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剧明星、大导演之女和一部平淡自然的电影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去看《迷失在翻译中》(Lost inTranslation),因为三个原因:一,读影评觉得题材挺有意思。二,索菲亚·科波拉。三,比尔·莫瑞(Bill Murray)。
索菲亚·科波拉
先说比尔·莫瑞。很多年前在中国看达斯汀·霍夫曼演的那部女扮男装喜剧《宝贝儿》(Tootsie),在笑翻肚皮以及称赞达斯汀·霍夫曼演技之余,也注意到了那个演霍夫曼室友的家伙。他高大沉默,不知怎么就让人发笑了,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多多,而且都很微妙,其演技正好与达斯汀大开大阖的风格成为对照,一点也没被霍夫曼给压下去。我和妹妹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这一点,对他津津乐道了好几回,反而把霍夫曼给放在一边不计了—霍夫曼的功夫太容易看到了,所以也就没什么可说了。
后来到美国,才知道那个家伙是比尔·莫瑞,并不是无名之辈,只不过他是个喜剧演员,是电视节目《星期六夜生活》70年代革命性的群星中的一位。他后来从电视中走出来,演了一些电影,没有大红,但是人们还是记得他,今天的年轻人也视他为酷,所以他近年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演出,是跟一个年轻导演合作,演一部小电影《Rushmore》,好评如潮,并得到了奥斯卡配角的提名。他近年有点像前辈武林高手,不轻易出山,偶有动作也淡然以待。
也就是这个契机,又使得《迷失在翻译中》的年轻导演索菲亚·科波拉,在写剧本时候心目中就以他来演为前提,后来天天追着他请他出演,追了数月终于劳动到他再出一回手。
比尔·莫瑞与女主角在《迷失在翻译中》拍摄片场
再说索菲亚·科波拉,不错她的姓氏科波拉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科波拉—她是那个拍《教父》的科波拉的女儿。这个被大导演带着到世界各地拍戏,长在摄制组的女孩第一次全国性曝光,是在她老爸拍《教父第三集》的时候,那时本来锁定演教父女儿的演员薇诺娜·莱德临阵生病,她老爸情急之下,就让没有受过表演训练的爱女顶替。因为他自己也是意大利家庭,索菲亚在家中的地位正如教父家的娇女,本来他写这个角色时就有索菲亚的影子。不过《教父三集》一出,舆论对索菲亚的表演是铺天盖地骂翻了天,被批得体无完肤。也难怪,她是跟阿尔·帕西诺同台演戏啊!总之科波拉这个意大利老爸虽然爱女心切,可是却有点毁了她的架式,实在不该让她演那个戏份不多却很重要的角色。
《迷失在翻译中》招贴
所以十年之后,这个索菲亚-科波拉再出电影江湖,却是做了导演,评论倒是赞赏有加,倒真让人刮目相看。她是个说话柔声细气的女人,非常不像一班人心目中能做女导演的样子,加上当年被扑头盖脸浇的一身冷水,现在却真的在编导上显出她的才气,倒让人对她有些佩服。
而且她的电影完全没有她老爸的影子。她老爸有多男性,她就有多女性,她老爸有多戏剧化,她就有多非戏剧化。所以,现在的索菲亚·科波拉,已经摆脱了她老爸的笼罩,走出了自己的路。
《迷失在翻译中》是她的第二部电影。这部电影的情节平淡: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年轻女人,相遇在外国大都市—东京的大饭店里。他们一个在婚姻的尽头,一个在婚姻的开始,一个在人生的下坡,一个在人生的上坡,两个人或有很多迷惑,或有很多无奈,他们成了朋友,有一些理解和沟通,有一些明白和支持,但是他们的关系很纯净,恰如上山与下山途中的两个登山客,在一处小歇,然后挥挥手,互相道别。
这也是我为什么花了许多笔墨谈它的主演和导演。这部片子带有女性的细腻与感受,显示出索菲亚·科波拉的才气。男主角也非比尔·莫瑞莫属,因为这样一个充满微妙感受的角色,让他演来才不温不火,平淡却不乏味,而且在玩世不恭中却又让人感觉到他的品质中美好的一面。
他是比尔·莫瑞,演一个中年明星,到日本去拍威士忌广告赚钱(这倒是美国很多影星赚外快的方式—大牌明星不愿在美国本土拍广告破坏形象,却常常被日本市场高薪请去做产品代言人)。一个旅途的中年人的写照:孤独的,寂寞的,离家万里,跟妻子的通话却总是错位。在异国异地,多出大把的时间,不反思人生也没事可干,可是反思人生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举措,反而更要失眠。
而她是耶鲁毕业的聪明女子,跟着摄影师丈夫来日本出差,丈夫忙得要命,她却无所事事,丈夫的忽略,事业的迷茫,都让锁在饭店房间的她更加孤独。给好友打电话,在另一个时空中的好友在忙别的事情,所以她本来想说的什么也都不再有情绪。
是现代人生活情境的写照。跟我去看电影的朋友,时时笑说跟她和她分居北京纽约两地的生活情境颇为相似。
于是他们都去酒吧消磨时间,就这样认识了。横跨年轻、性别、经验,他们却有一份理解,当然也仅此而已。他拍完广告回国,她的丈夫也外出摄影回来。人生周而复始,其实我们也可以说永远在翻译中迷失着。片名本来指两个日本人在东京,语言不通的孤寂,但是也具一种寓意。
东京作为背景是一个重要角色。这个东方现代城市,对于西方人可能比一座纯粹的古典东方城市更让人摸不着头脑:西化的物事满眼俱在,但是却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转化出另一种意思来。我们经验的人生跟我们听说的、想象的,以及向往的之间,何尝不是如此?
电影好像就是一篇旅行日记,观察,印象,轻微的感慨,以及离去—在旅行中,一切的结尾都是离去。它并没有把这篇日记戏剧化,而是保持了它的随笔状态。作为电影喜剧节目出身的明星,作为以拍戏剧化大片著名的大导演之女,合作出这部自然流畅、观察细腻的低调人生小景电影,倒是影片之外令人觉得不俗之处。也许这不是一部最佳电影,但是它是那种每种元素都凑对了的电影,像一道不火爆也不耀眼的菜,吃来却舒舒服服,而且有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