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市场告急

作者:王鸿谅

(文 / 王鸿谅)

还缺多少流感疫苗?

“已经半个月没货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供上。”10月10日,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CDC)门诊部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十分忧虑,“现在我们这里的门诊电话,一放下就响,全是打来问流感疫苗的,一天要接一两百个。”突如其来的状况,让他们既疑惑又着急,“去年都是老人和孩子来接种,人数也不多,哪像今年,大多是年轻人,现在没药,我们也没办法”。

流感疫苗市场告急0

预防流感受到人们空前的重视(Imaginechina)

山东省CDC负责疫苗订货的生物办杨主任的说法是,“今年整个计划全乱了”,预定的30万人份的疫苗目前只到了11万人份。从9月5日开始宣传动员疫苗接种,短短十几天内,这11万人份已全部告罄,而去年全部接种的数量也不过11万人份。让杨主任觉得“计划被打乱”的另一个原因,是今年疫苗供应厂家现在已经“不按计划发货”,货源要先保证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他们“只能等着”,

相比之下,北京的确从容许多,定货量从去年的40万人份猛增到100万人份,并追加50万人份应急,接种点也从去年的300个增加到427个。但从9月15日开始全面接种到现在,各城区接种点络绎不绝的接种人群和密集的预约排期,已经使陆续到货的流感疫苗供应逐渐吃紧。对此,北京市CDC副主任贺雄表示,从明显翻番的订货量上就能看出预测和准备,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厂家的供货跟不上”。

目前中国流感疫苗供应的市场格局中,进口和国产疫苗各居一半,并存的全病毒型、裂解型和亚单位型三种流感疫苗价格依次增加,从60至70乃至百元不等,国产疫苗有一半为全病毒型,而进口疫苗全部为后两种。安万特·巴斯德、葛兰素·史克和凯龙三大世界疫苗巨头分割进口份额,而国内今年拿到流感疫苗生产文号的5家企业中,除浙江天源药品公司外,长春、上海、兰州和北京天坛这四家生物制品研究所都隶属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简称中生集团)。虽然对于“拿不出货”的说法,各生产厂商却并不能完全认同,但目前流感疫苗的热销,也让他们感觉到了压力。

世界最大疫苗供应商安万特·巴斯德北京分公司市场部经理易青表示,目前他们提供给中国市场的疫苗已经接近200万人份,而预计提供的总量不会超过300万人份。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公关部经理肖伟群透露,目前他们只能保证北京市CDC的供应,别的省市供货需要延后。据记者了解,该公司今年对中国的供货计划不会超过150万人份。而在并购了英国著名Powderject疫苗公司后,跃居成为全球第二大疫苗供应商的美国凯龙公司那里,记者获知的供货数据是80万人份,凯龙公司远东北太平洋大区总裁舒俭德也承认,现在疫苗供应出现了短缺。

占据国内疫苗生产绝对优势的中生集团提供的数字是600至700万人份,为去年产量的一倍,去年全国流感疫苗用量总数也不过600万人份左右。该集团负责市场与生产事务的副经理封多佳认为,今年国内外厂商可能提供给中国市场的流感疫苗总量在1500万人份左右,但从目前需求量来看,希望接种流感疫苗的人数却实在无法预计,也许将大大超过供货量。“这种状况我们也没有办法,流感疫苗的生产有特殊周期,虽然我们完全具备扩大生产的能力,但在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封多佳的说法和易青不谋而合。

疫苗的市场路径

这样一笔经济账在多个媒体被反复强调:每支流感疫苗的售价为60至70元,按最初预计的1000万人份的需求计算,就是6至7亿元的市场。目前呈现的至少500万人份的缺口,则是3至4亿元的潜在市场。言外之意,这样极具诱惑力的市场应当竞争激烈,各厂家不至于坐视如此空缺。

但在国内外各大疫苗生产厂商那里,这样的计算方式却让他们有些无奈。“就算计算销售额,也只能用我们的供货量乘上市场售价的一半。”易青解释说,他们直接供货到各省级CDC,批发价在40元左右,而这并不等同于收益。封多佳的计算方式也是如此,不过乘上的批发价是30元左右。而对于已经显露端倪的市场缺口,以及国内企业在疫苗供应中“缺位”的指责,封多佳觉得有失公允,“企业又不是傻子,面对能够赚钱的事情怎么可能毫无反应”。在供货时间上,中生集团上海所的供货时间提前为8月份,与国外三家公司同步,目前供货已超过150万人份。今年700万人份的供货量也将证明国内企业在生产能力和技术上逐步具备与国外三大公司抗衡的能力。而封提供的另一种事实是,今年有一半国内企业在进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车间改造的工期因SARS被延误,相应导致疫苗生产推后。

