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这东西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娱乐这东西0

2003年7月18日,杨受成在保镖的护送下离开廉政公署  

这几天,香港廉署突然出动人马,逮捕了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等在内的几十位娱乐圈显赫人士,还有不少艺人被公署请去“喝咖啡”,香港娱乐圈出大事了。

在和平的年代,人们主要需要娱乐,娱乐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消费产品。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就会有垄断。垄断一出现,这游戏就不太好玩了。

网络刚刚出现那段时间,上网常用的浏览器不是现在的IE,而是Netscape,后来微软整出来了一个探索者,跟Netscape争了半天市场,结果市场份额不到30%。微软急了,干脆把浏览器整合到操作系统里,这回Netscape不行了。于是有个叫杰克逊的法官不干了,想把探索者从微软的操作系统给剔出去。结果微软一点也不软,进而把Netscape打得无影无踪。于是,今天的人们上网少了一种浏览的乐趣。

别看杰克逊法官信誓旦旦,结果还是撼不动微软,娱乐跟微软卖产品还不太一样,有时候,娱乐这东西没法较真,一较起真来,你会发现它狗屁不是,所以有人爱把娱乐称作“愚乐”,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娱乐在一种不成文或是潜在的规则下进行,娱人又娱己,其乐融融。即便这种游戏规则是垄断或是不公平的,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好玩,才不管它公平还是公正呢。

香港娱乐圈折腾来折腾去就那么点事,以往,最多也就是谭咏麟大战张国荣,梅艳芳大战陈慧娴,或者弄出一组四大天王下“四国军棋”,谁胜谁负,关键要看谁跟电台、电视台的关系好。可是最近这些年不同了,单凭关系好像已经摆不平江湖上的事情了,于是财大气粗的娱乐集团开始了“资本”运作。在香港,没有英皇集团捧不红的明星,一来二去,娱乐便有了垄断。

香港廉署这次较起了真,因为娱乐圈的游戏规则触犯了更大的规则,危害了别人的利益。在很多人看来好像廉署没必要大动干戈,但是换一个角度,能说明一个问题——法制才不管你娱乐不娱乐呢。这也说明长期以来,人们在看待娱乐的时候很少把它与法制联系在一起。

有趣的是,香港那边一出事,咱们这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什么时候反贪部门把内地娱乐圈的人请去“喝咖啡”?别怪内地公众太敏感,也别怪他们思维成了这样的定式,这么多年耳闻目睹娱乐圈的怪现象,让人不得不这样想。娱乐本来是娱民之乐,现在搞得乌烟瘴气,其实已经不娱乐了。玩过了,便成了让人恶心的东西。

比如说,那个词坛怪杰,他得势了,全国电视观众就都得忍受他的“才华”,如果他不是因为玩大了栽进去,公众要忍受多长时间呢?还有那个电视台的编导,她的审美情趣和偏好凭什么就得让公众接受?再比如各式各样的排行榜,为什么排名靠前的歌曲都那么难听?再比如,为什么买票看演出就得被假唱戏弄?

崔健反假唱,说到底他不是很智慧的,禁止假唱在有关部门制定的条例中早就写得清清楚楚。崔健干嘛不利用这些规则呢,反而像个唐吉诃德一样去挑战那些沉默的风车,好像只有这样才摇滚。

没有规则,就有了不成文的惯例,新歌打榜,停留多少周要多少钱,名次排第几要多少钱,年终评奖,拿什么奖也要花钱。所以,娱乐就这样被一波波人给糟蹋了。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暗香浮动月黄昏”式的娱乐,你的娱乐欺骗了我,或者让我失去了欣赏更好的娱乐机会,我就有理由站出来反对。

但是,就像崔健意识不到用法规来反对假唱一样,公众同样也意识不到。反正娱乐就那么乱哄哄的,与我何干?但正是这种与己无关的心态,导致娱乐圈越来越失去规则,娱乐变得越来越糟糕。

都说这些年内地流行音乐不行了,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某种潜游戏规则的支配下,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同时也是个受害者。最终受害的是整个行业,其实这种恶果早在几年前就凸现出来了。

内地在操控娱乐界方面,还处在小打小闹阶段,用500元完全可以搞定一个DJ。但谁不是先从小打小闹做起的,杨受成也不会是上来就“资本”运作的。所以,当今天娱乐行业越来越成为一种可盈利的产业时,今天500,明天就可能是5000、50000。问题是,目前内地并不重视娱乐业的腐败问题,似乎它并不影响国计民生。香港廉署的行动正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如果让娱乐也能有个正常发展,必须要有个良好环境。

这方面我们还应该向美国学学,上世纪50年代末,DJ受贿成风,连摇滚教父艾伦·弗里德都未能幸免。他收唱片公司的钱,但从来不播那些唱片公司的滥歌,结果被“点”了。正因为这次贿赂事件,美国出台了一个法案,从此制止了暗箱交易。为什么现在一说排行榜就拿美国的做参照,因为人家正规,而这正规来自健全的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