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岩制造

作者:李菁

(文 / 李菁)

影视:品牌海岩

海岩究竟值多少钱?恐怕没有人专门做过计算,在电视剧领域,“海岩制造”则更像一商业品牌,直接意味着已有固定水准、固定风格的作品。谈及这一点,海润公司功不可没。

海岩制造0

海岩如今已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家(photocome)

1993年,一家在业界已颇有斩获的民营广告公司看中了影视制作这块市场,决意跻身其中,首当其冲便是寻找合适的剧本。“公安部的一个朋友介绍说海岩写了一篇新东西,我们就这样见了面。”现在已是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刘燕铭这样回忆,“我记得很清楚,小说稿是写在一撂信纸上的。我一口气看完,当时的感觉很新颖,讲了很多不得不让你相信的东西。这么写爱情的小说,写得很机智。”

海岩制造1

海岩的电影梦正在实现,与“世纪英雄”合作的电影《玉观音》即将公映。图为电影《玉观音》剧照(本刊资料)

被刘燕铭称为“机智”的小说是海岩第二部长篇小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刘燕铭的想法是“与其东拍一个、西拍一个,不如塑造一个好的品牌”。这样,带着资本初入影视行业的海润“选定了海岩”。时至今日,刘燕铭在影视投资的眼光已被市场充分证实,但刘燕铭在接受采访时仍表示,自己“首先是以读者的身份被吸引的”,其次才从投资价值的角度看待海岩的作品。

那时的海岩,虽然也因《便衣警察》而出名,但知名度和影响力远不及今天。“也写过一些东西,散文、中短篇小说,零零星星地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影视上的尝试也不是没有,海岩还曾为王朔的海马公司写过剧本。“(王朔)他们是不是公司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从报纸上知道他们拉了我当副理事长,理事长是王朔,副理事长还有莫言、朱小平、苏童。当时觉得也是一个大家哄、沙龙性的东西,也有人称为是编剧工会。后来开会就通知我,都是熟人,闹呗!他们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是不是公司的、有没有钱、怎么运作的,都不清楚。”海岩后来为王朔的“海马”写了一个剧本,第一集就是他的故事。

那时的海岩似乎没有发现一个热切而巨人的市场正等着他,也没意识到自己编故事的能力会是日后颇有影响的“海岩制造”的“主打产品”。

因为《便衣警察>的成功,当时在公安部工作的海岩与魏人(电视剧《公安局长》的编剧)、张策、张卫华等被称“公安四才子”。“当时总是有很多饭局、很多策划,老说公安四才子,就有人总惦记着让我们四个人弄一个作品。”后来大家商量模仿美国系列剧《神探亨特》,写.“警察本色”系列,分给海岩的是一个走私故事。当时正好作曲家王立平找到海岩,说团里一把意大利小提琴被人带出国,当时叫“叛逃”。觉得写别的走私太俗,海岩就编了一个小提琴走私的故事。

“说好一个人写四集,两集一个故事,我写完之后发现太长,两集完不了,我问一个故事能不能四集,大家说不行。后来我就写了一个别的故事交了,把这篇写了开头就搁那儿了。搁在那将近一年,也是收拾收屉,觉得排队排到一半不买岂不浪费了?接着写小说吧。写完小说,很多导演、投资商就涌过来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先后谈了米家山、姜文、冯小刚、夏钢、赵宝刚,不知名的我都不提。他们直接找到我,说是喜欢,想拍电影或电视剧。那时我跟姜文、米家山、夏钢不认识,都是自己找来了。夏钢直接找来的,米家山打来电话,一通一个多小时。”

海岩曾在某种场合说过这样的话:“我的地位一是导演给我的,一是投资商给的。碰上一个知己,由他来执导,就成功。碰上了一个知己,由他来投资来运作整体的发行和导演的选择,也就成功了。”如果说刘燕铭作为一个投资者,为“海岩制造”提供了充分资金支持的话,那么导演赵宝刚则确立了“海岩制造”的艺术和质量内涵。

因为这部电视剧是海润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合作的,郑晓龙推荐了赵宝刚和冯小刚。“当时赵宝刚并没今天这么大的名气,但他在《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里的风格表明他是位很有潜质的导演。”刘燕铭说。

为了打造“海岩品牌”,海润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部电视剧上的投资是1000多万元,“为一部电视剧耗费这么大的投资,在当时已经非常罕见。”刘燕铭说,“我们是有意这样做的,定位很清楚,就是要把它做成海润的品牌。”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无论是小说还是后来被改成电视剧的作品都在圈内有了一致的口碑。海岩后来说,他一直以为这部戏会“火”,但结果并不如他所愿。刘燕铭得到的公开说法是,剧组“没有得到广电部外事司的批准”便去泰国拍片,但私下里的说法是,许多老警察提意见,不能接受吕月月这样一位女警察与黑社会家族的潘小伟产生爱情的结局。这部戏最终只允许在晚间11点以后播出,“因为老同志、小朋友都睡了,老同志不会提意见,小朋友不会被毒害。”海岩后来这样解释。

