尘问题而引发疑问。曾经有机构测量过北京北三环的室内灰尘密度,不知道是测量的房间没怎么打扫,还是因为北京空气湿度低的原因,每立方米灰尘高达700万粒。
用技术手段来减少市内灰尘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但这些方法却难以遏制灰尘总量的增长。正如技术思想家泰戈尔·豪斯在50年代论述的那样:“当第一个技术开始工作,对应的第二个就得跟上,我们还得赶快设计第三个以解决前两个之间的磨合。”似乎灰尘增长过剩问题就是这种关系的派生物。2003年11月,面对目前灰尘密度的大泛滥,包括一群铁杆环保主义者、哮喘病人,以及大约200名反工业化主义者在里昂举行了一场拒绝过多工业灰尘的集会,甚至以公共募捐形式筹集到25万法郎设立了限制灰尘基金,发起人安德烈·塞内茨甚至已经公开许诺,每年拿出一部分奖金给那些制约了灰尘增加的人。
不仅仅是民间人士反对灰尘,技术界也早已盯上了灰尘造就的新生意。加拿大惠斯勒研究所始终把去除灰尘作为研究方向,他们的普尔静电器曾经被《红鲱鱼》杂志评价为“灰尘的蚁后”,惠斯勒的工程师解释说:“控制好静电原理,我们就能让灰尘像工蚁那样迅速围在蚁后身边。”欧洲电器大亨伊莱克斯也盯上了灰尘生意,他们采用吸尘器的原理来过滤灰尘,利用Oxygen每小时过滤330升空气CADR值的大功率来筛选空气。曾经就职于3M公司的弗利兹·梅克林格更从蟑螂帖和粘纸条上得到启发,他设想开发低黏度胶水来粘住空气中的灰尘,在楼顶像设置太阳能板一样,将灰尘帖展开,然后粘住空气中的灰尘。而美国科学家威廉·沃维尔更是返璞归真,他并没有局限在用机械方法来减少灰尘,而是筛选各类植物来试验吸纳灰尘,常春藤、无花果、蓬莱蕉和芦荟在试验中被证明是过滤空气的高手,甚至可以吸纳一些吸尘器都难以吸到的灰尘,威廉·沃维尔说道:“与其每周雇佣清洁工来擦灰尘,不如养几盆芦荟,至少比用机器过滤灰尘成本低。” 吸尘主义者人民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