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专稿 王室给了皮尔斯·摩根一个机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谁都没有输
在和小报的斗争中,这次,王室胜利了。
11月19日,《每日镜报》用15个版面登出了一则王室丑闻:该报记者莱恩·帕里利用一封酒馆老板的推荐信,招进王官当上了男仆。在宫中服务的两个月里,帕里拍到大量照片,了解到很多内幕。15个版面以照片为主,内文中批评了白金汉宫存在极大的安全漏洞。
11月20日,女王起诉了《每日镜报》和帕里。11月24日,高等法院判决《每日镜报》败诉,负担女王2.5万英镑的诉讼费;并下了禁止令,严禁今后刊登帕里搞到的任何图片和信息。至于向海外媒体出售版权所得收入,王室不再追究。这对王室来说,是个里程碑式的诉讼胜利。
对《每日镜报》而言,他们也没有输。年初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主编皮尔斯·摩根定了“严格的”反战调子,并把报价降低到15便士。可是,《每日镜报》的销量70年来首次跌到200万份以下。摩根决心迎头赶上。《每日镜报》先是连载王室前任管家伯勒尔的自传,接着又披露王室的安全漏洞。
这是摩根(Piers Morgan)任《每日镜报》主编后策划的最大的一个独家新闻。选题灵感来自网上刊登的王室招聘男仆广告。于是,报社派遣实习记者莱恩·帕里去应聘,申请到一个年薪只有1.1万英镑的工作。帕里在白金汉宫和温莎城堡足足待了两个月。
独家报道出来后,摩根接到一些报纸主编的祝贺电话,同行们没有像通常那样冷嘲热讽,而是普遍给予好评,说这样的报道在影响、规模、时间上,都再好不过了。对于要重振《每日镜报》雄风的摩根来说,是个好机会。
关于王室的报道使得对摩根的评价不一
女王律师说《每日镜报》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赚钱。摩根反驳说,他们代表了公众的利益。“商业目的和公众兴趣没关系,赚到了钱只是副产品。最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原因有没有合理性?”他接着批评内政大臣布兰切特的话:如果你不是罪犯或恐怖分子,那就不是我们要关注的人。摩根说:“在现代社会,这可不保险。瑞恩·帕里就不是罪犯和恐怖分子。参与‘9.11’恐怖活动的很多人也从来没有犯过罪。布什做客白金汉宫,佩里还躲在窗帘后面,给报社发短信息。可是,之前,仆人们被告知,安全部门采用了最先进的手段屏蔽手机信号。如果是帕里是恐怖分子,完全可以用短信息引爆炸弹。”
引起争议的小报主编
摩根表示服从判决,但是他说:“我们并不想让女王难堪,也没有羞辱王室的意思。我们只是想给王室提供更多的保护。在光天化日、布什即将来访的情况下,还能发生这样的事,说明王室的安全措施有多么薄弱。”摩根披露说,他们只用了1/10的素材,“我们不想太过分,只是登一些照片,以免别人说,你们的证据在哪里?”
但是,批评《每日镜报》的意见认为,他们还是想贩卖王室隐私,因为报道中暴露了很多王室成员的私生活:女王喜欢看肥皂剧,虽然不喜欢某部长篇警匪剧,但“还是忍不住要看”(女王对帕里说)。女王夫妇吃早餐时喜欢听广播,他们的收音机是用了多年的英国造老收音机;查尔斯王子骄奢无比,不亚于埃及法老,每天早晨起床后,仆人就要捡起他扔了一地的衣服,为他放好香喷喷的洗澡水,精确地挤好牙膏。他的一位仆人说,查尔斯没权,但有时间讲排场,他作出一副追求精神生活的样子,实际上沉溺于物质享受;安德鲁王子言语粗俗,仆人为他服务,只会得到一句“操你妈”,他的靠垫上绣着“吃、喝、再婚”的话;安妮公主同样粗鄙,脏话不绝于耳。她最讨厌仆人看电视,因为看电视会听不见电话响,每次她外出回来,就会拿手放在屏幕上,摸摸有没有静电,检查仆人们是不是趁她不在家时偷偷看了电视;爱德华夫妇的品位很糟糕,从记者拍来的照片看,他们的卧室装修得就像假日酒店;王室和仆人之间等级森严。9点以前,仆人不能用吸尘器,怕吵到还在睡觉的主人,只能用很硬的笤帚扫地毯。走路也不能走在地毯的正中央,那不是仆人该走的;仆人们把女王的酒灌在烧水壶或饮料瓶子里,偷偷带出酒窖喝……
摩根认为《每日镜报》的这次报道展示了王室形象很好的一面。“我不认为登了一张女王餐桌的照片,就有什么不对。”
有人会觉得摩根过于厚颜无耻,但《苏格兰人》报社的一位编辑说,如果摩根要不借机吹嘘,那就不是摩根了。当年,摩根在《太阳报》作娱乐版编辑时,有一次去采访英国音乐大奖,搂着大奖得主歌手希尔拍了张照。他在报上配的图说是:希尔和《太阳报》的皮尔斯共同欢庆。但实际上,摩根采访希尔时问他感觉如何?希尔说:“每个人都恨你,但我不,因为我从来都不看报。”布莱尔夫人切丽也对摩根恨之入骨。2002年底,摩根对媒体爆出,切丽一心想把他搞下台。但今年,在接受《卫报》的采访中,他又很艺术地说:“实际上我跟切丽也没什么过节。她认为我道德沦丧,是个下三烂。我不喜欢她是因为她不喜欢我,还到处跟别人说我。不过,她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指为了买房和骗子交往)后,大概不会再这么看待我了。我和很多大臣关系都很好,他们都能理解《每日镜报》的攻击性,也能理智地与我们共事。”
在媒体业,摩根和别的报社主编关系都处得不好,就连和姊妹报《每日记录报》的关系都很紧张。《每日镜报》在苏格兰打价格战,让《记录报》销量下跌9万份。在报道麦卡特尼夫妇新生女儿的事情上,《每日镜报》早早就说“是个男孩”,后来摩根虽然承认了错误,却把责任推到了《每日记录报》的头上。
《每日镜报》的政治立场是支持工党的,但摩根倾向保守党。20世纪80年代,他投的是撒切尔夫人的票。进入《每日镜报》后,他表现得很支持工党。政治上的摇摆也遭到谴责。
厚颜无耻?