“虽然单纯从市场角度看,效果并不如意,但它改变了电视剧的模式,从音乐到画外音,都走了一条极致的路线。”谈起这部电视剧,刘燕铭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

有意无意之中,《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已为“海岩十海润”模式创造了一个样本,而从结果上看,使“海岩制造”这个品牌最终为大众所接受、认可的戏是海岩与赵宝刚二度合作的《永不瞑目》。可以这样说,《永不瞑目》奠定了“海岩制造”的群众基础。此时,海岩、海润也已慢慢找到成熟的合作方式。“在做《永不瞑目》时,仍然遵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操作模式,演员确定实行三票制。”刘燕铭说。作为出品方,刘燕铭个人最喜欢的作品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玉观音》,“只要听到音乐一响起来,我就很激动。”但作为海润出品的海岩系列,刘燕铭决定把海岩戏打造成风格统一的作品。

“当时定了赵宝刚之后,冯小刚还打来电话,说我跟宝刚也是朋友,但如果最后不用宝刚的话,别忘了我这儿还有一匹黑马呢。”海岩回忆,“突然发现我的小说被影视界看中,是在那一部。“从此,他和影视界互相注意起对方来,“后来不断地有人催你来写。”于是有了后来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和《平淡生活》以及《深牢大狱》。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之后很多人都来找我,说你写的东西别给海润给我吧。后来海润说咱们还有一个合同吧,保证你写的东西我们有首选权,你写的东西我们都能拍。”这样,2000年海岩与海润签了一个合同。在海润,海岩还有一个身份:股东。“海润现在还有我的股份,一点点,微不足道。没有人送,是我自己加的,象征性的。”海岩这样描述。

虽然在采访中否认影视作品商业上的成功对自己主观创作有影响,但海岩也承认小说创作完全在配合影视创作的周期:“有冬景或夏景的话,就要在10月或2月拍,通常要在11月写完剧本,这样他们可以筹备开拍,选景、做分镜头等等,做预算。想在11月写完剧本,就要在七八月份写完小说;想在这个时间之前完成,那至少在三四月份开写。”刘燕铭也说:“其实他写小说都是在为写剧本考虑,你看的小说,镜头感特别强,特别适合改写剧本。”

与海岩现在合作的导演是丁黑,他也是海润的签约导演。“丁黑拍《玉观音》时,赵宝刚同时在拍《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差不多前后。赵宝刚的问题是自己有个公司,他拍你的戏一拍一年,他的公司怎么挣钱?他手下的一帮人等着他吃饭呢。”海岩这样解释赵宝刚的淡出。看得出,海岩对后来的合作者丁黑比较满意,据刘燕铭说,在丁黑导完《玉观音》之后,海岩主动提出让丁黑执导《平淡生活》。

“对海岩所有作品的投资都是支持的。”从事实来看,刘燕铭的这句话并非虚言。据刘燕铭说,丁黑导演的《玉观音》,制作周期为9个月,“在电视剧上是没有的,为了一集半戏,去了趟加拿大。”《玉观音》的投资也超过1000万。

刘燕铭说,海岩的戏占了海润全部的10%,“在品牌上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在经济上只能说比较好”。具体说来,《永不瞑目》是最好,《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最不好。《玉观音》投资大、周期长,经济回报上说只能是满意了海润影视公司发行部说,2002年,海润发出去的电视剧有10部左右、约300集,其中海岩的戏是《玉观音》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两部。《玉观音》的市场,“全国有多少家电视台就卖了多少家”。发行部的工作人员说,海岩的剧的身价,“每个地区、每个电视台都不一样”。

以投资者的角度看待海岩,刘燕铭两次用到了这个词:“不可取代。“海润”+“海岩”,一个非常好的典范,“海润的贡献是让编剧走到了幕前,使其参与导演、参与演员的选择。这是编剧行业的一个进步。”刘燕铭说,海润出品的其他一些热门电视剧,如《重案六组》、《一双绣花鞋》等,都借鉴了这种模式。

出版:红人海岩

“如果说有‘海岩现象’存在,那是因为我每一部作品都在一种水平之上,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除了《便衣警察》之外,已连续七年维持这样一个现象。”海岩对记者这样分析“海岩现象”—“在出版界和影视界都有收获”。

现在来看,很难说是海岩的小说造就了他的电视剧,还是他的电视剧又捧红了小说。但在出版界,海岩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家也是自《永不瞑目》在电视剧上的成功后开始的。

1998年左右,原来为海岩《便衣警察》做责任编辑的原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江达飞得知海岩写厂本新书叫<永不瞑目》,恰逢自己的老朋友、浙江作家袁敏调到作家出版社,“袁敏需要新稿了,我便向她推荐了这本书”。

“我是一门气看完这本书的,特别喜欢,还掉了眼泪。”时至今日,作家出版社的编审袁敏仍记得初看这本小说的感觉。她为<永不瞑目》做了责任编辑,并首印1万册。

“我们也在戒毒所搞活动宣传”,但开始销路并不如愿。在编辑出版<永不瞑目》时,袁敏也知道同名电视剧在投拍。“电视剧拍完了,也给了我一份录像带。我一看,拍得特别好,而且推出的新人也表现很好。”第二天,袁敏便拿了剧照,要求换掉封面并加印10万。

