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上市“买卖”兴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邱海旭)

海外上市得做选择题

刚刚结束的深圳第五届高交会强烈透露出这样一条信息,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各主要证券交易所争相吸引的目标。参加过上一届高交会的纳斯达克、东京证交所、新加坡证交所、韩国证交所、澳大利亚证交所、伦敦证交所和中国香港证交所等国际知名证券交易所此次再次到齐,而新露面的竞争者则包括纽约证交所、美国证交所、多伦多证交所、莫斯科证交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

海外上市“买卖”兴隆0

(李钺/象牙黑工作室)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更多中国企业萌生国际化需求,以及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相对疲弱,这些都构成海外证交所向中国企业争抛绣球的理由。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海外上市逐渐从一些零星泛起的泡沫发展成不断涌升的暗流。之所以称其为“暗流”,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几个国有巨型企业轰轰烈烈的海外募股历程上,殊不知在其背后,更多国内企业是采取“静悄悄”战略,已经或正在踏足国外资本市场。最新的趋势是,民企在海外上市企业队列中,有取代国企成为主力的趋势。

瑞银华宝亚洲董事总经理李奋豪对记者表示,中国A股市场受中小投资者支持驱动的特征明显,由此引发的结果是企业价值普遍高估,这能令上市企业获取较高的融资额度。但客观地看,这并非完全合理的现象,投资者一旦了解到上市公司的市价高于公司价值,高估的市值便不可能长期维持。此外,尽管QFII已经放行,但A股市场仍存在较大封闭性,上市公司获取国际投资者参与的能力很弱。因此,李奋豪认为,中国A股市场只适合企业短期融资。如果企业要实现长期融资、进行国际收购、寻求国际战略伙伴,实现股权计划和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还是应该选择国际资本市场,而不是国内。

新瓶里装的什么酒?

迄今为止,香港特区和美国仍是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主要目的地,而面对来自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甚至俄罗斯的邀请,中国企业自然要关心他们的邀请函上有什么新的内容和机会。

从2000年开始,中国内地企业可直接到韩国证交所上市,但目前尚未有企业迈出第一步。韩国证券交易所上市部副总裁赵在斗介绍说,在韩国上市的最大优势就是成本较低,一般费用只有世界其他证交所的1/4左右。另外,韩国还接受中国企业在国内的审计报表,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可以极大地节约成本。

专为国内企业赴新加坡上市提供咨询服务的帕拉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方华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在新加坡证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已有27家,仅今年就增加了8家。方华称:“新加坡资本市场的好处是机构投资者比较集中,融资效率比较高,成本较低。此外新加坡投资者心态比较长远,股市投机色彩要淡一些。”方华强调,与香港地区相比,新加坡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更高,500多家上市企业中超过1/5是外国公司。

帕拉图公司目前正在帮助一家包装行业企业筹备赴新上市,方华称,国内企业赴新加坡上市的准备期一般只需要6~9个月,包括推介费用在内的入门成本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尽管海外证交所代表在深交会上显示出强烈的“招商欲望”,但他们还是提醒中国企业,首先要搞清楚各海外证券市场的功能与定位,然后再确定适合自己企业的交易所。纳斯达克市场始终是中国高科技企业梦想的融资天堂,一段时期以来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的喜人业绩让纳斯达克中国区代表黄华国显得底气十足。黄华国曾为记者分析过在纳斯达克上市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不同,当时他半开玩笑地说:“要钱就到纳斯达克上市,要面子就到纽交所上市。”此次深交会上黄华国的建议是:如果是有风险基金参股的公司,就应考虑在纳斯达克上市,风险基金退出比较方便,而拥有一家大量期权的公司,就应选择去纽约上市。如果考虑在这两家美国最大的交易所同时上市,最好先在纳斯达克上市,然后再去纽交所上市。

此外,海外证交所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类型也各自存在某种“偏好”,这主要取决于当地投资者在哪些领域较为集中。例如日本、韩国投资者十分看重IT、电信等行业的股票,多伦多投资者则青睐采矿业,新加坡对科技、生物医药板块十分重视。

曾在里昂证券从事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业务的李剡告诉记者,有些国内企业对新的海外上市选择存在一定误解,那就是进入成本低的证交所监管也会宽松。实际上,像韩国、新加坡等股市监管力度并不亚于香港地区。此外在对上市企业的资质审查上,不少交易所设立的门槛也要高于香港股市,一位新加坡证交所高级官员透露,新加坡股市并不会为中国企业放量准人,尽管今年有8家中国企业在新上市,但他们内部订的目标是只要每年吸引两家以上中国企业上市,中国市场开发工作就算成功。首选仍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

不过多元化选择的趋势并未动摇香港地区和美国作为中国内地企业海外融资主流市场的地位,李剡说:“从融资角度分析,美国市场仍是最理想的去处,因为市场最规范,投资基金的规模最大。而如果是强调中国概念,那么还是去香港地区,因为香港投资者和研究机构对中国内地股票比较熟悉,关注度比较高,对于充分利用投资资源最为有利。”

在许多分析人士眼里,香港地区股市还是最值得推崇的海外上市基地,香港交易所中国内地及国际发展总监彭如川说:“所有对中国内地感兴趣的投资者都集中在香港。”他举华能为例说:“华能在美国上市时交易清淡,而在香港地区二次上市后,表现就比美国好得多,因为美国投资者对它不熟悉。”

市场规模和融资规模小是新加坡等股市的软肋。据统计,在总市值2000多亿美元的新加坡股市,迄今为止IPO规模最大的中国企业是中航油,2001年募股8000万新币,其余中国企业募股规模都在1~2亿人民币左右。此外,李剡认为,中国企业在这些市场遇到的更大问题是二次融资瓶颈,“这些股市投资者对首次发行的中国股票一般还比较感兴趣,但关注度很快就会淡化,最后不少中国股票变成少人问津的‘孤儿股’,不仅交易量低,今后发新股、发债券进行二次融资也非常困难”。李剡称,相比较而言,在香港股市,由于投资人对中国内地企业持续关注,只要业绩过得去,二次融资的成功率一般都很高。

方华承认新加坡等市场确实存在此类问题,但她认为要保持投资者热情,企业自己也应当担负一定责任,例如在首次募股后应继续保持与投资者的密切接触,经常举行推介活动,除了每季财报,还应为当地投资者开辟更多了解公司经营情况的通道。方华介绍说,山东大众食品2001年在新交所上市后,也很快遭遇投资者关注度降低的困境,股价一度跌破发行价,但大众食品随即采取诸多举措与新加坡投资界增进了解,目前股价维持在发行价一倍以上。

在深圳高交会上,亦有中国企业代表为新到的海外证交所“挑刺”,例如美国证交所治理结构存在弊端,韩国股市受朝鲜半岛政治形势影响过大,日本经济界经常出现对中国不友好声音导致中国企业望而却步等等,这些因素都不免影响中国企业的人市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