摩根被不止一个人指为缺乏道德观、不讲伦理,这也许就是他成功的一个因素。
摩根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小学和中学都上的是最好的公立学校。他从地方报纸起步,1988年进入《太阳报》,最初只做很低级的工作,后来编辑一个花边性质的娱乐专栏,把这个专栏做成了《太阳报》的重头栏目。他的同事评价他:“非常非常聪明,有本事让任何人跟他说话。”《太阳报》当时的主编非常赏识他,1994年,在主编的建议下,默多克提拔摩根做了《世界新闻报》主编,时年28岁。
到了《世界新闻报》,摩根闹出很大动静。1995年,《世界新闻报》刊登了一整版戴安娜的弟媳妇在一家戒毒诊所的照片,说她在进行戒毒治疗。这个报道引发了公众对默多克的强烈抨击,摩根只好辞职,去《每日镜报》做了主编。
摩根接手《每日镜报》时,报纸早已过了辉煌时期,被《太阳报》远远甩在后面。《每日镜报》-位富有传奇性的编辑早在10年前就批评说,《每日镜报》“最大的问题是脱离群众”,缺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这位编辑喜欢丑闻,常和王室、政府打架。
摩根显然很同意前辈的看法。就职才半年,摩根就因为在头版诋毁球星保罗·加斯科因不得不公开道歉。1 996年欧洲杯,《每日镜报》把德国队比做纳粹军队,煽动读者的情绪,还赞助了一辆坦克开向德国队住的酒店,所幸半路被拦截。《每日镜报》的所作所为被批评有违体育道德。
2001年,好莱坞大亨斯蒂夫-冰和英国女明星丽兹·赫莉分手,矢口否认他是赫莉肚子里孩子的父亲。2002年,赫莉生下儿子后,《每日镜报》用刻薄的语言,报道了一些内幕,给斯蒂夫·冰改名为“冰·拉登”,还把他办公室的电话登在报纸上,鼓励读者去电谴责这个陈世美。
在1999年时,摩根成功地缩小了报纸和《太阳报》的差距,把发行量稳定在了240万份。摩根确实树敌很多,但他也是公认的舰队街(英国报界的别称)最有自信、魅力的人。他长袖善舞,在各种社交派对上,可以连杯酒都不拿,就和各路名人—周旋,你不想喜欢他都不行。他的崇拜者也很多,就连其伪善和小丑的一面,也被崇拜者称道。
今年5月,BBCI播出了一部6集系列片《小报故事》,由摩根主持。在片中,摩根采访了6位名人,有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希思-麦卡特尼、《老大哥》名人Jade。这些人全部遭《每日镜报》挖苦贬损过,但对他还是表现得毫无芥蒂。在节目中,摩根对名人们重提丑闻,“你看他一脸无辜、不知羞耻的样子,好像他从没有煽过风点过火,可是他们对他还很客气。维多利亚和他亲热得好像是一对儿,恨不得去旅馆开房间。”《苏格兰人》的一位编辑说。
采访《老大哥》推出的名人Jade时,摩根拿出《每日镜报》,对她念编辑们给她起的那些难听的绰号,比如“米其林女人”(Jade很胖,摩根用此形容她像米其林标识中那个用轮胎堆成的人)。Jade很大度地说了一句:“我不会在乎,你也是在做你的工作。”
背景
《每日镜报》是英国惟一一份面对工人阶层读者的小报。今年11月2日,“每日镜报》迎来百岁寿辰。20世纪50年代,是<每日镜报》最辉煌的时期。前任主编罗伊·格林斯雷德回忆说,50年代初,他还是乡下劳动阶层家庭的孩子,住在政府廉租屋里,家里没有电视,了解外界全靠收音机。但收音机里播音员说的话不仅表明他来自另一个阶级,简直是来自另一个星球。《每日镜报》是他看的第一份报纸。《每日镜报》像工人阶级那样说话,用的是工人阶级的语言,从来没有高高在上、握有话语权的优越感,很多工人家庭都愿意订阅。后来,他进入《每日镜报》后才知道,该报刊登的每一篇报道,只有让谢菲尔德(老工业基地)公共汽车司机的妻子看懂,才算合格。
20世纪70年代,《每日镜报》被《太阳报》超过。批评认为,说教和优越感使《每日镜报》脱离了蓝领读者。具体到摩根身上,批评从小家庭优裕的他一直过着精英生活,却在为劳动阶级办报,自然只会让报纸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