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开“全球董事会”的用意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11月24日,拜耳德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沃纳-温宁(Werner Wenning)与他的财务总监、劳资部总监等几位关键人物一同出现在上海的拜耳(中国)有限公司总部,这是拜耳第一次在中国召开董事会。据说,拜耳这次董事会远赴中国“现场办公”的意义非常,“这也是我们在亚洲举行的首次董事会,而且是‘拜耳全球董事会’。拜耳坚信,中国是全球最引人注目和最有投资价值的市场之一,因此,这里将是我们战略发展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沃纳·温宁的一席话把因果表述得明明白白。

在中国开“全球董事会”的用意0

拜耳农作物实验室在检验微生物及昆虫对新型杀虫剂的反应

沃纳·温宁此行还不仅仅是务虚。11月26日,他与上海市市长韩正一起,正式启动了位于上海漕泾化学工业园区内的模克隆(聚碳酸酯)沃纳·温宁工程,这个据说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工程预计在2006年投入生产,届时年产量可以达到20万吨,而名日“模克隆”的产品应用非常广泛:生产CD光盘、DVD光盘、灯具镜头、玻璃装配和屋顶设施等。

在中国开“全球董事会”的用意1

拜耳公司聚合物实验室制作的导管

“上海即将成为世界高科技材料生产中心”,这个说法得到了世界工业巨头拜耳公司董事长温宁证实,他主抓的“拜耳计划”在上海附近的漕泾一体化生产基地投资31亿美元,目前聚合物生产设施建设资金18亿已经到位。

11月28日,沃纳·温宁从上海北上,在北京发布拜耳集团的未来公司战略一中国在拜耳的棋盘上是最重要的一粒棋子。

沃纳·温宁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三联生活周刊:把31亿美元如此大笔的资金投放到中国,拜耳的理由是什么?

沃纳·温宁:中国已成功地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1994年到2001年,中国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每年是10%,中国化工品的消费量已占到世界总量的7%,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化工产品消费国。我们估计,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制造业将以每年8.5%的速度增长,而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肯定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拜耳已经决定把高科技材料科学已分配75%的全球战略投资用于在中国的基地建立生产设施。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选定在上海漕泾建一个世界级的生产基地呢?

沃纳·温宁:从我们在中国和整个亚太地区发展规划上来看,漕泾工业园基地将占据中心地位,除了满足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以外,我们还可以为全球特别是亚洲市场提供产品服务。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聚碳酸酯市场,该地区对此产品的需求量将继续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在中国的需求尤其旺盛,我们估计其需求量年增长率平均为18%。

三联生活周刊:模克隆、聚碳酸酯、聚氨酯,这些化学品名称,外行人很难弄清楚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产品的用途吗?

沃纳·温宁:目前在上海漕泾生产的产品的确比较抽象,但是如果知道这些产品的用途以后,就非常直观了,例如模克隆也就是聚碳酸酯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光学数据储存,例如CD、DVD光盘的主要材料就是聚碳酸酯,在电子、电力、汽车和建筑行业聚碳酸酯也有广泛的用途。

我想说明的是拜耳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化学产品的公司,我们现在有三大主业,分别是:拜耳医疗健康、拜耳农作物科学和拜耳聚合物。在医疗保健品方面,我们有历史最悠久的阿司匹林,另外还有心血管药物和糖尿病药物,食品添加剂和其他环境产品也属于这部分业务;各种用于农作物的杀虫剂属于农作物科学;至于聚合物,指的主要是高科技材料。

三联生活周刊:这么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会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呢?

沃纳·温宁:动用31亿美元的资金在拜耳公司历史上是空前的,这样大的投资能够保证在漕泾的化工基地工厂使用的技术是当今最先进的。我们生产的产品是高科技材料,使用的原料和制作方法与传统的化工企业没有可比性,根本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化工厂污染问题,先进的工艺和不断创新的产品是拜耳公司从一个染料厂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法宝。

我肯定,在那里,不仅生产规模是最大的,环境标准也将是最高的,工厂的环境标准与在德国本土的不会有任何区别,甚至会高于德国。

三联生活周刊:环境之外,对地区经济而言有没有影响?