流感疫苗生产的特殊性也一再被强调,其生产过程先要培育鸡胚(孵化中的鸡蛋),之后在鸡胚中培植病毒株,再经历各种提纯、灭菌工艺,得到适用于人体的流感疫苗。大约200个鸡胚中才能提取出一人份的疫苗。而从开始到成品通过国家检定,大约需要5-6个月时间。因为流感病毒的变异性极强,每一年的流行类型都会有所不同,各疫苗生产厂家一般在年初制定生产计划,而生产类型,则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每年3月份左右公布的流行病毒株类型来决定。疫苗的有效周期计算一般是从当年3月至次年3月。

“生产多了卖不出去,到最后就只能作废。”因为利润的“不稳定”,流感疫苗的生产被封多佳称为“风险较大的类型”,因此厂家的生产计划都会非常慎重。事先做相应的市场调研,努力做到“行情、疫情、灾情”相结合。而即使这样慎重得出的数据,跟市场需求仍有差异—中生集团去年就有30%至40%的库存浪费,“这样的损失必须由企业自己承担”。

被各个生产厂商一致描述的供货途径大致如此—每年7月左右主动和各省级CDC联系供货事宜,获得CDC方面一个基本订货数量意向,8月、9月正式签订合同供货。各CDC在订货意向和实际提货量之间往往有缩减,对此厂家也都有心理准备。而今年因为“政府行为的干预”,各CDC不仅行为显得更为主动,就订货量来看,不但没有缩减,还在不断追加。倒是厂家行为变得“矜持”,不肯轻易再签订单。这样的局面多少有几分戏剧性,今年不再有“积货”压力的厂家舒了口气的同时,不免有些抱怨一如果各省级CDC能尽早对今年的需求有所预测,并及时与厂家沟通,完全可以避免现在的紧张局面。

与CDC对厂家缺货的说法不能在厂家得到完全认同一样,这样的抱怨,在各省级CDC中同样不能得到完全认同。被CDC -致描述的订货途径可与前者相呼应—各省级CDC根据其传染病所设到各地方的流感监测点得出数据,与上年情况相结合,最终确定当年订货量,上报到各省卫生厅,由卫生厅负责疫苗的部门统一招标采购,最后与厂家签订合同是8月下旬。而今年因为“政府行为的干预”,引发了始料不及的接种高峰,这对于CDC来说,同样是喜忧参半。“货订多了,砸在手里的损失要由国家来背;订少了,就不能达到为老百姓服务的目的,就是一个信任和信誉问题。”北京市CDC副主任贺雄将每一次的流感疫苗定货,称为一种“赌注”。

双方的理解中.担心“积货”成为一个交汇点,如何让国家和企业处在一个“双赢”局面,订货量和产量之间的平衡就显得十分微妙。而政府方面对于预防接种的重视,显然已经开始体现,国家继去年投入8亿元之后,今年又计划再投入12亿元,用于完善预防免疫工作体系。

“政府行为的干预”成为双方另一个交汇点。对现在的热销局面,厂家和CDC都强调是一个特例。类似流感疫苗的有价疫苗市场,在中国发展的确在稳步增长,但按规律推算并不至于激增到今年的现状。不过今年的疫苗接种观念的普及,很有可能带来明年流感疫苗需求的持续增长,中生集团提供的预测是2000万人份左右。

目前疫苗短缺呈现出的另一个矛盾则是疫苗接种观念的变更。根据易青的说法,美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是23%,而过去中国接种率最高的北京市也不过3%,其他省市还不到1%。在贺雄等专家看来,流感疫苗的接种其实即使没有预防SARS的前提也完全必要,在卫生部重点推荐接种的四类人群中尤其重要—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但今年这种有点“跟风接种”的现象,却并不值得提倡。

如何在今年“热情高涨”的状况下做到“有效接种,真正起到预防流感的作用”,贺雄坦言,这是困扰CDC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