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市迷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莫幼群)
有一则法国笑话,说的是19世纪的一位爱美男子,身为“十万领带”百货公司的经理,家中的服饰多不胜数。每当他穿衣服的时候,总是犹犹豫豫,选择不定,最后终于上吊死了,上吊绳就是一根领带。
我家的衣橱尽管稀松得可怜,但我也时常产生与法国经理同样的苦闷,当然那是在超市,尤其是在特大型超市里。不能不承认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商品供应搞得好,可东西也架不住太多,当你去买一个灯泡或一条毛巾时,却有上百个品种横在那里,怎能不让人挑花了眼。干脆也拿一根绳子吊死算了!
本雅明说巴黎教会了他“迷失的艺术”,但他是在圣母院、艾菲尔铁塔、左岸咖啡馆里学会了迷失,而我是在火腿肠、方便面、牙刷中学会了迷失—吾辈之所以没能成为思想家,有一多半是给这超市耽误了。
超市诞生之初,由于实行“明码标价”和“不二价”,大大降低了讨价还价所带来的交易成本,那叫一个方便!但是现如今,顾客需要在大迷宫里百转千回,这交易成本不又上去了吗?而且我越来越觉得超市是商业社会的一大阴谋。许多人一到超市就五迷三道地狂买一番,小车不倒只管推,这其中肯定有八百年也用不上的。为何如此不顾身家性命地“血拼”,可能是因为拿东西时候是不用立即掏钱的,而现代人的算术多半不好,往往到了最后总付款时才会对着电脑屏幕跳出的数字跌掉眼镜。这与刷卡消费没有掏现大洋那么心疼,是一个道理。
狡猾的商人还经常想出一些阴招来诱惑你多买。比如国外超市就常常把啤酒与剃须刀放在一起,于是汉子们在买剃须刀时就忍不住“顺”走一两瓶。其实,超市还可以把香瓜子与化妆品、糖豆与铅笔放在一起,用来诱惑美眉和小学生。至于如何对付老年人,我还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因为他们总吃得那么少。
眼下的超市正拼命地向巨无霸发展,好像越大越能唬住人,中国老百姓还特别认这个一每当某城市的居民听说沃尔玛、家乐福或麦德龙要来本地开店,简直高兴得像什么似的。前些天上海家乐福免费派送早餐,结果有几千号人凌晨时分就在排队;还听说北京、上海等地要建特特特大卖场,里面真是无所不包……照这样下去,我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是超市干不了的。以后的超市完全可以办幼儿园,办小学,开茶馆,开医院,整成一座小康城市的规模。往后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可以呆在超市里不用出来,接受超值的一条龙服务。等到你实在厌倦了,就悄悄找个地方吊死,有一点可以肯定,超市可供上吊的工具就多了,绝不只限于领带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