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复兴的理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田一凡)
自从5月号《哈佛商业评论》发表尼古拉斯·G·卡尔(Nicholas G. Carr)的长文《IT不算什么》后,有关IT落幕的讨论不绝于耳。来自企业技术支出的数据似乎能证明卡尔的论断,过去40年里,企业信息设备和软件支出每年平均以10%的速度增长,超出生产率增长水平两倍以上,但是2002和2003年,CIO们纷纷宣布技术支出增长不会超过3%。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数据是,曾经支撑新技术革命的风险投资正在日益远离前沿科技,2003年,全世界只有15%的风险基金投向技术创新企业,而在1995年,这个数字是35%。
(Imaginechina)
然而与支持的声音相比,反对“IT落幕论”的声音更响亮。8月份最后一期《商业周刊》便旗帜鲜明地提出“技术复兴论”,称新技术革命只是遭遇暂时的退潮,IT技术真正的黄金时代还未到来。
IT技术的前途也许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今天,PC和主流商用软件的年销量再也不可能达到以往两位数的增长,但是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对微型计算机的狂热急剧降温,直到进入80年代PC崛起才又迎来新一波扩张浪潮。
英特尔总裁葛罗夫回顾其40多年技术经历时说:“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技术进步总以其惯有的轨迹发展,今天的IT技术从发展过程上看和以前的技术没什么区别。”正确理解葛罗夫的话,便能得到IT复兴的第一条理由: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包括蒸汽机和汽车工业,都曾经历过相似的怀疑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革命的结束。最好的例子是汽车业,20世纪初,大规模生产工艺的推广形成了第一波汽车消费狂潮,在1919年到1929年间,汽车产销量增长了2倍,但随着边际收益的递减,此后几年投资者大大削减了对汽车业的投资,汽车业的衰败也是诱发30年代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但是后来谁都知道,汽车业的黄金时代是60年代,距离30年代人们哀叹汽车业将死还有整整30年时间。
即使是已经成熟的技术,其创造的市场也将被不断细化,在此过程中将会衍生出无数新的应用模式,从而使技术的外延得到极大延展。这就好比由PC到局域网,进而发展成为互联网,PC的应用早已远远超越当初的价值。
《商业周刊》认为,乐观地看,IT技术已经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格局,这构成IT复兴的第二个理由。今天的MP3、DVD、电子商务都是计算技术延伸的结果,客观地说,它甚至还远远未到成熟的地步。这就意味着IT技术的外延仍有无穷的扩张潜力,今天的商业巨人如戴尔、沃尔玛、亚马逊等等,都是将信息技术予以特殊应用的成功典型。无论是Linux软件还是英特尔芯片,这些基础应用大家互相没有差别,但是成功企业能将通用技术开发成不同的商业模式,并由此积累起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比尔·盖茨说:“每个公司用的都是相同的技术,关键在于谁能找到最聪明、最有效的应用模式。”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认为,技术的相互融合也能够产生更丰富的应用内涵,他举铁路为例说:“铁路繁荣初期美国曾出现过上百条互不相连的铁路线,随后铁路工业出现严重衰退,一些生存下来的强者把这些铁路线逐渐联轨。联轨之后,人们发现铁路带来的便利比以前要大得多,于是又一个铁路繁荣期随之到来。”
葛罗夫说,技术复兴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亚太经济迅猛增长对新技术的需求;二是互联网数据传送仍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三是建立在宽带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同时技术创新者也应看到,新技术已经越发演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最终将拥有决定技术发展方向的权力。高技术公司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满足于实验室的成功,他们必须学会做装配工、教师和保险人员,在产品出厂之前就应当消灭所有的Bug和故障隐患,同时还要保证与其他公司产品实现良好兼容。
