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诺贝尔奖

作者:鲁伊

(文 / 鲁伊  严兆军)

文学奖:种族隔离的见证人

约翰·迈克尔·库切

10月2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迈克尔·库切,以表彰他“在探究软弱与失败之中,捕捉到的人性的神圣火花”。作为今年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百位获得者,库切一直刻意保持的低调生活显然将成为过去。尽管在1 999年因作品《耻》而再度获得布克奖后,他曾表示:“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成功地做到了怎样避免成为一个名人。”

2003年的诺贝尔奖0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1pic)

较之去年凯尔泰斯的“完全陌生”,库切获奖之前在国际文学界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耻》一书的中译者张冲教授介绍:“他的作品已进入欧美高等院校英文课程,关于他的小说创作评论也已成为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被授予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前,库切已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文学奖项:他两次获得英国布克奖(在该奖项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三次南非最高文学奖CNA奖;还获过以色列耶路撒冷奖、英联邦作家奖、法国费米娜奖等。”

2003年的诺贝尔奖1

(路透/Reuters)

张冲对库切的背景有较详尽的了解,他告诉记者,库切于1940年2月9日生于南非,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小学教师。他在开普敦大学获得数学和英语学士学位,此后移居伦敦,做电脑编程工作。1965年他离开伦敦前往美国,在奥斯汀德州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并在布法罗纽约大学执教三年后于1971年回到南非。60年代美国的政治和社会风波使他印象深刻,促成他写下中篇小说《越南课题》,该中篇后来收入库切的第一部作品《幽暗之乡》(1974年)。1980年的作品《等待野蛮人》使他一举成名,这部寓言式的作品是他对殖民统治和种族隔离政策走向后期的南非社会现状深深的忧虑和思考。

1983年出版的《迈克尔.K的生平与时代》为库切赢得了第一个布克奖,也使他成为南非重要的小说家。1990年的《铁的时代》继续着库切对南非种族隔离时代后期社会状况的关切,再次描写了两个种族间战争中的暴力混乱和无政府状态。1994年,库切发表了以俄国为背景的小说《彼得堡的主人》,延续了他在1986年出版的《敌人》中对虚构的寓言和真实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

为他再次赢得布克奖及又一波国际文坛关注的,是他于5年后发表的小说《耻》(1999年)。库切最新的小说是今年出版的《伊丽莎白·柯斯泰罗》。

对库切作品内容和语言特色,张冲的理解是:“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围绕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虽然从表面看很多时候都没有提到种族隔离,但文字背后的寓意是很明显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他以数不清的伪装呈现:所谓局外人,其实已介入局内;这是意外,却也是必然’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另外,库切的语言简洁明了,有点像海明威。”

物理学奖:超现象的世界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Alexei Abrikosov

∴维塔利·金茨堡 Vitaly Ginzburg

∴安东尼·莱格特 Anthony Leggett

量子物理学是研究奇妙的微观世界现象及背后规律的一门学科。从1933年薛定锷(Erwin Schrodinger)和迪拉克(PaulDirac)因为在量子物理学基本概念的确立与发展上的创造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在量子物理学领域中有所突破的物理学家一直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热门得主;今年的3位获奖者也不例外。

2003年的诺贝尔奖2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生于1928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阿布里科索夫和生于1916年的俄罗斯物理学家金茨堡研究的领域是物质的超导性,生于1938年的美国物理学家莱格特则因为揭示了超流性的秘密而获奖。无论是超导性还是超流性,都产生在极低的温度下。

2003年的诺贝尔奖3

安东尼·莱格特

19世纪时,科学家们在研究电流和导体的时候发现,金属和某些合金通过在原子间交换电子来传导电流。由于电子在移动时是无序的,会导致原子震荡,从而产生热量。如果电流过于强大,这种热量将会把导体熔化。此外,电流在通过导体时,还会产生磁场,从而生成相反方向的电流。在这种情况下,电和磁将彼此抵消,非常不经济。

2003年的诺贝尔奖4

维塔利·金茨堡

20世纪早期的荷兰物理学家欧尼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凡贡献。他对物质在低温状态下的属性特别感兴趣,并在1908年7月10日成功找出了制造液氦的方法。此后,在研究水银导电性时,欧尼斯发现,当把水银通过液氦冷却到仅高出绝对零度几度的时候,它的电阻消失了。欧尼斯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超导性(superconductivity)。尽管当时还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但它对日益依赖电力的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欧尼斯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50年后,物理学家巴丁(John Bardeen)、库珀(Leon Cooper)和施里弗(Robert Schrieffer)提出了可以解释超导现象的BCS理论(以三人的姓名首字母缩写命名),并因此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奖。然而,BCS理论只能解释一部分金属物质(I型超导体)的超导现象,对一些由非金属和铜合成的合金的超导现象(Ⅱ型超导体)—它们在强磁场中依然能保持超导性—却不能解答。今年的获奖者阿布里科索夫的贡献就在于,当他在莫斯科的卡比扎物理问题研究中心(KapitsaInstitute for Physical Problems)工作时,成功提出了一个能解释Ⅱ型超导现象的理论。他的理论弥补了以往超导理论的缺陷,并为新的超导材料研究分析提供了基础。