“发行经理不同意,说我疯了,库里还有几千本的库存没卖出去呢,怎么还加印?!我没说什么,只把录像带拿给他看。他连看了四个晚上,最终也相信了我的判断。”袁敏说,本来发行部对加印的争议很人,“其中几个四五十岁左右的老同志看了电视剧以后,也不说话了。”结果,好运气的袁敏在自己的第一本书上便人获全胜。电视剧《永不瞑目》在各地的热播使小说一下子卖到20多万册,“可以说这是一个电视剧带红小说的典范”。

接受采访的出版界人士都说,海岩写什么东西从来没有主动说过,都是大家上门去争他。“(海岩的书)开印就是印钞票。他已经有这样的市场能力,大家对他的竞争已经形成。”曾任华艺出版社副社长的金丽红坦率地说。在“华艺”期间,金丽红争取到了海岩第七部畅销小说<平淡生活》单行本的发行权。这本小说的单行本卖r 17万册。金丽红曾为诸如白岩松、崔永元等不少名人出过书,她为海岩定下的”身价”是“印数20万上下”,“在现在这个年代,一部小说能卖到这个数字已是天量了”。

海岩制造3

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燕铭

作家出版社的编审袁敏用“抢夺一词来形容出版社现在对海岩的态度,她毫不讳言“竞争很厉害”。作家出版社连续出版_,《永不瞑目》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又以“海岩电视小说书系”的名义出版了这几部戏的剧本。“从《便衣警察》-直到《平淡生活》,改编一个出一个,全部印在6万以上,卖得挺好的。”袁敏告诉记者。从市场来看,比海岩销量更好的是韩寒这样的新生代作家,“一印100多万,算天量了”。据介绍,海岩小说的销售量人体与池莉相当。“但海岩小说的销售特点是,随着电视剧的播放,会形成第二轮高潮。《深牢大狱》第一轮已经卖到十七八万册左右,但还在走,我们期待着下一个销售高峰。”袁敏说。

出版界在海岩身上形成了两个争夺点,一是小说单行本的发行权,另一个则是各出版社以不同名目出的系列,尤以前者竞争最为激烈。出版了《深牢大狱》的作家出版社的袁敏说,海润公司一次性买断海岩作品的版权,从技术上讲,出版社是与海润公司谈海岩小说的出版权问题。比如《深牢大狱》-书,金丽红自然也想再次拿到小说单行本的发行权,金丽红提出的条件是15万岫起印,销量好再加印,但作家出版社开出的价码是起印22万册,并一次性付清不低于12%的版税,这样作家出版社成了最后的优胜者。“同等条件下,当然谁的起印数高我们选择谁了。”拥有海岩这几部作品版权的海润老板刘燕铭直言不讳地说。

“实际上我写完一本小说之后同时给几家出版社。比如说《平淡生活》写完之后,先交给华艺出版社,出单行本;再给群众出版社出“海岩文集”本,再给作家出版社出“电视小说书系”本,再给文化艺术出版社出“海岩长篇经典全集”本。这些小说都是这样的操作,不同的包装,不同的发行渠道。我现在的书绝大部分是常销书,不是畅销书。《便衣警察》多少年了,现在还在卖呢。比如播了《玉观音》,有人再去买别的书。我的书在很多地方都是有专柜的。比如今年光是全集本已卖了20万册(文化艺术出版社)从年初到现在,所以很难有人知道我的作品是多少印数的。”说起出版情况,海岩说他也在极力平衡各种关系,“平衡不了,就这家出出,那家出出”,海岩似乎不以为意。

“单《玉观音》-部小说,就有四五家在出,市场有点乱。”金丽红坦率地说。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界人士更担心,“这种竞争多少有些恶性”,但“他的市场认可度就那么高”,出版社也不能不争。袁敏也说,这次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深牢大狱》,“要求半年以后才能收到其他作品集中”,但具体结果怎么样,袁敏似乎并无多大把握。

通过电视看电脑

终于下班了,想着昨天刚从网上下载的大片—《绿巨人》,迫不及待地想赶回家一饱眼福。

回到家,发现妹妹正在书房中用电脑酣战CS。但是,千万别以为我的计划就这样成泡影了,因为我的电脑不是普通的电脑,而是关联电脑“联想天骄至尊”。它内嵌关联协议,并配有组件“悦灵通”,从而能够无线连接家中的彩电和音响等家电产品,然后将电脑里的DV、大片、相册、MP3等文件,通过电视或音响进行播放。

我拿着遥控器,启动电视一卜面的那个“悦灵通”,电脑里的媒体文件列表便一一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我将《绿巨人》调了出来,34英寸的高清电视立即就显示出精彩的画面。

吃饭的时候,我把电脑设置为“录制”状态,想看的时候再把录制在电脑硬盘上的节目调出来,仍然在电视里播放。有了关联电脑,我的电视俨然就多了一台录放机,不用担心错过哪个节目了。我由衷地感觉:自己真的买回了一个好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