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下的黄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朱步冲)

左图:赛里亚人墓穴里发掘出墓主人夫妇 

冻土下的黄金1 

上图:墓室复原图  

冻土下的黄金2

精巧的动物铸像 

图兰山谷,这座位于西伯利亚图瓦共和国境内,终年积雪覆盖的荒原,近日成为国际考古学界瞩目的焦点。经过近10年野外考察后,以莫斯科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康斯坦丁·察格诺夫和美国人帕维尔·刘易斯率领的考古发掘小组,在此发现了一座2700年前的塞里亚人墓地。这个剽悍好战,被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描述为“以敌人头盖骨作为酒杯”的野蛮部落,在公元前9世纪至1世纪曾经横行中亚,直到鞑靼民族的勃兴才逐渐式微。

“普通的塞里亚人墓穴不过是茫茫草原上的一个土堆,但这处墓葬的规模明确反映了主人的显赫身份,无疑为我们了解这个已经消失的神奇民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线索。”察格诺夫说。在这片野草丛生,终年积雪的荒原上,这座高达7米,方圆数公里,被数千块厚重的砂岩石板精心地覆盖起来的圆形陵墓实在是一座醒目的建筑。根据察格诺夫的推算,这一浩大工程至少要动用千人规模的劳动力,费时数月才能完成。陵墓本身厚实的砂岩外层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它使几千年来为数不多的盗墓者无功而返。工作人员不得不沿着盗掘人在穹顶上遗留的几个探洞,开始搜寻墓道入口。在经历了四天漫无目标的试掘后,刘易斯的发掘铲碰到了一片坚硬的松木,由此打开了这座地下宫殿的大门。

“当我们的目光刚刚适应了墓室中的黑暗,立刻被黄金闪烁的微光所震撼。”刘易斯表示。这座由上百根松树原木搭建而成的墓室,无疑是一座阿里巴巴式的宝库:在墓主人夫妇呈睡姿摆放的遗体四周,是为他们奢华的冥界生活准备的5700件总重达440磅的纯金或镶金物品:包括手镯、项链等饰物,以及弓箭、餐具与饮器。这些器物的风格完美地结合了中亚游牧民族的粗犷与来自希腊的细腻奢华,无疑是公元前7世纪中亚文化交融汇杂的铁证。其中数量最为丰富的,是近2000个精巧的动物铸像,包括野猪、狮子与豹子。察格诺夫初步断定它们是系在袍服上,显示尊贵身份的衣坠。而散落于墓室各处,总数达1657颗的琥珀与绿松石珠子,则很可能是海外贸易的舶来品。

在小心翼翼地进行放射线骨龄测试后,研究人员将墓主夫妻的年龄限定在45至35岁之间。“这位不幸的妻子,很可能是被迫殉葬的,因为她的年龄比她的丈夫至少要小10岁,而且健康状况非常好。”德国柏林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赫尔曼帕欣格说,“在男权绝对主宰一切的塞里亚部落中,这似乎是她惟一的选择,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在这座醒目的陵墓周围,工作人员还发现了十几处陪葬坑,从其中简陋的陶器陪葬品来看,他们很可能是这位首领忠实的仆人。在埋有两具青年女性遗骨,编号13A的陪葬坑中,察格诺夫惊喜地发现了来自2700年前的塞里亚服装残片,“遗骸身上覆盖的斗篷,使她们下葬时身穿的殓服基本保存完好,尽管这些衣服已经脆弱的犹如枯叶。”察格诺夫说,“其中包括鲜艳的橘色长裙,和一件缝制精美的鹿皮外衣,不过只剩下两只袖子了。”DNA测验显示,这两位青年女性至少与主墓穴中的男主人存在某种血缘关系。

虽然自希罗多德以来,塞里亚人在各种史籍中的评价都不外乎野蛮尚武,且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塞里亚文字的记录,但这座标号Arzan2的墓地中出土的精美工艺品,迫使学者们重新估计这个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在4世纪时,塞里亚人的势力曾经一度达到黑海沿岸,而此时正值希腊城邦向海外殖民的黄金时期,但我们不排除他们早已经与地中海一带的先进文明有过交流。”刘易斯表示,“这些黄金肯定是本地的产物,因为直到今日,黄金也是图瓦地区采矿业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