沃纳·温宁:我不愿意用好处和坏处来比喻我们投资的行动,我们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也是第一个在漕泾直接投资的外国公司,当然现在已经有更多的外国同行加入了。资金的注入仅仅是投资一个表面现象,这些资金和设备的到位,带来的是高质量的工作机会,31亿美元将会为这个地区带来1000多个直接的就业位置。不要忘记,在这些工业企业投资以后,其他相关的企业也会产生,比如电子信息产业、铁路、公路、交通、航运等基础设施统统会链接起来,你尽可以想象,一个贯穿整个长江三角洲流域的世界级化工产品基地,它带动的将是整个地区的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但毫无疑问,拜耳也是投资的收益者,而且很大?

沃纳·温宁:不错,今年的前9个月,拜耳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达到了8.5亿欧元,按汇率调整后的大中华区销售额实际增长率达到了16%。增长的驱动力就是中国大陆,在这里按汇率调整后的销售额增长率达2g%。拜耳的医药保健业务在中国也有喜人的发展,年销售额增长率达45%。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您匆忙的行程中有“高层拜访”,作为拜耳的当家人,您是如何处理“政府关系”的?

沃纳·温宁:不仅仅是在中国如此,我们在其他国家也同样拜访高级领导人,例如美国总统布什。我以前在西班牙工作的时候也与工业部门的部长们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在24小时见面。

拜访这些“大人物”是很重要的,这使得我们能够有机会及时了解他们对经济发展的看法,同时也能够让他们知道我们来投资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顺便反映一些我们的意见,比如对投资环境的看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等等。这次我拜会吴邦国委员长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政府正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作为世界工业的巨头,而且您本人也曾经参与过东德的私有化工作,是否会有所考虑?

沃纳·温宁:我们已经注意到中国政府的这个行动,一些地方领导人也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当然如果有机会参与中国企业的重组,我们会认真研究,但那要看看与我们公司全球战略是否吻合,资金需求量是否在我们的预算之内,如果这些条件都能够满足的话,我想,我们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不过,现在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在中国开“全球董事会”的用意2

沃纳·温宁

拜耳和它的董事长

沃纳·温宁是德国三十种工业指数上市公司中唯一一位从“学徒”干到董事长的人。现年56岁的温宁1966年加入拜耳公司,曾经任职拜耳在秘鲁和西班牙业务的经理,1997年,他加入拜耳的董事会,在集团内担任首席财务肖等重量角色。2002年,沃纳·温宁走马上任,担纲德国医药、化工双料臣头拜耳集团总裁。

德国拜耳公司始建于1863年,至今已经有140年的历史了,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化工与医药巨头之一。使拜耳闻名于世的是“阿司匹林”,生产于1899年的阿司匹林被拜耳称之为“肚纪药物”。

拜耳与中国的业务联系可以追溯到1882年,当时该公司首先开始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染料。

世界主要化工园区

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化工区面积35平方公里,化工区内的企业归属不同的投资者,有150万吨/年以上乙烯生产能力及下游化工产品。由于地处公路、铁路、水路网络相交处,是极好的货物储存与分配中心。安特卫普港货物的装卸速度、效率和质量举世闻名,其中原油,石油产品、化工产品等液体散货占港口吞吐总量的26%。

德国路德维希港化工区:巴斯夫总部所在地,是一个已有135年历史的老化工基地,化工区内的企业均由德国巴斯夫公司独家投资。化工区占地7平方公里,内有350套装置,公司总员工数44000(包括科研开发人员和总部管理人员)。区内有三套光气反应器装置,光气总量6.1吨/小时,平时厂区内有3万人在作业。

新加坡石化区:20世纪60年代,为适应船用燃料油和航空煤油的需要,新加坡大量发展炼油工业。目前,新加坡已经成为继休斯敦、鹿特丹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油转口贸易中心。1984年石化联合企业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乙烯装置规模为年产量30万吨/年;1996年,石化工业产值156亿美元,仅次于电子工业居第二位;1997年,石化联合企业二期工程建成投产,乙烯的装置规模为年产量51.5万吨,产值为163亿美元。规模更大的石化联合企业三期工程已列入计划,其乙烯单装置生产能力扩大到100-102万吨/年。

上海化工园区

漕泾地理优势得天独厚,西距金山石化公司12公里,东距上海星火工业区12公里,距离市中心约60公里,到浦东国际机场仅50公里。海岸线长达6.3公里,具有建设万吨海运码头的水深和航行条件。按照总体规划,一期开发建设10平方公里,主要安排重化工项目和公用工程岛,到2010年,区内总投资1500亿元,实现产值1000亿元,重点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化工。2010-2015年,二期开发余下的13.4平方公里,发展新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石油深加工产品。届时,上海化工区将与上海金山石化连成一片,形成几十平方公里的石油化工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