阿布里科索夫的理论基于金茨堡和列夫·兰道(Lev Landau)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些阐述。他们将有序参数引入了超导性的考量中,从而使阿布里科索夫可以用特定值划分Ⅱ型超导体的范围。兰道在1962年因为其他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对于金茨堡来说,这更像是一种迟来的承认。

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的氦。最常见的是拥有两个质子两个中子的4He,另一种则是只有一个中子的3He。这两种氦同位素在常温下除了原子重量并无区别,但在低温液化时,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在上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就发现,4He能够在高出绝对零度2度的时候变成超流体(superfluid:在超流体中,所有原子不再自行运动,而是作为一个原子整体运动)。成功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列夫·兰道在1962年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然而,直到70年代,科学家们才发现了3He超流体。3He对温度极为苛刻的要求—比4He转换为超流体的温度低了1000倍—是迟了40多年的原因之一。当时工作在英格兰苏塞克斯大学的莱格特是第一个成功解释了这种新的超流体特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理论使整个超流体理论趋于完善,并对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3He超流体在实验室中是研究其他物理现象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研究有序是如何转为无序的问题上意义格外重大。

和平奖:沉默的大多数,或非凡的小人物

∴希林·伊巴迪 Shirin Ebadi

10月10日,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伊朗的希林·伊巴迪(Shirin Ebadi),以表彰她“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做出的努力”时,相信全世界大多数听到这个消息的人的反应都会是:她是谁?干过些什么?

2003年的诺贝尔奖5

同此前人们猜测最有可能获得今年和平奖的教皇保罗二世和巴西总统达·席尔瓦相比,这位伊朗的律师、法官、大学讲师、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虽然在伊朗国内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但她的履历实在显得不那么辉煌。1947年出生的伊巴迪曾获得过德黑兰大学的法律学位,在1975年到1979年间担任德黑兰地方法院法官,从而成为伊朗第一名女性法官。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巴迪被迫辞职。目前,她是一位律师,在德黑兰大学授课。

作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伊巴迪一向认为在伊斯兰教和基本人权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并坚信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和宗教应当通过对话寻找彼此共同的价值所在。伊巴迪一贯支持非暴力和民主选举,并认为教育和对话是改变态度和化解冲突的最佳途径。许多人认为,这是她能够从阵容强大的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名两个孩子母亲的伊巴迪一直以来在争取伊朗妇女和儿童基本人权方面的努力显得更为重要。在波斯语中,伊巴迪的名字“希林”的意义是“文雅官人的”或“柔弱的”。《波士顿邮报》记者辛西娅·迪克斯坦(Cynthia Dickstein)回忆起1998年与她会面经过时说,她留给他的印象是文雅而不柔弱。在一个在法律上女性依然被认为仅相当于半个男性、一个男人可以合法拥有4个妻子、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可以离弃自己的妻子、根据现行法律父亲和祖父可以为一个只有1个月大的女婴选择丈夫、所有女性在公共场合必须佩戴面纱否则就将被判鞭刑或监禁的国家中,伊巴迪在许多起案件中大声疾呼的辩护对改善伊朗女性人权状况意义深远,虽然这也为她招致了许多次生命威胁。

生理学或医学奖:

谁发明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保罗·劳特布尔

∴彼得·曼斯菲尔德

10月10日,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上,同时出现了Fonar公司的一则整版广告:“雷蒙德·达马蒂安(Raymond Damadian),应当与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和保罗·劳特布尔(Paul Lauterbur)分享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他,就没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很明显,又有人在向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一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评选机构叫板。

2003年的诺贝尔奖6

保罗·劳特布尔

10月6日,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汉斯·约恩瓦尔宣布,因为现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医学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的劳特布尔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教授曼斯菲尔德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之无愧地属于这两位科学家。

