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超速城市的推手

作者:方振宁

来到超速城市

世界上建筑最热的国度是中国,中国最热的城市是北京,随着奥运给北京带来的机遇,空前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已经使北京成为世界关注的亮点。在这个时刻,世界建筑界中一直具有传奇般色彩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来到北京。在此之前,北京已经有法国的安德鲁拿下北京心脏地带的国家大剧院设计,荷兰的库哈斯夺标媒体建筑CCTV,瑞士的赫佐格及德穆龙赢得奥运会主场馆设计等,他们使北京这座加速发展的城市品质向上,而当代建筑设计谁也狂不过的扎哈·哈迪德入伍,无疑使这座超速城市更加速。

扎哈·哈迪德:超速城市的推手0

扎哈设计的法国车站和停车场

扎哈·哈迪德的崛起

扎哈的崛起及被世界建筑界所关注是因为1983年香港之峰俱乐部国际竞赛项目的获奖。

扎哈·哈迪德:超速城市的推手1

扎哈设计的广州歌剧院表现图

从那件作品可以看出扎哈已经有了成熟的语言,即独创的形态造型。然而扎哈的崛起与日本建筑家矶崎新有关,在1982年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由于矶崎新的慧眼,使扎哈的方案从初审淘汰的名单中拣了回来,后来一跃获得首奖。矶崎新在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虽然“香港之峰俱乐部”最终只停留在方案阶段,但是扎哈的名声已经远扬,成为世界建筑的明星人物。接着,1 9 8 8年扎哈被邀请参加在纽约举办的“解构建筑展”,这是有许多已经功成名就的建筑家如F.盖里、R.库哈斯、P.艾森曼、D.里伯斯金、C.欣迈尔布朗以及B.屈米等七人展,从而确立了她在解构建筑界的超前地位。

建筑界大多数人都以为扎哈的表现只是像乌托邦一样的幻想,那像爆炸一样的抽象画只是画而已,要实施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在十年之后的1993年,终于有一次机会让扎哈完成了人们期待已久的第一件建筑处女作—德国家具商维特拉消防站,这件并不大的作品立刻轰动世界建筑界,现在已经是当代建筑的经典之作。尽管如此,面对扎哈的作品仍然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极端热爱,一是极端抵触。好,有争议就好,争议越大越好,现实是超越扎哈者暂时没有。

走出大师的影子

扎哈最早受俄罗斯至上主义艺术鼻祖马列维奇的影响,特别是莱尼多夫的“新至上主义”和契尼科夫的畅想图让扎哈放眼,然而扎哈很快发现她必须迅速摆脱传统的阴影。她认为,身在70年代去重新考虑至上主义是一种错误,从而她把创造全新的艺术语言和设计方法作为己任。在北京现代城的访谈中,她说她为此花了很多时间去尝试,做了大量的研究,她不想用那些常见的语言去思考。

学数学出身的扎哈认为,建筑设计就像科学实验一样,你必须抛弃现有的语言,从另外一个状态去考虑一个问题,试验再试验,所有现有的语言都有它的局限性。现在我们对扎哈的认知就是通过它那极富个性的造型和绘画的语言来实现的,正是它过于独特从而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然而建筑世界面对扎哈近似于疯狂的设计已经无可奈何,我们必须接受扎哈这位极端另类的存在,从她手中去寻找未来设计的钥匙,打开想象力的大门。那些炸裂开的碎片在城市的上空横飞,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倒性的视觉冲击力。

建筑设计形而上

扎哈·哈迪德:超速城市的推手2

扎哈说她和库哈斯、伊东丰雄都属于注重建筑结构的解构派,但是她给我们的印象却太超前,许多人说扎哈是形式主义者,其实扎哈是在方法论上与众不同。扎哈说她一直都在探讨抽象的东西,她的眼睛像一把锋利的刀解构和打散了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城市,当你发现这些碎片和城市的脉络有着内在的深层联系时,才知道扎哈是把城市作为充满活力的复杂体加以研究。然而所有这些都来自扎哈的激情,她对城市充满人文性的关照。

扎哈·哈迪德:超速城市的推手3

扎哈为BMW莱比锡工厂设计的中央楼表现图

从扎哈对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方案可以看到她对城市的感觉,她把城市想象成一块布,这布有高有低,像山一样凸出来凹下去,把整个城市想象成一个景观,而建筑又是城市的景观。在某种意义上说扎哈的建筑就是要构筑全新的城市景观,让潜藏的城市脉络复活,扎哈即使设计一个普通的车站和停车场以及滑雪跳台这些小设计,她都做得极其精致,让人感到城市和环境的联系。她认为停车场设计本身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营造成一个空间的氛围。这个氛围就是城市是流动的,因此把这种流动视觉化,在扎哈那里建筑就被设计成流线形。2003年在维也纳实用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个展上出品的新作,和为中国台湾设计的美术馆方案,可看出扎哈的设计越来越呈现有机性,体积和空间都越来越多元和复杂。如果我们把这一时期看作是几何形态期,那么现在这种又像生物,又像液态的造型,可称为生物液态型,扎哈给我们展现了刷新知觉的空间。

扎哈·哈迪德:超速城市的推手4

竣工不久的扎哈设计的美国辛辛那提现代艺术中心

前数字化设计的领军人

扎哈对计算机运用一窍不通,更别提用编程辅助设计了,那些在扎哈的指挥之下,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和程序画出来的超前形态电脑渲染图,属不属于数字化设计?作为最先在网上提出扎哈的数字化设计问题引来许多非议的笔者,就此在访谈中直接问了这一问题。扎哈说:“实际上正好相反,我属于超数字化之前设计,以前我的设计很简单,从平面人手设计,做的东西大家都知道,我有许多这样的感觉,在没有出现数字化设计以前就有,即用很多平面图画形式来解决三维的东西。其实数字化设计出来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扎哈在中国

扎哈·哈迪德:超速城市的推手5

扎哈·哈迪德(方振宁摄)

2002年,扎哈·哈迪德事务所被邀请参加广州市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广州歌剧院的国际竞赛,工程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内容包括1800座的大剧场,4000平方米的前厅及休息厅,2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和其他辅助设施与配套设施,工程总造价(不含地价)约8.5亿元人民币,竞标结果最后剩下扎哈。

扎哈的方案是两个像砚台或盘石一样卧在那里的造型,对于从来都以攻击性的造型取胜的扎哈来说,这次却那么内敛,安静,含蓄,不知道扎哈是否真的考虑到石头与羊城的渊源,或是误打正着,总之她的方案与广州的文脉有着内在的联系。扎哈的方案营造了一种安静、适合于沉思的气氛。对于基地周围那些林立的高楼而言,两块盘石像都市中可供无限遐想的装置,置身在巨大的体量之中,也许会让人心静平和,这正是扎哈把建筑当作景观来考虑的杰作。我们从单纯中感受到最原初的混沌。

2003年秋扎哈受SOHO中国之邀,参加位于北京东四环旁边,正在计划之中的超大型国际化社区一物流港南SOHO的项目,这块有着300多万平米的未开发地比整个CBD还要大,这是由嘉里建设、北京控股母公司京泰集团、北京市华远集团以及SOHO中国合资发展的内地最大物流中心—十八里店物流港项目。其中住宅部分由四大股东分成两家公司各自负责发展,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已与京泰合组公司,将投资40亿元与京泰合组公司将物流港内约80万平方米地发展成高档住宅,这是一个多功能的大型综合项目,整个项目预计在2009年全部落成。

扎哈说现在那里还是一片绿,所以有一个可能性,可做成一个景观建筑的微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