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想之家”和我们的家庭观念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剑宇)
长城“卖”了?
郭为
7月1日,长城电脑与对方签订战略协议,委托神州数码作为其PC业务的全国惟一总代理,承担长城电脑PC业务销售渠道的建设与管理,以及相关产品的售后服务。
长城电脑的创始人王之说起当年推出中国第一台台式个人电脑“长城0520”时唏嘘不已,中国电脑市场的启动品牌“长城”的台式电脑的市场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几年来长城电脑5次更换总经理。王之最终决定把这个品牌“卖”给了雄心勃勃的年轻人郭为。
大局已定,但不是说长城所有的同仁都心甘情愿地赞成王之的决定,过去长城的销售渠道将出局还是融合还是保留,这牵涉到很多人和公司的切身利益。即使是在设计制造阶段,神州数码自有的显示器、鼠标、键盘等配件必然也会进入由长城人掌握的领域。
上述战略协议签订的同时,长城计算机公司发布公告显示它将与神州数码的子公司签订专项协议,协议合作期限是5年,“在合作期限内,经双方协商一致,可变更或提前终止合作期限”。
协议双方否认“长城”是被买卖了,神州数码的扩张和长城电脑的收缩的需要才是更明确的。神州数码预计三年把“长城”电脑卖到100万台/年。据赛迪顾问的统计,2002年中国台式电脑销售量为907.7万台,其中联想以246万台占27.1%的市场份额,随后的方正80.6万台、清华同方53.6万台。
就是说神州数码要在三年内进入中国台式电脑的前三名,相信这是郭为的许诺,也是王之出手的条件,维系在“长城”上的感情也是由“100万台”这个数字来平衡的。
“兄弟打起来了”?
郭为获得“长城”品牌的时间正是联想拆分三周年的日子,据说联想分拆成现在杨元庆的联想集团和郭为的神州数码,有一个协议是三年不直接竞争。
当时有评论温情脉脉地说:“柳传志把联想的现在(电脑业务)给了杨元庆,把未来(电子商务)给了郭为。”这个评论背后更确切的意思是,柳传志处心积虑希望分家后的公司能延续联想的神话而不是内斗之后两败俱伤,于是就有了以“分市场”为纲的分家决定。
神州数码目前的分销业务主要集中在笔记本电脑、网络设备、打印机和数码产品等,进入IT现金之王的PC领域当然是势在必行。协议期刚过,好像是郭为率先上阵开始叫板,在联想最倚重的PC业务上开始了“兄弟之争”。当然不是郭为“作为小弟”沉不住气率先发难。在中国目前最重要的产业信息化市场,包括金融、通信、能源等市场,无论是产品还是工程,联想和神州数码的竞争早已硝烟弥漫了。
无论是联想还是柳传志,隐隐约约地与之相关的“中国企业神话”和“企业家教父”传说近年来盛传不衰。任何有关“联想之家”内部竞争的新闻,都不仅是市场行为,还牵动中国人的感情因素。
过去的未来
关键还要看怎么“分市场”,怎么看未来。
2000年联想分家时,“电子商务”是一个被认为是重要的竞争领域,紧接着“IT服务”又成为全球、当然也是中国IT 企业升级的住旋律。有点遗憾的是,这两个由IBM发出的IT话语至今还是IBM等数家国际公司从中得到了最让人称道的市场增长。
包括联想和神州数码目前还只是在公司自己的经营系统上完成了“电子商务”阶段,更多的中国企业还停留在自身的网络基础建设阶段。而联想和神州数码更加看重的“IT服务”和IBM相比则依然是初级阶段,两家公司也早已从口号的热情转移到中国企业的执行能力和步骤部署上。
2002年柳传志应邀在国际管理科学学会年会上发表演讲,会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让我睡不着觉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我们目前的主要技术属于IT行业里中下游水平,上游制定标准还是在美国。而且英特尔有英特尔的方向,微软有微软的方向,我们到底怎样去捕捉未来的方向目前还有一定困难;第二个主要原因就是人才问题,我们最近开辟出无线通讯领域,发现主要缺少的资源不是钱,而是人才。”
掩藏在家庭温情和对未来憧憬背后的现实,就是柳传志形象地称之为“碗里的”业务——硬件的制造和销售,还是中国IT业竞争所在。我们还无法摆脱这个有别于“IBM战略”或者“微软、英特尔战略”的“中国战略”,市场空间增长逐渐放缓的速度+企业强烈的成长欲望导致这个市场异常残酷,这个现实不是“家庭伦理”能摆平的。
如果说郭为进入PC市场意味着“残酷”的话,那么另外一个迥异于国际市场的“中国战略”就是手机市场也将成为中国IT企业,无疑也是神州数码和联想的另外一个战场,类似于从前PC铸造的“联想之家”的机会和残酷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