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五号”升空
作者:李菁/(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一年之前,航天专家、中科院庄逢甘院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推测:“(中国自己的宇航员升入太空)最晚不迟于2005年。”对于这一时间点,中科院梁思礼院士则称,“2005年应该还是比较保守的数字”。鉴于两位院士的身份,境外媒体在预测中国载人飞船升空时间时,基本都将其下线界定为:2005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对接
出乎外界普遍的时间期待,中国的“加加林”将提前两年进入太空。有意思的是,直至10月10日下午五时,新华社才授权发布:中国将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预期的时间是“10月15日至17日”。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官方给出的最确凿时间表。一个月前,香港地区媒体首先披露(首次载人的)“神舟五号”将于10月中旬升空。此后,国务院新闻办的每一次新闻发布会,“升空时间”都成为记者反复追问与求证的问题。预测一求证一发布—“神舟五号”新闻这一轮迥别于惯常的舆论形成模式,使中国的首次载人飞船升天迅速成为全球性关注。
与预期的时间被大大缩短同样的疑问是:前苏联在宇航员上天之前,进行了5次无人飞船试验,美国则进行了8次。而中国的“神舟”序号仅仅排到第五号,我们的宇航员就将飞入太空了。这可能是“神舟五号”总设计师戚发轫需要回答最多的记者提问。在神舟飞船发射基地,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解释说:“我们之所以少,不是为了少试验而少试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确实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对于实验的重要性,戚发轫在另一次更专业的讨论中分析说,“(试验)解决的是可靠性问题而不是正确性问题,解决可靠性问题是保证载人安全的关键。”临发射前在基地接受的这次采访,戚发轫概述说,…神舟一号’是考核一些基本的技术;从‘神舟二号’起考核上天的状态,齐全配置;到‘神舟三号’、‘神舟四号’,各种模拟载人安全保障的设备、程序和试验都进一步完善。”
中国人对自己升空的信心,检索中国航天历程,专家称“为我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是“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11月26日),3天后顺利返回”。正是这一结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最为关键的两项技术分别是:运载技术与回收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航天飞行系教授肖业伦解释说:“一般人可能以为发射很难回收不难,实际上回收的难度非常之高。”最简单地看,返回舱重新进入大气层的整个过程,要面对很大的空气阻力,并面对由此而产生的很高的温度(1000多度)—“温度可以把回收舱的表面烧焦”。载人与非载人之别,其费用的倍数之差,实质也是“人的安全”。而宇航员能否顺利上天安全返回,又是一个国家航天技术“最具表征意义的事件”。
对这一“标志性”工程的努力,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4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曾寻访当时宇航员的军旅作家舒云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描述说,“(那时)宇宙衣也量体做好了”。最后放弃升空,航天专家康健文后来撰文解释说:因为1978年国家决策,在空间技术方面,“中国不参加太空竞赛”。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上天(1961年4月12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1969年7月16日)—太空竞赛的基本背景一直是美苏争霸,争取“在军事和科学方面都成为领袖国家”。在这一背景下,标志中国进入太空时代的是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曾参加过中国第一、第二颗卫星总体设计的中科院教授潘厚任形容中国的研究说:“比如你要吃馒头,买不到馒头,也买不到面粉,馒头怎么来?就要先开荒种地,收麦子,然后磨成面粉做馒头。”这其间的原因很简单—“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是封锁的。—而有关目前的神舟飞船研制,曾参加过“曙光一号”研制的戚发轫说:“(有没有利用国外的合作项目)这个问题,经常有人问我。我可以明确地说,没有。我们曾经很想,但没办成。后来,我们还是决定—自己干。”
重启中国人自己飞天梦想的重要时间是1992年,在经过近7年论证后,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上马。而先前长时间论证的核心之一是:选择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在这一年,美国总统布什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了一项有关美俄航天领域的协议,由此达成的直接结果是美俄随后签署联合建造载人航天站的联合声明。新华社报道说:“联合声明签署后美俄两国领导人说,两国的这一合作,标志着自1957年开始的空间竞赛时代的结束。”
在新的时代开始自己的航天计划,美国海战学院国家安全决策系负责人约翰逊·弗雷斯博士曾撰文分析:“如果中国的太空项目真的获得成功,那将永远改变中国同整个世界的关系。”对于中国载人飞船官方的解释,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新闻发布会(10月9日)上表示:“中国在探索、开发、和平利用太空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并不矛盾。中国发展太空技术完全是出于和平目的,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太空军事竞赛。”和平,是中国航天时代的基本背景。
航天专家、中科院院士王希季在接受记者采访解释人类飞天梦想时,引用19世纪俄国人、航天理论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段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决不能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面。”具体到中国人发展载人航天,王希季说,“两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方面是偏重于精神方面的,绝大多部分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中国航天员能遨游太空;第二方面是我们国家也要考虑载人航天的两大目的,开发利用空间物质、能源资源和扩大人类生存空间。”而从这后一个层面思考,戚发轫坦陈:“神舟五号”“是一个实质性的开始”。 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