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程师们的反温布利之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进)

德国工程师们的反温布利之球0

1966年7月30日世界杯决赛英格兰对阵联邦德国 

德国人永远不会忘记37年前世界杯决赛那个著名的“温布利之球”,1966年7月30日世界杯决赛英格兰对阵联邦德国,英格兰的赫斯特在加时赛第101分钟时大力射门,球击中横梁下沿后反弹在球门线上附近,最终又从门前弹走。瑞士主裁判迪恩斯特面对如此匪夷所思的足球运动轨迹,不得不征求巡边员苏联人巴克拉莫夫的意见,这位倒霉的巴克拉莫夫的判决最终令他后半生饱尝了数年被西德,甚至被东德人咒骂的命运。同时也令德国与英国在足球领域结下了难以解开的“历史遗留”之恨。

尽管2001年有德国电视台的专业编辑利用业余时间用3D数字模型方式模拟当时这个备受争议的入球,但由于3D数字模型依然建立在当年现场直播的电视画面基础上,该死的摄像机固定机位无法从角度上判断球到底砸到了球门线内还是球门线外,温布利之球仍是悬案。不过获得2006年世界杯主办权的德国工程师们似乎并不希望下一个“温布利之球”再次上演。

不久前德国弗劳恩霍夫集成电路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 für integrierte Schaltungen)的工程师联合Cairos无线设备电子技术公司研制出一套适用于足球比赛的无线追踪系统。这套系统主要依靠安装在球员护腿板和足球内部的微型传感器提供数据,准确提供球员和足球的X Y Z 三点坐标,并结合场外计算机迅速计算出场内22名球员和足球的准确位置。德国弗劳恩霍夫集成电路研究所的研究员托马斯(Thomas)说:“22名球员和足球的数据可以快速进行比对计算,从而帮助裁判快速进行判断。”kommentierte的发言人高斯·科赫(Günther Koch)补充介绍到:“例如‘温布利之球’这样在球门柱或者横梁反弹弹向地面的球,这套系统完全可以帮助识别出足球到底越过球门线没有,甚至可以精确到足球砸中球门线是否超过半个球身。”

研究员托马斯在展示中向记者介绍了这套无线追踪系统的具体试验设置,从技术原理上,足球无线追踪系统与目前好莱坞普遍用于虚拟人物动作设计的动态捕捉系统如出一辙。通过在球场脚旗杆后的四角,边线和底线及两个大门背后,一共10部超小型天线传感器,完全可以监控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而每个天线传感器每秒钟最多可以接收2000个信号,然后综合到电脑系统中加以识别。并且基于球规则写成程序代码编入系统,并以此自动界定足球的运动轨迹犯规与否、出界与否。

“但是这套系统并不能取代裁判。”经常为欧洲冠军杯做评论嘉宾的大卫·罗塞克在了解这套无线追踪系统后,这样发表自己的意见。实际上弗劳恩霍夫的工程师们根本没有打算取代裁判,按照他们的说法:“我们就是希望2006年在德国举办的世界杯不会像1966年那样糟糕,所以我们为裁判和技术监督开发了这套判别辅助系统。如何判罚当然还是裁判说了算,这套系统并不会削弱裁判的权威,只会帮助他们少出错误。”但是足球界似乎还存在着强大的反技术保守势力。

2000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时候就曾经出现过为巡边员和主裁判之间配备电子联络器的争议,甚至在荷兰还出现过为主裁判配备PDA代替记录小本子和红黄牌的“恶作剧”。

而1998年法国世界杯上一位不知名的南非国家队球员在电视直播画面中,显示其耳朵上佩戴了一个形似天线的东西,以至于当天晚上的足球评论者们开始津津乐道的探讨起这个“对讲机”是不是违反规则,以及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足球场与新科技产品的问题。幸运的是他佩戴的仅仅是一个怪异的项链,要不然当时的争论真不知道如何收场。但这个事件却实在为科技界和年轻一代的足球管理者提了个醒,要知道美国橄榄球在70年代末就已经为教练员配备了无线对讲机,他完全不用扯着嗓子向队员们布置战术,而严厉的无线电监控也令他不用担心自己的秘密战术会被窃听。此外,田径和游泳比赛也是新技术的爱好者,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将冲刺计时器和冲刺自动成像器使用到大型比赛中,并以此评判比赛中高速运动的选手谁先撞线。

托马斯和他的同事们最大的疑惑是:“裁判依然是绿荫场上最重要的人,为什么足球界长老们总是害怕科技的使用会影响比赛的公平?”实际上弗劳恩霍夫的工程师已经在考虑联合为世界杯指定开发足球的阿迪达斯加盟,用商业策略的经济压力来对抗足球界的“老古董”们被视作一条可行的出路。也许2006年的世界杯用球真的会用这个“反温布利之球”。

上一篇: 球已经开出去了
下一篇: 300年后的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