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秀珠的钱与权
作者:李菁(文 / 李菁)
据浙江省建设厅的一位老领导说,杨秀珠在很多业务会上,发言话题往往只有一个:温州的地价怎么算。“提起这个,她头头是道,她也的确最会算这个。”早期当规划局长的杨秀珠充其量只是送些房子,到了市长助理、副市长之后,“温州的土地就像成了她一个人的财富,她想给谁就给谁,想给多少钱就多少钱。”
记者在浙江采访期间,曾与负责调查此案的省纪检部门联络。因为“杨秀珠在温州的耳目太多”,目前在温州的调查全部由省里直接主管。参与调查此案的一位官员表示“现在不便透露更多内容”,对记者得到的举报材料涉及的问题,这位官员也表示“不方便核实”。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媒体报道出来的问题,只揭开了一部分盖子”,“更多的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
“温铁”与“铁龙”,杨秀珠的后花园
位于原温州动物园旧址地块的“米莉莎花苑
90年代初,被称为“一个世纪梦想”的金(华)温(州)铁路要上马,由浙江省、铁道部与港方三方共同出资。当时温州段的投入便达10亿元左右,为筹集资金,以市政府为背景的“温州铁路房地产公司”成立,“对一些地段,政府采取不收地价或减免的政策,当时的本意是开发房地产,用于铁路建设资金”。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原温州市高层领导说,“但是后来整个公司的性质变掉了”。
温州铁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简称“温铁房开”)第一位总经理是高云光(在杨秀珠离境之后,高云光也曾失踪一段时间,后被抓获),杨秀珠的弟弟杨光荣任副总经理。“‘温铁房开’的人都是她自己亲手挑选的,‘温铁房开’的人怎么说,规划局的人就怎么办。”6月29日,记者在温州采访时,温州市某局局长这样形容。
杨秀珠当政时,正逢温州房地产繁荣期,“当时在温州,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公司没有几家。”一位曾参与调查的官员后来向记者描述“温铁房开”卖楼的火爆场景,“楼梯、电梯里都挤满了人”,据说“点钱的人手都点疼了”。
记者拿到的举报材料称,“温铁房开”先后开发的地块,“均以低价划拨土地,建成后的新房以市价出售”,“获利达2亿多元,无分文用于铁路建设”。“温铁房开”是公认的杨秀珠的“小金库”。一些被采访者提及,杨秀珠拉了不少人“入股”,“1996年底一般参股者投入1万元,分红5万元”。
1997年,一家叫“铁龙”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总经理潘某,知情者都知道是杨秀珠的亲外甥。一份检举信说,为了扶植“铁龙”,杨秀珠“将市里最好的地块”,以最低地价(每亩80万元)划拨。
“温铁房开”与“铁龙”这两家房地产公司的背后都是杨秀珠。“杨秀珠送礼、拉关系的钱,都是从这两家公司出的。”一份举报信说,杨秀珠与另一位前温州市主要领导,送给原省里某位高官一幅价值26万元的潘天寿国画,即是“放在温州铁龙房地产开发公司报销”的。
对杨秀珠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是两幢“身份不明”的高档住宅。一位前温州市副市长告诉记者,“在没有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杨秀珠在温州某地段公然盖起两幢大楼,“其中的一幢共四层,每层一户,200平方米”,被当地人戏称为“常委楼”。另一幢档次稍差,每户170平方米左右。举报材料称,这两幢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高档住宅,工程造价约400万元,“该笔资金均从她的亲信单位市房开总公司和‘两铁’(温铁和铁龙)公司非法支付”。今年2月,杨秀珠之弟杨光荣因为另一桩受贿案而被捕,其后检察机关调走了“温铁房开”的账本,杨秀珠的老巢被捣,这是外界普遍认为杨外逃的原因。
杨秀珠的规划账
“杨秀珠有个谬论:规划是第二个财源(除了税收),动动就是钱;容积率就是钱。”一位曾在规划局与杨共事过的业内人士打个比方说,计划书本来允许盖5000平方米,最后盖出的房子达7000平方米,变相降低了地价成本,“5%以内的变动是国家允许的,在杨秀珠手里,20%的变动都可以”。
