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门口的宽带游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钟鸣)
在沉寂了相当长时间之后,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宽带小区入户”再度升温。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是,今年6月1日即到期的411号文件(信息产业部2001年6月1日颁布的《关于开放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并没有如同2002年那样顺延一年。
两年前,宽带“最后一公里”参与者疯狂“跑马圈地”的一幕,会否重现?(李钺/象牙黑工作室)
长城宽带总经理助理林轩磊说:“‘宽带驻地网’政策根本性变革就要到来了。”宽带驻地网,指的就是从小区到户的宽带接入,它直接关系到消费者们能够享用宽带网络。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有关人士对记者说:“新的驻地网政策不久就会公之于众。一方面,‘最后一公里’市场将在全国放开,而另一方面,规范和监管的力度也将加大。”
2001年6月后,被冠以“跑马圈地”名声的“最后一公里”运营者们被安上了一道“紧箍咒”—除了6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以外,宽带小区运营被限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济南、青岛、武汉、南京、杭州、宁波、厦门、重庆、成都等13个城市试点。但现在,“市场全面开放”的胡萝卜即将摆在面前,两年前,宽带“最后一公里”参与者疯狂“跑马圈地”的一幕,会不会重现呢?当然,对于居民而言,又将是另外一番不同的体验。
紧急刹车
伴随着.Com的虚火,2001年6月前,“最后一公里”运营者们纷纷挤上独木桥“跑马圈地”。除了后来的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以及广电外,长城宽带、首创、蓝波万维、聚友网络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本纷纷开始了“最后一公里”的疯狂跑马圈地。甚至连小区物业和居民委员会都加入了这个行列。但良莠不齐的资本进入,以及虚火的上扬,背后却危机频现。
在“跑马圈地”过程中,相当多的居民区楼下埋下了分属不同公司的多条光缆,重复建设情况严重。而按照2001年的价格统计,ADSL宽带户均接入成本在1500~2000元之间,假如在小区开发10万户,成本将近2个亿,“最后一公里”运营者们的兴趣点放在了“跑马圈地”上,而非宽带的内容服务上。一个为.Com和“最后一公里”运营者所喋喋不休的比喻就是:高速公路已经建好,但高速公路上却没有跑车。宽带网络上奔跑的是窄带的内容,居民当然不买账。
面对“最后一公里”投资者“跑马圈地”的热情,消费者们开始集体以脚投票。泰龙通信董事长张贤清说:“2001年,宽带驻地网的利用率还不到1%,即使2003年依然还不到5%。”长宽的经历在“最后一公里”运营商中颇具代表性。由于2001年1~6月份的“挥霍”,长宽当年业绩可用“惨淡”二字形容—当年亏损2亿元,收入仅为2000多万元。
411号文件,给热情的“跑马圈地”者们泼了一盆凉水。一位“最后一公里”的运营者对记者说:“信息产业部及时‘亮红牌’避免了宽带产业的超前透支。”
即使如此,两年多的运营也颇令“最后一公里”运营者们胆寒,13个城市中,每个城市中都有几个“蓝波万维”。在北京,蓝波万维亏损了5000万元以后,最后为中国网通控股所兼并。“在全国13个试点城市中,大部分的驻地网运营商都在失血亏损,而其中只有一半依然在坚持做‘最后一公里’的业务。”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位专家对记者说。
95%的收入来自于宽带接入费用,但宽带的利用率却不到5%,“最后一公里”经营者们不得不另辟战场。比如在厦门,部分“最后一公里”的运营者就通过代理打印机、家电来获取盈利的资本。
江湖边缘的游戏
而随着.Com泡沫的破灭,“最后一公里”运营者成为了宽带游戏圈内的边缘人物,即使发展不错的长宽目前也仅开通了40万用户。不受区域限制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铁通等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成为了居民区内的常客。
网通集团副总裁冷荣泉对记者表示,2003年下半年网通集团将继续增加150万ADSL用户,从而达到300万用户。为了尽可能多的争夺用户,中国网通在8月19日启动了“宽带e线新生活”。而网通的这个数字还无法与两次启动“宽带极速之旅”的中国电信相比,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透露,目前中国电信的ADSL用户已达到500万用户,2003年年底要达到700万用户。
“最后一公里”运营者只能游走于游戏边缘。颇受非议的泰龙通信即是一例。由于看不到宽带盈利的前景,张贤清选择了“用户批发商”,通过提供第三方平台接人,在成都市场上攻城掠地,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泰龙走的是打政策“擦边球”的方式,为新进入成都电信市场的竞争性运营商提供第三方的综合业务接人平台,并负责建设和维护。泰龙向他们收取30%的代理费,其中包括话音接人,恰恰是这点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不能碰电信监管的高压线,但我们必须要有话音接人。”张贤清说。
“擦边球”的边缘方式成效显著。据张贤清透露,四川通信公司进入成都后一周内,就通过泰龙通信发放了200多个号码,而早先与泰龙通信合作的铁通更是在泰龙通信的协助下发展了20000个用户。目前,联通、铁通和网通三家成都本地竞争性的基础运营商,已通过泰龙通信发展了35000个用户。
“蜀都一泰龙模式”让很多在宽带收入盈利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最后一公里”运营者艳羡,据了解,长宽、郑州高通和其他相当部分的“最后一公里”运营者都在探讨泰龙模式的可行性。
不过,信息产业部的新规定将很有可能是这一模式的“终结者”。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的有关官员透露,在新规定的讨论中,“蜀都一泰龙模式”被专题讨论。而在“开放全国市场”之外,还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的“大棒”,监管部门显然不希望小小泰龙成为搅乱“最后一公里”监管的多米诺骨牌。
“跑马圈地”者回归?
“最后一公里”市场沉寂时间太久,然而与2001年左右相比,消费者的体验完全两样,宽带应用正在替代宽带接入而成为宽带产业中的主角。视频点播、在线游戏、网络会议,诸如此类的宽带应用方兴未艾,与2年前相比,高速公路上已然有了跑车,尽管跑车的数量和性能尚需提高。
仅以网络游戏为例,自“水木清华”和李逍遥之后,《龙族》、《石器时代》、《笑傲江湖》、《魔力宝贝》和《传奇》等正成为网络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最新名词。实际上,《传奇》等网络游戏确实也使盛大等公司成为了“传奇”。IDC最新发布的报告称,2002年亚太地区网络游戏市场已经具有5.3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另据统计,2000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仅为3800万元,而到2002年,国内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已达9.1亿元。宽带网络的应用潜力可窥一斑。
长城宽带副总经理薛金福说:“宽带应用使今天消费者与两年前的体验完全不同。”13个试点城市中的“最后一公里”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比如上海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其中,上海电信拥有45万用户,广电系统的“有线通”(通过Cable Mo-dem连接HFC光纤同轴电缆)的用户达到10万户,长宽6万多户。还有零零散散的其他“最后一公里”运营者。这种竞争态势很快就能复制到13个城市以外的其他各城市。
而实际上,“最后一公里”运营者的体验也将截然相反。随着全国市场的放开,拥有丰富ICP资源但没有电信运营资格的广电、拥有电力线资源的电力公司,纷纷蠢蠢欲动,新一轮的“跑马圈地”显然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