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钢车间》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施武)

《另一种现代性》是北京犀锐艺术中心的一个展览,它组织的作品似乎都是要对我们的生存现实做点反省。也许因为在经济发展和开放社会开拓出的生活空间中,没有相应的心理空间来适应和协调,所以在反思状的作品里,总会流露着话语失重的质疑。策划者认为社会现实永远大于心理现实,所以针对种种社会问题,诸如战争、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等,他想要通过艺术反思提出解决方案,不知道这种努力是否有点力所不及。难怪前一段时间在一个叫做《非聚焦》的展览中,策划人皮力提出对艺术中的“庸俗社会学”的批评后,那么多人叫好,对艺术的期待越扭越朝着社会批判的武器上走。不仅让艺术家承担了思想家的任务,又让观众忽视了作品中的感性特长。

《带钢车间》里0

庄辉的作品《带钢车间》

所以不如绕开展览的远大宏旨。

展览上一部分作品的背景还是很现实主义的,这是“另一种现代性”的解读根据,但是这里聚集的有些作品在立意上还是有视觉上的努力。刘建华把上海浦东的风景烧制成白瓷,浮雕一样挂在墙上。专门为这个风景配置的灯光照在这些白花花的风景上,在下面形成了一道暗色的倒影,上下相映如梦一般。彭东会《我的999个网友》占据了一大面墙,那种铺天盖地的一张张各色人等的照片本身就如同一张大网,与互联网的作为有同构的暗示。沉溺其中琢磨每一张脸或退后几步浏览,在观看中能造就一种心理张力,虽然是一个实验室般的小规模体验。翁培竣的《观景台》有点儿童看戏的趣味,他把近些年的国际争端,包括伊拉克战争的场面都放在大鱼缸里,军队、飞机被排列在非现实的位置和完全非理性的对峙中,鱼缸里的鱼儿在这些愤怒的对峙上面自由地游弋……

《带钢车间》里1

本次展览上展出的刘建华的作品

在犀锐中心的展场里,庄辉做的《带钢车间》是最抢眼的。在灰色墙面的衬托下,那些沉重巨大的“钢铁”机床,各种加工机器、工具,油腻的地面,把整个空间压得沉重起来,恍恍惚好像真的置身于一个有机油气味的处所,即使你走到看书的距离也没法认为它不是钢铁的,或许就是挪来了一个废弃的车间也并非不成立。但是总会有人问,这是用什么做的?也总会有人告诉你,“白色泡沫”。然后就是惊奇—如此之逼真,甚至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也可以轻易地拿动它。也许逼真根本就不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期待,可是真遇到这样的东西还是让人称奇不已。

《带钢车间》里2

翁培竣的《观景台》

这是著名的东方红拖拉机厂的一个车间,这个工厂在计划经济时生产的东方红拖拉机在很多记录片、绘画、版画里被当作新中国农村建设的标志,现在它也像其他国营企业一样有很多工人下岗,等待着新的定位。庄辉从小在这个车间做工,一直到1996年被除名,按原形、原大复制这个车间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不得而知。

庄辉的作品,从1996年的《集体照》就是这样一种倾向,如不作细究,观众很难分辨出这是他的作品还是他搬用的现成品。《集体照》系列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经他的游说把某个集体的人组织起来,排成以前纪念照的阵型拍照,看上去太像从潘家园淘来的旧照片。惟一可以证实是经他组织的细节是,在每张集体照里,无论是工人的还是警察的,最边上的人都是庄辉本人。《茶树山》用多种材料复制了一个让人悲伤的凶杀现场,《带钢车间》也有同样的效果。

如此地贴近实物实景的人工复制,庄辉的作品在这一点上给人以超越现实的感觉。他说,我们的脑袋里和生活中都有太多的东西没法分辨真假,所以他非常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注意那些真实气氛和切实情感中的力量。《集体照》或《带钢车间》虽说是旧的事儿,但并不是怀旧,所引发的这种惊奇也算是一种切实的情感,其中包含有对劳动的惊奇。正如他总是强调,艺术家也是劳动者,作品里要有劳动的痕迹。不管怎么强调个人经验或智力成分在艺术中的作用,它的精神力量中有很大程度的原力,原力的强弱在作品有轻重之别,那是另一种朴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