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王子、夜航与圣埃克絮佩里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最近买了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圣埃克絮佩里传记,作者为英国人保罗,韦伯斯特,读过非常失望。尽管这位名记者韦伯斯特带着对圣埃克絮佩里的情感“遍访他的亲友”,材料丰富,文字也有味道,但引子中对1944年7月31日圣埃克絮佩里最后飞行的文学化推测却倒人胃口。他先把圣埃克絮佩里在人们心里带有某种诗意的失踪定格为坠海,进而又把“圣埃克絮佩里若不是沉醉在乡愁之中,或许还能躲过一劫”的判断引向他“有可能偏离航道去看看三个地方”—母亲的屋子、父亲遗体呆过以及他与妻子度过田园生活的城堡。我最腻味传记中引出的对话、文学化的心理描写与推测。但事实是,只有毫无创造力的人才有耐心去收集别人轶事与叙述别人,所以每读一本就失望一本。
在这本有文采但平庸的传记里,还是把《小王子》的写作与圣埃克絮佩里和妻子的情感纠葛联系在一起,花儿索引为他妻子,小王子表达的是对她的爱怜、对她虚荣的哀叹及爱与爱的疲惫与伤感。联想到前些日子读到圣埃克絮佩里妻子的回忆录《玫瑰的回忆》,她也把自己索引为玫瑰。这本回忆录里给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圣埃克絮佩里的求爱方式:他顶着漫天晚霞带她飞上天兜风,以飞机坠落为要挟强行吻了她—他潇洒而诗意地以自己的意志压迫着别人的意志。而这位饱受情感惊扰之苦的妻子的最终慰藉是,他与她最后分别之后又去见另一个女人,她“知道”他告诉她:“我不吻你,因为我的唇上留着我妻子的吻,直到战争结束,我妻子的吻将是我最后的吻。”
我最早读到的《小王子》是《世界文学》1979年第三期肖曼的译文。那时候的《世界文学》与《外国文艺》刊载了那么多好作品,曾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所以有一种久远的依恋。后来尽管见到其他各种包装漂亮的版本,但始终只珍藏这本《世界文学》,现在回头再读,语言还是那样简洁、清雅而撩人心绪。我以为《小王子》的魅力在对一个长大了的世界的纤弱恐惧。大人们的现实,无论国王、爱自吹自擂的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每人都以荒诞的理由自以为是地生存着,情感只是牵连这种荒诞的一个因素罢了。我每次读它,尤其被震动的是小王子与狐狸关于驯顺的对话——狐狸说:“对我来说,你和成百上千的小男孩完全一样,我不需要你。对你而言,我和成百上千的狐狸毫无两样,你也不需要我。但是假如你使我驯服了,我们彼此就互相依恋了。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惟一的;对你来说,我也就是世界上惟一的。”这种驯顺的文明秩序,使小王子与狐狸都纤弱得令人心碎。
《小王子》写于1942年,距离圣埃克絮佩里1930年写成的《夜航》,相隔12年。
《夜航》在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西利尔·康诺利(Cyril Connolly,1903 - 1974)推荐的《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此书由漓江出版社1988年翻译出版)中,在30年代推荐的21种作品中排在第一。康诺利对这部作品的评介是:“这是最早也是最优秀的写行动的小说之一,或者毋宁说是有贵族气质的人道主义者圣埃克絮佩里写作的一首散文诗。”我最早读到这篇作品是80年代早期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外国中篇小说选》,译者已无法考。这套书的编辑者现在想来很有眼光,记得当时我一共买到六卷,其中收录了很多重要作品。第一卷中的法国作品,至今印象深刻的除了《夜航》就是《一个沉思默想的女人》。可惜90年代因为决心脱离文学,这套书在搬家时被处理了。
现在再寻找,找到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3月刘君强的版本(与《人类的大地》集在一起)。读柳鸣九先生的序,说到经常空中旅行的人读此书,能在机舱中精神升华。我自己在夜间起飞,感到一个城市灯光都在自己俯视之下;枯燥的飞行结束,感到整个怀抱另一个城市灯火的时候,都会想到《夜航》里美丽的诗意。圣埃克絮佩里描写“飞机像跳水一样潜入夜空”,“荡漾的夜幕承托着5吨重金属所产生的摇曳”。然后星星一颗一颗远去而熄灭,整个天宇成为“一座把它的爱情,或者把它的烦恼关闭起来的房子”,前边是被“月光铺满的航道”。这个中篇里令人难忘的是守护在即将被唤起的飞行员边妻子的细腻描写与飞行员在风暴中向星空飞行的境界。他在宁静的夜中说,“这座已经入睡的城市不会庇护他,当他从城市灯火的尘埃中腾空而起时,灯光似乎对他毫无意义。”而在暴风雨中,他爬升到一个“一切都通明透亮的境地”,“脚下那些云层把它们吸收的雪亮月光全部发射出来,他左右两边那些高塔般的云朵也都一样发光。”我所感觉的是圣埃克絮佩里迷恋在夜航中俯视人类大地的权力,他说,“夜航中和成千上万星星的那种宁静,那几十个小时神圣而至高无上的权力,是金钱买不到的。”
在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中离不开绵羊、牧羊人、花儿、星星这样的意象。绵羊要吃花儿,但是花儿有刺,所以绵羊要在箱子里,嘴上要有嘴笼。在《夜航》开头,描写法比安“在这种宁静的气氛中,他感到自己就像个牧羊人在怡然漫游”,“他从一个城市驶向另一个城市,他就是这些小城市的牧人。每隔两小时,他就与这些在河边喝水或平原上吃草的小城市见一次面。”至于星星,则是一种召唤。圣埃克絮佩里写得最美的就是法比安在暴风雨缝隙中,面对星星的呼唤,在盘旋着升高,在强光喷泻中沐浴的那种纯清,“云朵都在他周围变成了闪光的波涛”。
圣埃克絮佩里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诗意的满足。他轻轻地消失,没有留下一点声息。“死亡仅仅意味着抛弃遗骸,抛弃外表,向着一颗星星,向着爱情,向自己的使命升去。”这是小王子的观点,小王子的远去是因为他恐惧“像大人一样老了”,因为“那些大人都极端孤独地生活在凄凉的寂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