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等教育的“双重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赵雪梅)

英国高等教育的“双重制”0

2003年1月,英国教育部长查尔斯·克拉克将牛津大学原来的1100英镑学费提高到3000英镑,此政策引起了争议

英国高等教育的“双重制”1  

牛津大学图书馆

纵观英国800多年的高等教育历史,我们看到英国高等教育在源头的变化比较缓慢,但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经历了最剧烈、最显著、最眼花缭乱的时期。自从6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

*1967~1973年英国建立了30所多科技术学院;1992年所有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

*1959年,英国大学生人数仅10万,到2002年达到了180万,40年间,高校在校生规模增长了18倍(而从1900年到1959年59年间只增加到4倍)。

*1960年,10~20岁适龄青年中仅有5%的全日制大学生,到1987年上升到15%,1997年超过36%。从20世纪60年代的精英化体系演变成了9 0年代的精英—大众(elite-mass)体系。

*1963年《罗宾斯报告》发表时英国才有24所大学,可2002年达到112所。

面对这个时期如此的变化,人们不仅会问,在这时期的高等教育领域里,发生的是怎样的一场改革?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场改革?

这是一场教育体制的改革。英国高等教育不再是传统大学教育的代名词,“多科技术学院”得到承认与合法性地位,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分支,即非大学高等教育部分。从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传统大学和这些学院并行发展,处于相同地位.大学部分以学术为主,非大学部分以服务社会为主,但两者关系有从互补发展为竞争的倾向。这就是英国高等教育的“双重制”(the binary system)。

1965年,英国教育大臣克罗斯兰德(Anthony Crosland)在乌尔维奇(Woolwich)讲演和兰开斯特(Lancaster)讲演中宣布了“两种高等教育”原则,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双重制设想。1966年5月他向议会递交了《多科技术学院及其他学院的计划》,提出将90所学院合并成30多所多科技术学院,覆盖全国,提供全日制课程。克罗斯兰德大臣把在拨款机制和控制机制方面与大学迥异的新的高等教育部分固定化了。紧随其后,建立了30所多科技术学院(最后建立34所)。从而英国高等教育的双重制确立下来。至1973年,双重体制宣告完成。

双重制是随着多科技术学院的兴建,为了肯定多科技术学院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合法地位,为高等教育发展开辟一条非大学发展的新路径,而被确立下来的。

英国的高等教育有悠久的历史。目前饮誉世界的牛津、剑桥大学分别创办于12世纪中叶和13世纪初,距今已有800年左右的历史。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阿伯丁大学和爱丁堡大学虽然创办时间较牛津和剑桥大学晚一些,但也都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英国高等教育形成了许多重要的传统,而传统也给现代的英国高等教育带来了问题。

英国的教育界一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无论是牛津、剑桥这些垄断了英国高等教育几百年的古典大学,还是19世纪出现的城市大学,大学地位都远远高于各种学院。60年代当原有的10所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正规大学后,这种观念更加强烈。这就不可避免会抑制和降低非大学教育的士气和标准。大学与学院的这种不平等地位,也使学院无法跻身于高等教育领域。同时英国大学发展极为缓慢,从12世纪剑桥大学创立到20世纪60年代初,大学总数才增加到20多所;除牛津、剑桥和伦敦大学外,其他大学规模都不大。因此,仅靠大学来实现1963年“罗宾斯报告”中提出的高等教育要向所有有资格的人开放的理想原则十分困难。英国高等教育当时大大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例如,二次大战前夕,全国在校大学生总计只有5万,将近1000名居民中才有一名大学生,这不仅低于美国200名居民便有一名大学生的比率,而且低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

另外,长期以来,英国高教存在着重文科轻理科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已经形成一种传统。反映这一传统的最直接证据,莫过于在校学习文理工各科的学生比例,即学科结构的失衡。“罗宾斯报告”提出创建10所“新大学”,由于其“新”的办学思想力图解决大学专业过窄、过细问题,加强文理交流,克服二者割裂,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纠正。但是这些新大学都是文科所占比重超过理工科的综合大学,从而导致了整个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再度严重失衡。例如,文科所占比重从1960年的53.8%上升到1965年60.5%,更升至1970年的65.0%,比十年前增加了11.2个百分点。

1965~1973年30所多科技术学院建立和1965年英国高等教育的双重制确立,使上述问题有所解决:1972年政府在《教育:一个扩展的框架》中表示:“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到1981年大不列颠的大学和非大学部分的高等教育基本平衡。”在这种前提下,1965~1973的几年里,正式成立的多科技术学院学生数已与大学在校生数大体相当。由于这类学院在校生数量众多,理工科学生明显多于文科学生,到1975年,高校文科学生所占比重已从5年前的65.0%降至48.7%,下降了16.3个百分点,而理工科则从36.0%增至51.3%。从70年代中期至今,英国高校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这一水平上。

高等教育双重制的确立,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新起点。从此,英国高等教育被分成“自治”的大学和“公立”的多科技术学院及其他学院等两个部分。两者主要区别在史:大学具有“自治”和学位授予权,经费由政府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拨给;多科技术学院主要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经费由地方教育当局支付,学生攻读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学位或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这种大学和公共高等教育并行的双重制在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1992年后,34所多科技术学院及其他学院也获得了大学的称号,这样,自1965年确立起来的这种双重制在运行了27年之后,走向了终结。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实现了新的统一。

(赵雪梅,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