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地产供应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邹剑宇 谢衡 程磊 邱海旭)

我们什么时候能住上名牌的房子?

名牌地产供应商0

买房子的人越来越多,可是选择房子却越来越困难。我们买汽车首先问的是“什么牌子?”可是没有人在选择房子时问什么品牌。每个楼盘物业都有自己的名称,有的甚至不止一个,剩下可供选择的是“什么开发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公司总数在3万家左右,北京的开发商则超过了3000家。套用北京目前正在流行的一句楼盘广告语描述买房子的状态:“所有人都在玩命地和开发商打架,我们也是。”

有一个地产业人士说:“在美国,开发商是默默无闻的。左右地产趋势的是大型地产基金和设计师。”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情景:到那一天,所有的房屋土地供应、建设、建筑和装饰材料,乃至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提供最好的服务(当然它们也能赚钱,只是利润率相对稳定)。而“资本(基金)+智慧(设计师)”双寡头主导的模式让消费者避开了他们“最不想打交道”的开发商。问题在于产业链中组织各环节的开发商是不能被忽略的,否则为什么资本不直接聘请设计师呢?从道理上说,开发商首先垫资为消费者拿了土地后盖起房子再卖给顾客,开发商赚了差价。

现在买房有一个趋势——房主开始对各种工程、材料质量,以及法律法规、财务制度作深入研究,买房装修后成为专家越来越成为大家津津乐道又疲惫不堪的一个话题。很难说这个风气与源自IT行业的DIY方式有什么关系,但显然,消费者的新角色是错位的:地产流通机制中一定有什么东西没有通畅。

北京华远的总裁任志强从去年开始,花费人力财力起草了一个房地产业权条例,最近得到官方批准,在两个楼盘里开始试行。任志强的意图是希望用一个详细的条例来解决纷繁的物业纠纷,并能够推广。对此,北京城建公司总经理赵康说:老任啊,你起草了300个条例,总还会出现301个问题。SOHO 中国的潘石屹认为这个条例的实际作用是看得到,但是它不能取代房地产经营过程的市场化、透明化。

很遗憾,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消费者,头疼医头的DIY做法目前还是地产业交易中一种比较畅通的方式。本文也是如此,记者们希望通过对中国地产业部分开发商的采访,了解消费者所购买的房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因为可以这么简单地推理:当一个开发商可以健康发展的时候,它才可能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房子;当一个开发商成为品牌公司的时候,它才可能提供有品牌的房子。

我们探讨的问题是:地产业的上游资源土地供应还不完全市场化,停留在“挖坑—盖楼—卖掉,再找地儿挖坑做下去”循环中的公司从长远来看可能朝不保夕。从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地产业越来越市场化,对于开发商来说是各显神通,对消费者来说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开发商。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