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货“起火”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10月的股票市场一片盘局与狼藉,期货却热闹非常,以致三大期交所不得不出面防控风险。
真正引起局外人注意的是10月13日上海、大连和郑州三大商品交易所的绝大多数合约涨停,大连大豆几乎是无条件地涨停,一开盘各合约期价就死死封在涨停板上。在它的带动下,一度非常弱势的郑州小麦也跟着上涨。金属方面,铜一向是走势飘忽不定的弱势品种,热门合约的持仓量也就几千口,与粮食和天然胶的几万口到一二十万口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走势更是在伦敦铜后面亦步亦趋,但这一天也放量涨停。当晚伦敦铜开盘,也上涨,中国铜价影响到国际市场,这还是很少见的情形。
论起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能力,不能不提到天然橡胶。我国1994、1995年间橡胶进口骤增,曾经拉动一波国际天然胶价格上涨。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天胶价格飞流直下,价格甚至创出了30年来的低点。2001年末以来的上涨几乎是和我们汽车业的爆发式增长同步。但10月13日的上涨,受到的却是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现货价格上涨的影响,当地现货价格,甚至已经超过了我国市场上的价格。
美国大豆减产和国际大豆期货价格上扬导致食用油价格上涨。10月,在南京的某大型超市食用油价格普遍上涨10%以上
不过,10月中旬的期市爆炸也并非平地惊雷,空穴来风。如果从夏天相对低的价位计算,到10月中旬,橡胶从10000~11000元/吨涨起来,到现在已经超过了50%升幅。大豆的升势开始于8-9月份的2400元/吨,现在价格已经上升到3000元/吨。铜的价格则是从17000元/吨起步,到现在已经20000元/吨。10月的上涨,只是延续了这种上升趋势。
无论是粮食还是金属还是热带作物齐刷刷上涨,是否说明我们又进入了物价飞涨的通货膨胀时代?似乎不是。尽管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物价指数平稳,约有80%的商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供应与储备充足,消费价格指数为0. 6%,不存在恶性通胀迹象。我国在1988年和1994年通胀率分别高达20%和24%。1994至1995年,农产品价格飞涨,大米从1.6元/公斤上涨至2.8元/公斤,大豆价格从1600元/吨上涨至3400元/吨。当前大豆虽然也有大幅度上涨,但与其他粮食品种并无强关联,大豆的高价有其自身原因。
原因在供求上。全球大豆生产主要分布在北美、南美和东亚,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的产量占全球的90%。美国出口量世界第一,近年来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出口有超过美国之势,但当地的种植主要是粗放经营,靠天吃饭。今年美国大豆价格暴涨.起因就是大豆生长的关键时期天气干旱,预测产量比上年下降10%左右。我国大豆也因天旱减产,需求即使不变,供给上的剧减就足以抬高价格。实际上,10月13日全球大豆的上涨正是美国农业部发布减产预测引起的。
今年以来,上海天然胶的成交金额迅速超过了大连大豆,稳居各期货品种交易额第一位。现在我国的天然橡胶消耗量已经全球第一,直接影响国际市场上的橡胶价格。泰国的天胶定价都要参考上海价格,东京的走势也与上海市场保持了高度的相关性,说明中国已经掌握期货市场的定价权。橡胶树的成熟期为5年,在极端低迷的90年代末期,大批东南亚胶农荒芜了种植园,转了行。即使2002年后受价格刺激补种,见效也要多年以后。期货里的做多力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推高价格。
今年行情的特点,大多是国际国内市场联动,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联动,除郑州小麦,至今还没有出现现货不动,期货里以“逼仓”为目的的洗劫行情。几个品种同时涨停,或许和太阳系内几大行星“连珠”异曲同工,不过是偶然现象。但旺盛的走势足以吸引人气,把股票市场里本来就稀少的注意力吸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