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华背后的女作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北京地区的观众总是最后一批看到热门电视剧的人群,《浮华背后》的导演汪俊说:“从去年起这部戏就是各地电视台收视最高的现代戏,在西北某个台曾经达到过45%。”已经接受了无数轮记者采访的原著作者—广州作家张欣也证实了这一点。
《浮华背后》剧照
张欣的书在市场上不算畅销,用她自己的话是“卖得一般”,但她的作品被改编的命中率极高。尤其是近两年,没有一枪落空的—《致命邂逅》、《沉星档案》、《曼谷雨季》,包括她改编池莉的《生活秀》。张欣说:“制作公司先到广州等我把小说写完,不让他们下载,只能派个艺术总监这样能拍板的人在电脑上看一下,果子熟了就摘走,他们比文学期刊更早拿到小说。”《浮华背后》是以厦门远华案为背景,《沉星档案》以广州某主持人被杀事件为原形,汪俊开玩笑说,张欣每天在家翻小报,她比别的作家更能找到新闻点。张欣说自己正是这两年突然“悟了道”,明白了怎么写才会受欢迎。她认为大多数小说是温吞的,而电视剧需要极致化,头一集出现的人物,下一集一定要派上用场,主角要无路可走才算好看。尽管她已经很重视戏剧冲突,《浮华背后》电视剧内容和张欣的原著却根本是两回事,张欣自己看到电视后也“目瞪口呆”,原著是讲两对母子关系,走私只是辅助。汪俊在改了几稿后,只保留了最煽情的一对母子情和“变脸”内容,把走私线放大。汪俊说,有了母子线、爱情线、黑白斗法,方方面面观众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这样工业化的结果,必然带来粗糙的结果。《浮华背后》结尾,警察们看着女主角被枪击后无动于衷地离去,留下两个主角趁机哭泣、拥吻,等待女主角不治身亡。这里的不合逻辑就是编剧在疲劳状态下边拍边改的结果。
汪俊马上要执导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他认为,中国现在并没有专为影视创作的作家群体,个别者如海岩,但他虽然完全掌握了规律,也不愿承认自己仅仅是个编剧。像池莉、张欣,也就算刚尝到市场化的甜头。记者联系池莉的时候,她正在法国出访,据说她刚刚搬进了新别墅,她的“文学本是一俗物”的观点早就引起过一些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不满。张欣笑着说她买东西也要还价,但她也承认她在广州过着比较舒适的生活,儿子在美国念书的费用,都来自于卖改编权。她坦然地说:“广州是个务实城市,当作家没有优越感,我们和卖肉、卖菜的没有任何差别。”在广州,身为作协会员可以领1000多元的工资,按张欣的话说是“饿不死但过不了好生活”。在危机感产生后,她开始寻找怎么让小说版权卖个好价钱的规律,所以她写的小说往往节奏快,没有抒情,三两句就进入了故事。
张欣
有趣的是,除海岩之外,现在活跃在影视创作方面的编剧或作家大多是女性,比如池莉、张欣、万方、王海鸰等等,《蛋白质女孩》的编剧徐萌认为,女性心态稳定,较容易适应枯燥而工业化式的写作。张欣则认为,女作家更关心具象的东西,男作家则重视力度,读小说需要高中毕业,看电视的人无须认字,因此,具象的写作更适合电视。而且女作家喜爱的情感线也正是普通市民所关心的。
汪俊经常从制作公司手里拿来知名作家的新作,这些作家刚刚有了故事框架,公司就捧着几十万版权费等在一边,如果作家亲自参与编剧,编剧费还会更高。在他看来,由于中国作家还不完全适应影视化写作,所以一些大价钱买来的本子其实并不好用,为了不让三年的版权期作废,就只得硬着头皮改下去。如果是原创剧本,往往又凭空想不出故事,所以改编权卖的其实是个故事框架,公司会找出兴趣点,把这个点放大,这种改编也是有模式可循:加强动作性,减弱心理过程,对于“干货”以外的东西毫不留恋地剥掉。有些作家,干脆写“命题作文”,《牵手》的作者王海鸰的新作《中国式离婚》就是制片方根据她写情感的特长出给她的题目。张欣现在惟一坚持的也只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题。
张欣也承认市场化写作有得有失,这辈子与得文学奖无缘,她说:“生存比得奖更重要,我尊重自己的选择,更尊重读者是自掏腰包买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