温州市城区并不算大,城市中心显得十分密集。有人说这是杨秀珠的一个策略,拒绝城市向外延伸,而使城市中心的地皮越炒越高。
记者在温州采访时,在市政府某部门工作的一位领导给了记者三份举报材料,其中一份是1998年写的,另外两份写于1999年,落款为“温州市机关部分干部”的检举材料上说,“为了避免打击报复,我们只得暂时不在这份材料里具名”。当然目前看,这些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尚无法核实。
有法籍身份的原温州商人陈其跃的被捕,是外界公认导致杨出逃的重要因素。那么陈其跃和杨秀珠究竟有哪些无法见光的交易?记者拿到的一份举报信上详细介绍了涉及“米莉莎花苑”的土地问题。1996年夏,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杨秀珠与几位局长赴西欧考察,“外商独资温州米莉莎皮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其跃陪同热情接待”,陈其跃称在温州办皮件公司未赚到钱,“要求在市区黄金地段的地块开发房地产,杨秀珠当即允诺”。
据温州市一位前副市长介绍,这个地段原本为另一家房地产公司以1.238亿中标,可建面积为2.1万平方米,“陈其跃要求削减至9000万以下”,杨秀珠掌管的土地部门“马上算了8888万元呈报市政府”,后市政府“虽同意将底价调整为8888万元,但明确提出公开登报招标”。“为了保险起见”,杨秀珠找了旅奥华侨金某、旅法华侨黄某,“请他们参加假投标作陪衬”。
1996年10月,“温州市土地局在没有登报和其他任何公开形式发出招标投标出让土地公告的情况下”,“私下邀请”陈其跃、金某、黄某参加投标。因为超过20亩的土地要省里批准,“标书将土地面积从原20.6亩减为19.8亩”。会上黄某“出价”8918万、金某8995万,陈其跃自然以9000万“最高价”中标,可建面积却比上家公司增加了3.2万平方米。如此算来,“楼面地价由×××公司中标的5895元/平方米降到陈其跃‘中标’的1698元/平方米”。
与此同时,为了“犒劳”那两位“投标人”,在杨秀珠的安排下,金某和黄某也“得到了两个黄金地块的开发权”,地价成本分别为1000元和1050元/平方米,这三个“投标人”得到的地块地价“比边远地区地价还低80%”。据此推算,举报材料认为仅此三项就为陈其跃等“提供开发利润达2亿元以上”。1500年前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在此建了“池上楼”,是温州人心目中的风水宝地。同济大学毕业的原规划局局长娄式番说,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说,这样一块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块应该建为绿地而非用作开发。一些老干部更激动地说,杨把它卖掉是“对历史极大的犯罪”。
杨秀珠如此慷慨的背后是什么,应该不难想象。据称,杨“多次出游西欧诸国,均有陈其跃、黄某、金某等人全程陪同,随身服务”。金某在1994年拿到旧城改建的一个项目,要付配套费700万元,“金将该地块拿到手以后,便串通杨秀珠要求减免配套费”,在杨的“斡旋”下,金果然享受“全免”待遇。“据说事成后金即汇30万美元直接注入杨在国外的户头”。
杨秀珠的很多手法如出一辙,但能屡屡成功。举报材料还提到:1998年,杨秀珠宣布调离温州,“在离任前突击出让”旧城区的8个拆迁地块。其中4块“以低价议标”四位华侨,另4块“以假投标的手段,低价送到她既定对象手里”。举报称这8个地块“均为市区最好地段,平均出让地价每平方米只有1000多元,比正常地价低一倍”。由于低价出让,初步核算“开发商可获取5个亿的高额利润”。
杨秀珠与某台商关系密切,是记者在温州采访时屡屡听到的一种说法。举报材料称,温州市区某地块,“德国一华侨曾出资6000万人民币不给”,却以3000万给了这位台胞。后这位台胞的儿子对外声称,其母亲“送给杨秀珠在美国的一套别墅”。当然这一切目前无法证实,“因为这些人都在国外,涉及的人又多又复杂,都是房地产界的重量级人物,这也增加了我们调查的难度”,一位参加调查的官员向记者坦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