技术即将取得的几大突破
传感小虫
缅因州海岸线外的大杜克岛上,一只黑色羽毛的鸟儿似乎预知到风暴即将来临,从空中窜入它位于地下的巢穴,被预先安置在洞穴中的一台微型计算机立即开始工作,记录下鸟入巢后的一切行为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出去。在整个大杜克岛,多达200台相同的计算机时刻在跟踪天气、风向和这种神秘鸟类的行踪。
这是鸟类学家正在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目的之一是了解这种小鸟为何只选择大杜克岛作为栖居地。该项目得到了英特尔公司的赞助,它同样也引起IT界人士关注,因为大杜克岛已经成为传感网络技术的庞大实验室。
藏在鸟巢里的每一台传感器都拥有对图像、声音、化学气味和温度的感知能力,传感器之间相互通联,交换信息,最后所有信息将汇总到控制中心一台更复杂的计算机那里,做出数据分析。
预计不超过5年时间,这些传感小虫的体积将变得和沙粒一样大,并且在世界各地组成数以万计各种用途的传感网络。它将使互联网应用得到无比延伸,让人类对事物的认知上到一个新的高度。迄今为止,网络还只是人类大脑的简单模拟,对文字、数字、音乐和图像分门别类进行处理,传感器网络与互联网结合后,人类能随时记录任何一个物体移动、生长、发声、发热的情况。未来整个世界都有可能被这样的传感小虫所覆盖,大部分信息传输并不是发生在人类与机器之间,而是发生在这些小虫之间。
目前第一代传感器网络已经在沃尔玛超市里应用,被称为RFID的无线电频谱识别标签能随时记录下商品的状态,其工作原理和大杜克岛上的传感网络差不多,这种标签将逐渐取代条形码。目前英国Tesco PLC超市和壳牌石油公司也已经引进了传感网络设备,用于商品和天然气的库存管理。
传感小虫迫切需要在全行业建立软硬件标准,目前希望最大的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的并受到英特尔公司支持的TinyOS标准。
以塑代硅
2010年左右,塑料材料将大举进入计算领域,并可能全面取代硅。
和硅相比,塑料更加便宜,更具可塑性,能用于制造墙面大小的显示屏和肉眼看不见的传感器。柯达公司已经研制成功一种塑料屏幕OLED,与液晶屏幕不同,这种显示器即使掉在地上也不会摔碎,而且更省能源,色彩也更加逼真。2004年,Sony、三洋等公司将相继推出装备OLED显示屏的笔记本。
此外,这项技术还将导向具有视频功能的印刷品,如视频海报。杜邦公司和朗讯公司也在合作进行相似的研究,成熟的产品将于5年内问世。
塑料技术甚至能将硅技术奠基的摩尔定律推向更深远的境界。以塑料材料代替硅材料,CPU芯片的体积能够继续向微观方向发展。俄亥俄大学材料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Arthur J.Epstein称,塑料材料最终能够实现将单个电子转为晶体管,电子的旋转方向通过磁场控制,由此来决定是“开”还是“合”,即表现为“0”还是“1”。
仿生器官
将IT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人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仿生学奇迹。今年年初,在德国,8位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接受了人造肝脏的移植,这种由匹兹堡大学开发出的复杂人造肝脏是IT技术在医学前沿的一次开拓,它将人体活组织、人造组织、芯片和微型马达奇妙地组合在一起,既非传统的人体器官,亦非纯粹的机器,预计在今后十年内,这种仿生器官便将得到广泛应用。
与以往人造器官最大的不同是,这些器官是仪器与人体活性组织的结合,密歇根医学院的H. David Humes教授研究成功的人造肾脏里面有一个含有上百万人体肾脏细胞的装置,用来替代人造肾脏移植必须的透析疗法,目前这种人造肾用于移植的成功率为60%。
这类研究成果现在还只能应用于暂时性移植,即在等待人体器官移植之前用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但是科学家相信很快就能开发出能够实现自我组织生长的人造器官,它的特殊材料会对人体环境做出反应并逐步适应,这样人造器官就将完全代替真正的器官。例如里斯本大学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人造喉,能将人的舌头和嘴唇的运动转化为无线电信号,并进而转化为清晰的单词。仿生器官的研制集合了IT、化学、生物学、物理学领域的智慧,未来甚至有可能实现细胞级别的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