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何以独能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如果没有2003年11月和12月的上涨,无疑,2003年还是一个贫瘠的年份。不过,年尾一涨,年线终于红了起来。断定中国股市走出盘局,即将持续上涨的声音也多了起来。

升也罢,跌也罢,基金的胜利却是有目共睹,不管是在艰难的8月、9月,还是在2003年最后两个月的辉煌里,基金的表现都极度抢眼,给人中流砥柱般的感觉。实际上,正是基金的表现,以及它在市场上得到的龙头地位,奠定了市场走向牛市的基础。年底盘点,截止12月19日,54家闭式基金的净值,从年初的701.50亿元增长到840.76亿元,增长率达到了19%,运作超过1年的开放式基金,其平均净值增长率也超过了8%,其中增幅最高的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竟然高达30%,而同期上证指数仅仅上涨了9.6%。

基金何以如此独能?他们的胜利是偶然的么,是不是因为他们攀上核心资产,而2003年下半年的能源短缺又抬高了核心资产的身价?显然不是。今年,任何明眼人都能感觉到,基金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垄断到竞争、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可以说,基金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果,是制度设计和行业竞争的结果。

基金能左右市场,呼风唤雨,首先是它们形成了规模,有了独立的力量。5年前的1998年3月27日,中国首批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开元与基金金泰正式设立,规模各为20亿份基金单位。5年后的2003年3月27日,国内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23家,管理着54只封闭式基金与18只开放式基金,基金市场总规模达到1350亿份,基金资产约占证券市场流通市值的10%,累计分红总额达239.45亿元。形成了规模,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基金联合与招商银行斗法,大举吃进长江电力的壮举。这和基金刚出世的时候,规模小,只能被动接受市场理论形成鲜明的对比。1998年基金的整体业绩欠佳,若排除新股配售优惠政策的因素,收益很低。但到了1999年,基金管理公司达到了10家,10只基金当年末的单位净值较年初平均增长了约30%,基金开始崭露头角。

基金何以独能0

基金的投资理念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一开始基金业的人才主要来自券商、信托公司等,他们的操作方式自然不能完全摒弃券商炒股的投机方法,2000年初的网络股行情中基金普遍采取的是顺应市场及时调整持股结构甚至大规模减持长期看好的重仓股,不断追逐市场热点或者主动发掘潜在热点的策略。基金净值一时间内连创新高。但到了熊市中,这样的策略就毫无用武之地,多数基金只能以投资的名义做投机。但也正是相对困难的状态使基金开始重视行业与公司的研究,重视组合投资,并逐步引入了指数化投资理念。随后外商进入基金业,QFII首次买入国内股票,更促成了基金选股的理性化。整个2003年,基金重仓持有的汽车、钢铁、石化、电力、银行等优质低价大盘股大涨特涨,带动了基金业绩的迅速提升。基金以研发为重点的投资理念终于得到了回报。

业内竞争的白热化显然更是基金提高自身经营水平的动力,早在2000年初,嘉实基金管理公司两次踏空,投资总监兼基金泰和经理只好主动请辞,随后,各种基金经理绩效的评比结果纷纷出笼,更加速了同业人员的竞争。2001年9月,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正式设立,基金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扩容期。仅2002年一年,国内基金的资产规模就从818亿飙升到1300多亿,封闭式基金由48只增加到52只,开放式基金由3只增加到17只。2003年伞型基金、货币基金等新品种的出台更加剧了基金竞争的白热化,再加上2002年几乎全行业亏损的显示,使基金从业者甚至担心起自己的生存权利。所谓哀兵必胜,走上市场的基金只有通过市场来争取自己的生存权。

不妨看一看年报里显示出的基金对市场的判断。2002年净值增长位居封闭式基金榜首的基金兴华提出,重点投资在宏观经济上升过程中明显受益的重点行业的龙头上市公司。基金通乾提出以价值为基石,价值、成长、透明和足够的流动性将会成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品种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提出,在行业配置上密切关注与消费需求相对应的汽车、钢铁、物流等产业及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支持的服务业,并大宗原材料价格指数的变化。他们的这些策略终于在2003年得到了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