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仍然价位偏高?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中国股市为什么缺乏吸引力”成了投资者与监管部门都关心的话题
9月15日是个特殊日子,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讲话,首次对“中国股市为什么缺乏吸引力”的大讨论做出回应,称“使市场更具吸引力,是当前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
市场似乎对决策层的讲话寄予厚望,开盘后曾经有一个小高潮,但随后,却仍然沿袭下跌。其实这样的反应不难理解,打开新浪网,看一看评论者对这条新闻的反应,就知道这样的下跌在情理之中了。早晨开市前,语言还并不很激烈,但已经满是怀疑的言辞了,比如,“那么多的烂公司上市被纵容了,那么多的上市公司与庄家联手欺诈操纵二级市场股价被纵容了,大股东掠夺上市公司以致其破产被纵容了。”“现在让股民割肉不仁,鼓动买股票不义。最好的选择是全体股民停止交易。”还有一条“内容空洞,喊喊口号而已!快跑!”到了下午,股市跌破1400点的时候,就有更激烈的言辞出现,比如一条评论说,“关闭股市是最好的保护股民的方法”,还有一条“股民节节败退,丢魂落魄,断手断脚”。
如此大的一个新兴市场,又处在一个全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中,却习惯性于熊市之中盘桓,以至得到了这样不好的口碑,不能不说是资本市场十几年来发展的悲哀。难怪现在证监会希望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监管部门,而非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不愿意把股市里的诸多问题算在自己行使权力不力的名下。
任何市场都有低迷的时候,把所有的问题都发泄向一个机构显然有失公允。比如证监会会说,证券市场能否良性发展不是证监会所能决定的,证监会不是“不作为”,而是“难作为”。“因为证券市场最大的问题已不再是交易层面或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大部分股权不流通所造成的二级市场股价偏高不具投资价值;一股独大带来的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股市为国企解困所带来的上市公司圈钱怪圈等等。”
现在的证券市场显然是一个失去公平的市场,监管部门要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解决国企困难,以及保障机构投资者利益之间取得平衡,证监会的行政能力再好,也会顾此失彼。看来,股市最大的失败还是失败在经济转轨和改革的阵痛上,股市为企业脱困服务,为银行的呆烂账服务,结果就是不为投资者服务,不创造价值。
不创造价值还不是最坏的一种情况。大股东低成本占有控股权,给了上市公司一个掠夺小股东财富的机会,如果钱被用去解决国有企业,也就是国家的困难,有国家信用作担保,有政策市的保护伞,股民们还有一线希望。但随着民营企业出现在证券市场,他们也依靠自己法人股的地位玩起这样的圈钱游戏,市场将永无宁日了。市场低迷,解决国有法人股国家股的声音也愈发强烈,更成了罩在市场各方参与者心中的心病。
不管怎么说,股市目前投资价值不足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得到了双重认可。过去,监管部门很少这样说话,现在被“中国股市为什么缺乏吸引力”的大讨论影响,有了这样的认识,颇为难能可贵。于是市场也只有一条路走——下跌。下跌显然是理性的选择,因为方方面面都认为不具备投资价值。但下跌又是选择性的,诸如中国石化和上海汽车这样的高成长和业绩回报很高的企业表现出强烈的抗跌性。甚至我们不能指望市场真的回复到所谓的理性价位,因为理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样一个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我们只能靠着过去摸索出的经验,跌到1300多点买人,1500点的时候再卖出去。甚至,在说到投资价值的时候,我们甚至不能怀疑证券市场的功绩,内地7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企业的比例是8.47%,利润占13.9%,盈利能力远远高于普通企业。上市公司仍是创造价值的中坚。只不过,通过证券市场投资,成本偏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