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涨价因果链

作者:朱文轶

(文 / 朱文轶)

价格连锁反应的两条链环

孙继东在10月16日的郑州小麦交易会上,以每吨1050元的价格购进了2000吨小麦,三天后小麦涨到了每吨1100元。孙是河南濮阳市一家面粉厂的老板,暗自庆幸之余,他开始坐观事态,“看市场反应,再确定我们的销售价格”。接下来的几天,小麦价格继续上涨,平均涨幅50~80元/吨。孙继东对记者说,那些天他每天要给朋友打三次电话询问行情。他了解的情况是,到10月21日的中午,河南的小麦已经从1020元/吨涨至1090~1120元/吨。与此同时,玉米价格出现反季节性上调,华北地区同比价位上涨80~120元/吨;安徽省的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肉、蛋、禽、奶也几乎是同步开始涨价。

粮油涨价因果链0

豆油价格上涨,市民排队抢购

在孙继东这样处于粮食产销中间环节的供应商眼中,新一轮粮油涨价似乎初露端倪。“进货价涨了,销价、成品价自然要跟着涨。”孙说。

“如果仅仅依据这样的价格传递规律,在同一根链条上的主要粮食成品、畜产品和水产品价格上涨会呈现出一个时间上的先后性。”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消费价格处处长刘文华坐在一摞厚厚的调查数据前对记者说,“但为什么这次它们几乎是在同步增长?”刘文华说,稻谷加工成大米和饲料,饲料进入禽类养殖,进而到畜肉制品、蛋制品的上市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周期,“这也是价格成本效应的传递周期,它会让消费者有一个足够的心理预期。”

调查者们在数据中很快发现了这一轮涨价中打破这种“心理预期”的因素。刘文华观察的结果是,引发商品价格连销反应的有两条因果链,在成本效应的纵向链环之外,另一条“比价效应”的横向链环作用更为明显,“现在的信息实在太快,价格和数量信息反馈的时间不用一天,稻和麦涨价导致米跟面的价格上涨之后,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会减少粮食购买,而去选择食用畜肉制品和蛋制品。”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介绍,在这几年的国内居民的食物结构中,“1999~2002年,粮食产量下降5000万吨,但同期其他食物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肉类由5821万吨增加到6587万吨,水产品由4122万吨增加到4565万吨,奶类产量增加幅度更大由807万吨增加到1400万吨。”“在这种供求旺盛的情况下,粮价持续下落的同时,这些食物价格并没有相应提升。”

粮油涨价因果链1

2003年10月29日,南家乐福超市推出特价大米吸引市民购买

在米价上涨的同时,“比价效应”显然发挥了作用。集中到“鸡鸭鱼肉蛋鲜菜”上的购买需求迅速引发了这些产品价格的水涨船高。而刘文华说,两种价格力量又继续相互作用,“所有的市场主体,农民、国有、私营的粮食购销商和消费者迅速传导甚至不断放大这种价格信号”。“根据我们的调查,到这个月初,大米比去年同期上涨了5.1%,而肉禽制品涨得更多,为8.1%,鲜菜类达到了16%,市场因素主导了本轮涨价。”

消费者与销售者的心理博弈

孙继东的等待将被折算成利润,而他的利润又体现到了销售终端的米价和面价上。“我熬了一个星期,才把面卖给了批发商,这7天我一天多赚了至少1000元钱”,他说这和炒卖股票有神似的感觉。

直接的价格推动之外,粮食专家、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认为,粮油价格一路上扬的秘密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孙继东们”这里,“粮站、私营粮商和加工企业不停地往上提价,存有原粮的商家又始终在等待。农民一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就相互观望,不愿意卖粮,一心等到更高价格时出手。而私营粮商们也尽己所能储备粮食,多存一天都有利可图。”“与此同时,由于担心今年收购的新粮补不齐售出陈粮的数量,为了保证粮食进出等量对冲的原则,国家在10月13日左右下令各地停止国家储备粮的出库,对于刚刚收进来的新粮,粮食部门也基本上存而不卖。”

刘文华在调查中发现,在这种“卖降不卖升”的博弈心理左右下,粮油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统计局农调总队的人和我说,到10月20日之后,粮食所有的销售环节都反映市场上的粮食越来越少了。”“这个时候要打破僵局,加工方要尽快购进原料,进入批发、零售环节的粮食交易环链,惟一的选择是抬高收购价。”

刘文华说,粮价升高并未能遏制住粮油食品价格的全线上涨,相反,“收购价越高,市场惜售心理反而越严重,愈高的价格越是有价无市,反过来进一步抬升价位,围绕粮源的争夺愈演愈烈。10月29日的调查中,吉林四平的一个卖粮户和我们说:“现在进一车开源大米需要排队等三四天,全国各地的商贩都上咱们这里来抢大米。”据说,安徽滁州的南京浦口码头,不问价格、不看质量,只要有粮食出现,就被一抢而空,一些粮站工作人员纷纷将数十万斤从边远地区收购而来、用以完成粮站规定任务的粮食偷偷卖给对手。

“按年初的涨价速度,五六个月控制在5%到10%的涨幅,销售商会摊薄利润,自我消化,价格不一定会体现到消费环节。”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照新说,但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这个涨幅很快突破了。

