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格调地怀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于)
电影《随爱沉沦》剧照
美国《生活》杂志在1959年最后一期感叹:“人类文明第一次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大多数人不再担心吃穿二字。”1962年海伦·格利·布朗出了一本新书《性与单身女孩》,为妇女解放运动推波助澜。知道了这些之后,再看《随爱沉沦》,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凯彻·布洛克家里摆着那些尺寸超大,功能先进的时髦的具有战后风格的家具,也容易理解为什么女性观众那么喜欢芭芭拉·诺瓦克的《随爱沉沦》,她鼓励女人不要再依赖男性。连洗衣店的老板娘看了书之后都把丈夫打发到后面熨衣服,自己到柜台接待顾客。
蕾妮·齐威格离现代社会更进了一步,从上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她扮演的芭芭拉·诺瓦克带着新书《随爱沉沦》,由编辑维琪帮助进行推广。这本书居然上了“沙利文秀”节目,传奇女星朱迪·迦兰唱了一首同名歌曲,一本事先无人问津的书居然把肯尼迪总统的书挤下销售排行榜。伴随着朱迪·迦兰的歌声,影片交代了女人看书之后的变化——家庭妇女不再围着餐桌转,把家务活交给手忙脚乱的丈夫;街头擦鞋摊不再是男人的领地,女人也要去享受一下。男士杂志《知道》(KNOW)的台柱子凯彻·布洛克(伊万·麦克格雷格扮演)在妇女解放分子眼里一定是个“男人沙文主义猪”,他魅力超群,系着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细条领带,穿着做工精细的西装,周旋于众多女人当中。凯彻·布洛克决心改头换面一番,去征服芭芭拉·诺瓦克,但最后他发现“芭芭拉·诺瓦克”的名字后面另有玄机。
这是一部典型的男女性别大战喜剧,带有明显的多莉丝·戴/洛克·赫德逊风格,他们两人合作过《枕边细语》(1959)、《爱人回来》(1961)、《不要给我送花》(1964),他们的合作是票房的保证,多莉丝·戴有一段时间还是好莱坞收入最高的女明星(79岁的多莉丝·戴现在致力于动物保护,她还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多莉丝·戴/洛克·赫德逊犹如金姐·罗杰斯/弗雷德·阿斯泰尔,是一个类型的代表,在前者的电影里混合着魅力、假象和传统的价值观、两性的冲突、讥诮的对白。电影学者艾伦·凡耐蒙曾指出过:“这是一个小世界,在里面什么都可能发生,除了主人公失去童贞。”多莉斯·戴/洛克·赫德逊的电影是战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时做的一个美梦,在这些电影里,场景过分漂亮干净,颜色过分鲜亮,男女主人公衣食无忧,除了两性问题,再无人间烦恼。美国的电视午夜场经常放映这些老电影,它们从来没有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过。
多莉斯·戴/洛克·赫德逊给《随爱沉沦》带来诸多灵感。《枕边细语》中素未谋面的男女主人公用同一条电话线,不断口角,后来男主人公见到了对方,决定换一个身份展开追求。这跟《随爱沉沦》的情节异曲同工。《随爱沉沦》在诸多方面模仿上世纪60年代的风格,比如把银幕分割成两部分,让不同空间的凯彻和芭芭拉同时出现;当时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着装风格在芭芭拉·诺瓦克身上清晰可见。但用2003年的眼光去看当年的东西到底不一样,导演把这种时光的距离用玩笑的方式表现出来:芭芭拉和维琪穿着夸张的黄色配黑白格子的衣服去见凯彻和他的老板皮特,一进餐馆就亮相似的把大衣脱掉,仿佛让观众注意:看,40年前的风尚就是这样的。她们两个也从来不肯好好走路,跟模特一样走猫步。更能明显地看出时代不同的,是《随爱沉沦》里关于性的对话不再遮遮掩掩。
至于《随爱沉沦》拍得如何,著名电影评论家罗杰·艾伯特说它不比它的模仿对象差,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它不过是一群喜欢这种电影的人的一次有格调的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