2003年的诺贝尔奖7

彼得·曼斯菲尔德

尽管科学家们在1946年就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但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它一直仅被用于物质化学结构研究。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今年的两位获奖者才首先开始尝试将其用于医学成像。劳特布尔发现了使用核磁共振拍摄二维照片的方法,而曼斯菲尔德发展了劳特布尔的方法,使数学分析成像信号成为可能。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6000万台核磁共振成像仪在运行。同以往的成像技术相比,核磁共振成像就目前所知而言,几乎是完全无害。因为现在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已经能生成详细的三维图像,无创诊断成为可能。有了核磁共振成像仪之后,医学界对癌症、帕金森症和其他疾病的了解已经有了极大进步。

核磁共振成像仪及相关技术应当获得诺贝尔奖,问题是,谁有资格接受这项荣誉?雷蒙德·达马蒂安,Fonar公司总裁,认为自己绝对应该是其中之一。

但在学界看来,达马蒂安更多是一个“生意人”,而不是科学家。他的许多做法都有悖于学界惯例,比如通过新闻发布会而不是专业途径宣传自己的发现。

经济学奖:拨弄时间的手

∴罗伯特·恩格尔 Robert Engle

∴克里夫·格兰杰 Clive Granger

预测永远是充满风险的事,一向谨慎小心的《纽约时报》也在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到底是谁的问题上栽了跟头。10月8日,根据来自全美顶级经济学院的约250名教授和研究生依照惯例每人下注1美元的打赌结果,《纽约时报》预测,今年的经济学奖得主将会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埃德蒙德·费尔普斯(EdmundPhelps)和明尼苏达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他们两个都是研究政府政策、失业和其他问题的宏观经济学家。然而,当天公布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排在预测名单前列的宏观经济学家们无一入选。最终获奖者却是纽约大学的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Engle)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克里夫·格兰杰(CliveGranger)—两位计量经济学家。有趣的是,恩格尔和格兰杰获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经济学风险预测方法研究领域的工作。

2003年的诺贝尔奖8

罗伯特·恩格尔

在经济学中,进行预测时,研究人员通常都会用到以时间序列表示的数据,比如按时间顺序排列的GDP、价格、利率、股票价格等。上世纪80年代,1942年出生的恩格尔和1934年出生的格兰杰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一起工作时,设计出了处理经济时间序列变更率和非平稳性的两个新的统计模型(ARCH模型和共合体模型)。前者有助于研究者和投资者正确评估金融市场的风险,正确进行资产作价和投资搭配;后者则可以将固定时间序列与非固定时间序列整合,从而兼顾短期和长期的事件对经济总体趋势的影响。这两者都能帮助经济学家们对未来做出更精确的预测。

2003年的诺贝尔奖9

克里夫·格兰杰

这是4年内瑞典皇家科学院第二次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学家—上一次是2000年的詹姆斯·赫克曼(JamesHeckman)和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McFadden)—它不太符合惯例。此外,恩格尔和格兰杰并非开宗立派的经济学家,他们所凭借的是两种用以分析经济时间序列的模型,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意义并不甚重大。甚至恩格尔本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可能会获得这一奖项。对此,经济学界的主流看法是,他们的模型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是最主要的原因。正如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奖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拉尔斯·卡姆弗斯(Lars Calmfors)指出的,“这是真正基础的研究。这是一个方法论的奖”。不管怎么说,经济学毕竟是一门功利的学科。

化学奖:开启细胞之门

∴彼得·阿格雷 peter Agre

∴罗德里克·麦金农 Roderick MacKinnon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在揭示细胞作用秘密中做出开创贡献的两位科学家。他们是发现细胞水通道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和研究细胞离子通道的结构和机制的洛克菲勒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中心的罗德里克·麦金农(Roderick MacKinnon)。

2003年的诺贝尔奖10

罗德里克·麦金农

人体的70%都是由盐的水溶液构成。盐类(即离子)和水如何从细胞中进出的?知道这些,我们就能获知许多身体的秘密。比如,肾脏是如何从原尿中重新获得水分,神经细胞中的信号是如何产生并传递等等。它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些疾病的机制。

2003年的诺贝尔奖11

彼得·阿格雷

早在19世纪中期,人们就开始怀疑细胞中存在某些特定的运输水分通道。但直到1988年阿格雷成功分离出了一种细胞膜蛋白质,并在一年后确定它就是科学家们一直寻求的水通道,这扇通往生物化学、生理学和遗传学诸多研究的大门才真正向人类开启。

阿格雷发现的细胞膜蛋白质只允许水通过细胞膜,另一些小分子或离子又如何进入细胞呢?1998年,麦金农用X射线晶体成像技术拍摄到了青链霉菌的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他所使用的这种观测方法意义极为重大,在这之后,科学家们可以看到,离子是如何在这些通道中流动,而这些通道又如何根据不同的细胞信号开启和关闭。正是通过离子通道在几毫秒间的开启和关闭,神经细胞发出的指令才能最终转化为我们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