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秀珠的权力之路
作者:李菁(文 / 李菁)
规划局长
1945年出生(另一说法是1946年)的杨秀珠早期在饮食公司工作,因其在“文革”中参加的造反派后来变成“正确路线代表”,“文革”结束后杨当上了温州市西城区副区长。地市合并后,杨分配到市里建设局规划处任副处长。规划处后改为温州市规划局,1989年杨升任规划局局长。这一年,也正好是陈文宪赴任温州市市长的时间。在温州某机关做领导的一位知情者介绍,当时杨秀珠与陈文宪形成了工作上的默契。对此的一种猜测是杨秀珠风风火火的行事风格从某种角度也正符合陈文宪的性格,初来乍到的陈急需这样的干部打开局面。另一个原因是初到温州的陈文宪实在不了解情况。证明这种判断的一个细节是:陈在一次大会讲话时说,温州也有人才嘛,比如规划局的杨秀珠就是同济大学毕业的(杨秀珠在同济大学进修了三个月,虽然大部分时间她都没有去上课,但杨秀珠自此便一直打着“同济大学”毕业的旗号)。此言一出,台下一片窃笑。
因为工作,市长陈文宪与当时的市委书记产生了矛盾,“善于抓空子的杨秀珠坚决站在陈一方”。温州市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杨向陈文宪提出,调某位领导到温州接任市委书记,“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陈文宪同意了这种提议,杨、陈共同在省里“活动”,在温州只工作一年多的这位市委书记就被挤回到省里。1993年,温州市委新书记到任,一切在杨的设计与预料之中。
“总指挥”并“市长助理”
90年代初,温州开始重提建铁路之事。根据省里总体规划,金(华)温(州)铁路经过的每个地区,要由一个副市长来负责。对温州市政府的人选,市里主要领导表态,提议杨秀珠出任“总指挥”兼任“市长助理”。讨论在市政府内部进行。当时会议的一位亲历者向记者完整介绍了整个过程——除无决定权的组织部长外,市委书记、市长、3位市委副书记共5人参加了内部讨论会,3位副书记认为杨不胜任此职,齐齐投了否决票,虽然从数量上以3票压倒了市长、市委书记的两个赞成票。但主要领导的意见是第一位的。见形势不可逆转,3位副书记只好让步,一位副书记说:铁路要上是大局,为了便于指挥,把作为铁路总指挥的杨秀珠放在助理位置上,也可以理解,但同时又提出“制约条件”:杨秀珠只能做温铁总指挥,不能再兼管市里其他工作。作为对反对派“妥协”的回应,两位主要领导在小会上表示接受这个意见,双方各让一步达成协议。
但后来,杨秀珠顺利地当上温州铁路总指挥(兼市长助理)后,不仅全盘负责温州段铁路建设工作,而且又以“市长助理”的身份,分管土地规划、城市建设、环保等,“凡是涉及到城市建设的问题,她绝对大权独揽,不止是土地出让,连一支建筑队伍能否进温州,都由她一个人说了算”。
借此机会,杨秀珠在政治上跃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
一位前任温州市领导回忆说:“那时有人告诉我,安排杨当市长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副市长,我不相信,说绝对不可能。”但结果否定了“不可能”。1995年,没有经过任何集体讨论,在一次班子会上,时任市委书记告诉成员,“杨秀珠要做副市长,是省里的意见”。同年2月,根据“省里的意见”,没有经过人大选举,在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杨秀珠当副市长的决议。据一位曾经的老领导说,为了确保杨的当选,有人在人大常委会“一个个地做工作”。而据另一位在省里任高级职务的领导回忆,事后他曾向省里分管此事的领导问及此事,该领导表示从未向温州市领导传达过让杨当副市长的意见。
“副市长”之后
当杨获得副市长的职位后,陈文宪出局了。
陈与杨之间存在的矛盾,知情者分析原因认为:一是陈了解情况后,对杨的作风看不惯,“陈文宪是个有主张的人”,对温州逐渐了解情况的陈文宪对权力愈来愈膨胀的杨也有所警惕。另外,当了副市长的杨秀珠,眼下的第一个障碍物就是“对经济工作得心应手”的陈文宪。这一次,杨选择了抛弃陈文宪,很快“拉拢一批人孤立了陈”。1996年,陈文宪被安排去中央党校学习三个月。学满回温州后,去省里汇报工作,许多人向他发问:“听说你要调走了?”陈一头雾水,连连否认。但三天之后,他的调令就下来了。
1996年,陈文宪黯然离开温州。据一位当事人回忆,陈离开的当天下着蒙蒙细雨,许多市民打标语、带着鲜花,自发来机场来送行。胜利一方的杨秀珠依然毫不手软,此前杨秀珠一个个给各个局打电话,交待底下人不许到机场送陈文宪。听说还是有一个局长抗命不遵,她马上打电话兴师问罪。据一位知情者介绍,陈的秘书送陈到杭州再回温州时,发现连自己的办公桌椅都被清理出门,“站着办了一年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