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滚遭遇尴尬
作者:王小峰(文 / 王小峰)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2003年12月21日,伍佰在北京召开2004年1月16日北京首体演唱会记者会,崔健作为嘉宾捧场出席
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聊起台湾歌星伍佰在北京开演唱会的事情,其实伍佰开演唱会已经算不了什么稀奇,现在任何一个港台歌星都能在内地开演唱会,比较耐人寻味的是,给伍佰开场的是崔健。
去年4月,“滚石”要来北京开演唱会,当时确定的是崔健给“滚石”开场,用崔健的话说就是“做梦都想不到”。但是后来一闹非典,崔健又一个“做梦都想不到”,这事就黄了。这回崔健终于有机会登台了,只不过“滚石”变成了伍佰。
崔健开场的级别一落千丈,已沦落到给伍佰开场的地步了。不过还好,还没给F4开场。我的意思不是想贬损伍佰、抬高崔健,只是感觉这俩人放在一起,实在有点别扭,别扭的不是两个人在风格上的差异,而是今天大陆摇滚的尴尬。
1994年,我在北京见到了当时台湾魔岩唱片公司总经理张培仁,他兴奋地对我说:“我要是有钱,就把大陆的所有摇滚乐队签下来。”在谈到台湾摇滚的现状时,张培人的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样。没多久,我听到了当时最代表台湾摇滚的音乐——“刺客”乐队的唱片,听完后,我明白了张培仁为什么那样摇头了。我能明白张培仁为什么那么喜欢“唐朝”乐队,其实在他骨子里还有一个“根”的情结,他不说台湾国语,总强调自己是北京人。正如他在一首歌里写的那样:“他乡的土地踩不出自己的脚印。”
那时候的中国摇滚是让人抱有希望的。在全世界所有有华人的地方,只有北京才有真正的摇滚,这也算是一个奇迹了。但是这个奇迹慢慢被时间风化了,当初的那种劲头荡然无存了。
我一直觉得,摇滚是需要压力的,这一点它和流行歌曲不同,人越糜烂越能写出靡靡之音,摇滚则不然,它往往是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突下才能让自己升华。看看美国摇滚乐史,最辉煌的是60年代,1969年的最后一周,人们发现《公告牌》排行榜上的前10名居然是这么一些人:“披头士”、“齐柏林飞船”、汤姆·琼斯、“净水复兴”、“滚石”、桑塔纳、“诱惑”、“血、汗与眼泪”、“CSN”以及电影《逍遥骑士》的原声唱片。这个奇迹维持了一周,后来排行榜再也没有把这样级别的歌星聚在一起过,而且,这种“浑然天成”的巧合简直是对60年代做的最完美的总结。
60年代是激情、激进的,所以才有了摇滚的繁荣。同样,摇滚乐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出现,也是饱含着激情与激进。我记得那时候人们对摇滚很忌讳,媒体不能随便用“摇滚”这个词,对它畏之如洪水猛兽。那时候举行摇滚音乐会也不能用“摇滚”二字,摇滚在某一时期被一个莫名其妙的“现代音乐”所替代。一次,我采访一个乐队,对方说:“咱们能不提‘摇滚’这个词么?”我问为什么,他说:“说了你们也不能用,咱们就叫新音乐吧。”摇滚在此刻变得善解人意。那时候摇滚虽然遭到不少误解,但那时候的摇滚是顽强的,所以才会出现象崔健这样的摇滚歌星。
后来,人们渐渐明白了摇滚是怎么回事,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崔健说的“像一把刀子”,它也可以上电视,上了电视后也没出现什么不良社会反应。如果10年前那些摇滚乐手做不好摇滚还能找到一个“对摇滚限制太多”的借口的话,那么在连崔健都敢给伍佰开场的今天,说明人们已经对摇滚无所谓了。
崔健是个很讲原则的人,从他现在天天反假唱就能看出他的个性。但同时我们也不该忘记,他上一次站在北京的舞台上还是13年前,对他来说,能有一个机会出来的确不容易,人一生能有几个13年?只是这13年,一切都变了。
我在想,如果崔健去美国演出,鲍勃·迪伦给崔健开场,那么美国人会觉得崔健很有面子,不会觉得迪伦掉价。可是崔健给伍佰开场,人们就不会像美国人这样想,会觉得崔健很委屈,会觉得崔健好像混得今天只能靠沾港台歌星的光来露面了。
表面上看,是崔健的堕落,其实,这是商业的完善与摇滚自身堕落的结果,作为中国摇滚的标志符号的崔健,你不堕落谁堕落!记得前段时间有支叫“反光镜”的朋克乐队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一次演出,虽然我相信这肯定不是第一个朋克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但肯定是第一支中国朋克乐队在这里表演。照理说这是个新闻,但媒体并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而是把目光都集中在那些流行歌手或是常有绯闻的艺人身上。什么叫价值?这就是价值。
摇滚向来是流行音乐中最有文化的,摇滚从前总是与前卫艺术并列在一起的,13年过去,摇滚在媒体的眼里平民化了,可以和那些流行艺人相提并论了,好像只有在那些摇滚精神不死的地下才能找到摇滚的内涵。在主流媒体面前,摇滚既不八卦也不绯闻,关心它有何用?摇滚在以粉色为主色调的主流娱乐媒体面前成了弃婴。
摇滚变得有点尴尬,尴尬得都说不出话来。就像王磊因绯闻而不是因摇滚成名,崔健今天因开场而不是因主角出现一样,在无法抗拒的商业规则下,一些纯粹的东西会串味的。 遭遇尴尬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