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唱会有点狼狈
作者:王小峰(文 / 王小峰)
用“赔本赚吆喝”这句话来形容今年的演出市场再恰当不过了,表面上,今年的演出市场非常热闹,港台的一线歌手呼拉来了一大堆,自从去年演出市场政策放开之后,很多演出公司以及非演出公司都憋足了劲,准备在演出市场狠捞一把。的确,演出是一种暴力经济,要是操作得好,一场下来够吃一年的,所以,一些投资商都看到这块肉油水多,纷纷把钱砸到这里。但是结果相当残酷,能赚钱的演出寥寥无几。
新新偶像周杰伦的演唱是今年同类演出制作成本最高的,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photocome)
由于春天“非典”的影响,真正的演出季实际上是从8月份开始的,这使当初在春夏期间安排的演出被迫取消或改期在9月份以后举行,于是,在北京和上海出现演出“扎堆”现象。高兴的是那些观众,他们可以在家门口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演出,惨的是那些演出商和投资商。到目前为止,来大陆演出的港台歌手中,除了周华健演唱会让演出商露出笑脸之外,其余效果都不好,有的甚至赔进去上百万。在这之后,还有谢霆锋、童安格、谭咏麟、莫文蔚、蔡琴,这些演出没有一场让人看好,尤其是谭咏麟的演唱会安排在初冬的工人体育场,这个季节在露天开演唱会,演出公司看来只有找4万只不怕冷的企鹅才能把现场填满。
有经验的人在看演出时,只要通过上座率就能知道门票销售情况,基本上是上座率再打一个六折是实际门票销售数量,如果一场演出连观众都没有坐满的话,基本上就赔了。今年的演唱会,能让观众坐满的没有几场。
那么,在这令人应接不暇的大规模演出背后,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英雄所见略同有时不见得是件好事,去年,国家在演出政策方面做出调整,不再限制港台歌手到大陆来演出。以往,由于有政策上的限制,所以,A类演出公司的批文就显得十分重要,能拿到一个批文有如抓住了一个金元宝,所以倒卖批文、层层扒皮的现象十分严重,结果导致成本升高,演出风险加大了很多。如今演出市场放开,只要有钱,就能搞演出,完全靠市场去调节,再加上“非典”的影响,想搞演出的人都想到一起去了,都想同时从消费者的口袋里掏钱,结果谁也没掏出多少,实际上的风险不比以往低。演出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今年的这些问题也算是正常现象。歌华太阳公司总经理胡静云女士认为:“今年演出市场出现的问题跟‘非典’没太大关系,是必然的。演出政策放开,市场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出现了问题也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但这不是坏事,是件好事,近年出现这样的局面,对演出商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企业发展问题,演出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意识形态。”
很多人在做市场评估时都认为,北京是一个比较大的演出市场,所以把万八千人拉进体育场馆看演出并不是难事。但从现在的效果来看,北京的演出市场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好,这其中原因有很多,除了演出时间撞车让观众口袋吃紧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过去由于演出不多,成本偏高,门票价位也高得离谱,导致一些人养成了找免费票看演出的习惯。一场演出至少有1/5的座位是免费送出去的,这对演出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因此,今天的观众还没有做好掏钱看演出的心理准备,实际上这不利于扩大演出市场。
10月6日,李玟在北京工体的演唱会由于准备仓促,也未取得理想效果(photocome)
从今年的这些大型演出来看,类型、规模基本一样,反正北京地区能演出的场所无外乎首体、工体馆和工体场,歌手清一色来自港台,没有。原定在中国举行演唱会的滚石乐队,至今没有尘埃落定。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又会发现,北京的演出场馆在容量上极其不合理,除了1万(工体馆)、1.8万(首体)和5万(工体场)之外,3000至1万之间的场馆几乎没有,歌手在面对这些场馆总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搞不好就砸了。经常策划大型演出的《北京晚报》记者戴方分析说:“目前国内的演出市场,不管是北京还是其他城市,都呈一个倒金字塔形状,中小型演出几乎没有。这说明中国的俱乐部文化不太发达,很多人不习惯进小型剧场演出,而且即便是一些国内歌手,出场费偏高,在小型剧场演出肯定赔钱。所以中小规模的演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还有一个原因是,整个华语地区的歌手在举行大型演唱会方面缺乏现场号召力,因为华语地区的流行音乐这些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唱片公司在市场压力下推歌手的心态越来越变态,这些歌手只会在录音棚里录制唱片,现场表演越来越缺乏魅力,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卡拉OK的水平上,这些都是导致演出市场不好的原因之一。
由于演出条例放开,很多新公司开始介入,这些公司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操作经验,在演出立项和市场调研评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当记者试图了解清华紫光文化公司操作谢霆锋演唱会的情况时,该公司负责人对记者的提问从态度温和转变成愤怒,并直接告诉记者,要宣传谢霆锋演唱会可以接受采访,要谈操作的问题没时间。还有就是像谭咏麟演唱会竟然安排在10月底的工人体育场;甚至还有一些公司在市场推广方面还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媒体做宣传,这些操作上最基本的问题在今年的演出中都暴露出来了。周华健演唱会之所以笑到最后,负责该项目的总监严园女士告诉记者:“周华健的演出从去年10月份便开始操作,从一开始便作了全面的市场调研,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周华健最受欢迎,所以才确定这个项目。”胡静云女士说:“从业者和投资商急功近利心态导致很多盲目投资都赔了。”
从罗大佑打出怀旧牌开始,怀旧几乎成了港台歌手演唱会的主旋律,Beyond、赵传、周华健、张帝、谭咏麟,以及后来因“非典”延期的林忆莲演唱会,怀旧之风在歌坛盛行,一方面说明歌坛缺乏新气象,新人撑不住,但是怀旧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让演出商看到,新人的歌迷群体越来越偏低龄化,这些低龄歌迷缺乏消费能力,周杰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可以算得上是目前华语歌坛最红的歌星,但是他的票房号召力远远不及周华健和张信哲,而且他的演唱会是今年同类演出制作成本最高的,其结果可想而知。
在票务推广方面,目前北京的两家票务代理公司还没有更新的办法,还停留在常规操作方面。而且代理费偏高(约10%~15%),这让演出商的压力很大。今年最火的一个演出是《大河之舞》,原定6场演出,最后加演了两场。而加演的原因让人有些费解,因为人民大会堂不提前出票,也没有进入电脑网络售票系统,所以观众只能先交钱订票,结果各个售票点缺少一个全面统计,最后统计的结果是某些档次的门票订冒了,只好加演两场。这一方面说明《大河之舞》作为一个品牌,像去年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一样火得让人难以置信,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门票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发展出一个完善、快速的销售网络,也应该是投资上考虑的问题。演出市场化了,而票务代理方面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座率。
从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今年演出市场放开,解决了倒卖批文的问题,层层扒皮的现象消失了,但实际上演出成本并没有降低,有些报价反而比以前高。不过演出公司对此还是持乐观态度,胡静云女士告诉记者:“以后港台歌手的演出成本会降低,会跟大陆歌手持平,但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的演出市场大秩序方面是混乱的,甚至会波及到明年的演出市场。”
正如中国以前在其他经济领域政策放开之后出现的问题一样,随着市场化的确立,演出热现象也会随着市场杠杆的调节而趋于正常,也许将来看一场大型演唱会不会成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