“中国价格变成全球价格”

张照新说,粮油涨价的另一种外力是被“国际价格”带动,国际粮食市场的供求变化也影响到国内市场价格,“中国原料价格正在变成全球价格”。

张解释说,近年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粮食大幅减产,小麦价格暴涨,从1997年开始,我国粮食就一直是净出口,2003年1至9月,玉米累计出口量为1072万吨,我国已经成为小麦净出口国,一年预计净出口120万吨。再加上大米出口,2003年粮食净出口将超过1600万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在持续几年低迷后开始高走,国内出口原料的价格也必定要提升,这也刺激了国内粮食价格”。

“而大豆的情况也相似,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和出品国,10月12日,美国农业部宣布减产消息,大豆及制品的国际价格大幅调高。而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数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大豆市场供过于求,国家质检总局在8~9月份刚暂停地8家国家供货商的进口资格,造成大豆进口放缓。但因为许多企业已经上马了大量新项目,仅今年新增的压榨能力就有1000万吨,企业维持运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争夺,于是几乎是与国际价格上扬同步,国内大豆价格也被抬高。”

为什么会在今年涨价?

刘文华说,这次粮油涨价应该看成粮食价格在持续多年下降后“一个合理的回归”,尽管如此,这次上涨后的粮食价格还只相当于1997年价格的80%

“粮食从多年的供大于求到供求的趋近平衡,这应该是这些年政策努力的方向。”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处专家李科这样解释刘文华所说的“合理回归”。

粮油涨价因果链2

粮油涨价为市场和政策的双重驱动(photocome)

李科说,根据官方数据,200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上年下降1.9%左右,按此推算的产量为4.53亿吨。这样的产量,比1996年的5.45亿吨低10.2%,差额的绝对数为5154万吨(1030.8亿市斤)。另外,估计全国粮食总消费每年增加850万吨,即2002年的总消费比1996年增加4250万吨。这样一减一增,2002年粮食产销缺口比1996年大9395万吨(为5145万+4250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2002年总产量的20. 7%。最后,1996年还有大量的粮食净进口,2002年则没有多少净进口(包括大豆进口),“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库存的变化在填充着供给(国内产量加净进口)与消费之间的巨大缺口。在1996年前后,粮食总供给远远大于最终需求,这段时间和以前,全社会累积了一个过分庞大的粮食库存。”

由此推算下来,国家粮食局家顾问李思恒说,即使1994年那样的减产年份,国内粮食产量都可能较大幅度高于国内总需求,“供大于求的直接作用就是粮价的持续下跌,2002年粮食保护价与1997年的高峰值相比,下降了25%左右,如果按每年农民通过两个渠道出售3500亿商品粮计算,并分别以1996年的市场价和1997年的保护价为价格基数,价格下跌给农民造成的损失巨大。”

国家同样为这种过剩支付着沉重的财政补贴,李成贵告诉记者:“国家财政用于粮食保管费用、利息和价差亏损补损等方面的费用不断上升,2002年粮油补贴就高达几百亿元。”在李看来,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适度减少粮食产量,实现由供过于求向偏紧的供求平衡转变,促使粮价适度回升。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取的《2003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上显示,非食品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仅增长0.2%,刘文华对此解释说:“这意味着居民食品以外的生活成本并没有明显提高。”“实际上,粮价的回升有利于农民增收,也减轻了国家保护价收购的压力,甚至可以促进顺价销售,减轻财政负担,这种情况意味着城市消费者增加一些支出,从我国城乡收入对比来看,也利于协调城乡利益关系,1996年~2002年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一直在扩大,这是有悖公平的。”

看上去,粮油涨价为市场和政策的双重驱动,而“‘粮食减产’是个导火索”,李成贵说。

涨价并未引起大的波动

—专访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消费价格处处长刘文华

三联生活周刊:10月29日,城调总队在全国22个省市针对粮油涨价的社会反应进行了快速专项调查,能谈一下结果吗?

刘文华:这次粮油等源头食品价格上涨后,带动了以之为原料的其他食品价格上涨,容易形成涨价链,对市场影响较大,的确引起部分群众短暂的心理恐慌。青海、陕西、云南等地先后有过小范围抢购,但与“非典”期间对药品、食品的抢购风波相比,波及范围和参与程度都要小得多。从我们的调查看,粮油涨价不足以根本影响到居民经济消费生活,总体上没有扰乱居民正常生活秩序,只在短时期内增加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负担。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适度干预。

三联生活周刊:根据你们的调查,这是一次供求关系引起的价格波动还是趋势性涨价?它会持续多长时间?

刘文华:价格市场随曲线波动,有涨就必有跌,涨到一定峰值肯定会逐步下调,估计此轮风波不会延续太长时间。目前仅仅是食品大类中部分商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它们的周期最多也就一年时间,所以不会是长期的,并且对八大类商品的整体物价水平的影响目前还是微乎其微。另外,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尽管仍然最高,但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由1990年的55.5%下降至2002年的40.4%,同上一轮通货膨胀高峰期的1993至1995年相比,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已经减弱。根据目前的数据估计这次粮油涨价中,物价整体水平只会小涨1~2个百分点,因此群众完全没有必要由局部市场产生过分联想,避免因为心理因素给人为抬高物价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