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桥买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庄山)

招标与淘金

南京长江桥买卖0

长江二桥 

南京长江桥买卖1 

6月中下旬的“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吸引了1500多家中外客商  

“刘永好花30个亿买长江三桥。”这个连刘永好自己都不太清楚的消息,让他对媒体又多了几分戒心。新希望集团总裁办主任赵韵新接受采访的第一句话便是,“这件事搞得我们很头痛。”他反复强调,“我们根本没有做城市基础设施的想法,没有这30个亿,也没有路桥经营方面的资源。”

消息来自6月中下旬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当时,南京市政府推出了近百个优惠项目,其中包括长江二、三桥、秦淮河环境整治、南京图书馆、地铁新街口站及商铺开发等等,赵韵新强调刘永好确实参加了这次洽谈会,但他只选择了北极阁地下商场等几个商业项目,与买长江三桥无关。

有1500多家中外客商都盯住了这次南京投资洽谈会,南京大吉公司总裁刘茂林在会上相中了将要建设的长江三桥和过江隧道项目。按照他们的分析,江北将是南京今后十几年快速成长地区,跨江交通必定是将来的主要战略问题,尽管将来可能会出现五座桥、三条隧道左右的交通格局,但他们对交通流量增长充满信心,况且,三桥的区域位置恰好在发展黄金地段,公司更看重的是“由此带来的其他产业的互动联动”。

南京长江三桥是沪蓉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江苏段规划建设的五大战略性通道之一,总投资30.9亿元,2003年5月28日打下第一桩,预计2007年建成通车。洽谈会上看中这一项目的客商达到80家,大吉公司最终以1个多亿拿下了三桥10%的股权。其他股权的分配是,南京交通控股占45%,浦口经济开发区占5%,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占15%,亿阳集团占35%,大吉公司总裁办主任张冠今解释说:“最初政府的设想是南京交通和浦口经济开发区代表的国有股份占70%,后来我们与其他两家联合成立了股份公司,争取到了50%的股权。”

卖也忧买也忧

相比长江三桥而言,长江二桥的影响力恐怕更大得多,这座2001年3月26日建成通车的桥梁,一度成为继长江一桥后南京市的骄傲。投资洽谈会上,二桥经营权转让吸引了来自外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50多家客商关注。根据政府确定的合作公司形象好、连续盈利能力强,具相关企业的经营经验的合作原则,最终,来自西班牙的MQM公司以40个亿拿走了该桥70%的经营权。

按照长江二桥管理局经营开发处处长吴铁军的说法,二桥是依据政府多元化经营、盘活存量资产、滚动发展城市建设的思路作为优良资产转让的。单纯从经营说,二桥两年多来的经营一直不错,“2001年3月,二桥刚开始通车时每天8000多流量,以后逐年以30%~40%的速度递增,目前每天流量达到2万辆,每天收费65万元上下,一年两个多亿。而二桥静态成本是30年收回35.79亿的投资,还有利息、人员管理费用、路桥维修等动态成本,无论怎么算,我们都完全可以自主经营”。

而吴铁军分析转让将产生的影响时认为:“经营决策主体改变,运作的原则将按照投资者的意图办,运作效果应该比原来好。”但他同时也担心,经营权转让只有30年,但大桥的寿命却远远不止这几十年,经营者能不能保证经营过程中国有资产不流失,并且做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强调说:“国资部门肯定不能一卖一转了事,必须要有养护规范明确应达到的标准。大桥在这30年中可能不会面临大修,但这些年的经营中应该考虑到折旧、养护方面的具体细节,该做提留的必须提留。”

“我拿不到绝对的控股权就不会轻易介入。”在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上“走了一遭”的一位企业人士一直有自己的信条,这次探路,他认为南京市政府在经营城市改革上确实向前迈了一大步,但在一些项目上竞争还不是完全公开充分的,在政府控制力较强而国家法治力较弱的今天,他依然不敢贸然去抢这些政府抛出的绣球。其实,抢了绣球的企业心里也并不踏实,张冠今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的担心是:“尽管我们有一定股权,但公用事业收费可以说依旧是政府控制,我们能否预期收回投资完全依赖三桥的收费。假如政府为宏观调节几座桥的利益,出台政策要求我们提高收费,靠外力减缩客流,我们照样没有办法。”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难解之题——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钢明

三联生活周刊:政府经营公用事业向来采取不为利,不与民争利的政策,现在交给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资经营,服务特性能得到保障吗?

袁钢明:商业化和公共利益的矛盾冲突肯定会产生问题,但过去我们一直以为不追求商业利益才能最大程度获得社会利益,政府能公用的公用,不能公用的也公用,结果由于投入不足,效率不高,反而使公众利益受到损伤。引入民间资本是公用事业走入绝境的必然结果,但在越来越商业化的过程中防止侵害公共利益还是相当难解决的课题,必须要有政府、公众的监督。公用事业带有一定的垄断性,与完全自由竞争不一样,因此经营权的获得应该有充分的竞争,同时在经营不好的情况下也要有竞争。但公用事业的经营需要长期连续性,转换经营者的成本比较高,技术上一定要设置保障。

三联生活周刊:政府管制的规范性似乎恰恰又是民营企业最担心的事情。

袁钢明:在改革进程中,确实很多项目目前都没有立法保证,甚至先于理论,比如风景区的经营,国家没有禁止,让他去做就很了不起了。作为私营企业,自己应该摆正位置,不能总想着与原来政府公共部门平起平坐,需要证明的是我的效率比你高,不管什么情况下,永远显示出更明显的效率和稳定性,政府自然就会加强自身的规范。法律上的保证是需要争取的。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路该怎么走?

袁钢明:政府大包大揽带来的弊端大家都已经看得很清楚,民营化之路必须要走。与国外比较,我们的商业化程度还很低。总体上说转型应该快,但方向一定要选对。我认为,涉及平均收入以下人群利益的要缓行,对服务面比较窄的要先行,我们实现的双赢应该是公共事业发展和公共利益提高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