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品房的供给需求分析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北京商品房的供给需求分析0

房屋建设需要一个消化过程,否则也会带来像家电汽车一样的降价潮  

大凡大工业生产的产品,推向大众消费市场后,都有一个疯狂的降价过程。80年代的电器产品如此,90年代的10万元级别的消费,如汽车也是如此。规模扩大,竞争激烈,汽车价格在向国际市场成本加行业平均盈利的模式接轨,而房产价格却远没有到这个地步。

房产的成本高昂,但造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却是和收入直接相关。理性的消费者不会穷其一生收入购买住房,而放弃其他消费。在居民密集聚居的大城市,房产价格的相当一部分又是地价,而土地的市场化价格也就是地皮价格也受居民的购买力左右。国际上通常用住房价格与收入比值反映居民消费住房的状况,具体是一套中等水平房子的价格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之比,现在国际水平为3至6倍。北京的比值是11,上海、杭州等城市是8到10倍,大大超出国际平均水平。具体到大城市,北京的住房也比纽约、东京等大城市“难买得多”。再具体到房地产企业利润上,外国建房的利润率不过5%,我国普遍在15%以上。

从市场化到供不应求到全面竞争再到供过于求,需要一个过程,房屋这种商品制造不易,从购买土地到建造到销售的复杂过程更需要长周期,以至于从90年代中期住房商品化以来,大城市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2000年后的北京,住宅商品房虽连年下降,2002年的平均价格还是4467元,居全国之首。

供应上,北京市的住宅呈飞速增长之势,1998年住宅竣工量突破1000万平方米,随后连年都有大幅度增长。2002年住宅施工面积近6086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5398万平方米,住宅竣工面积将近2200万平方米,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达到了1926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加了38%。住宅竣工数量接近同期欧盟国家全年的住宅开发量。

居民是否需要这样多的住房?2002年,北京市销售商品住宅16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3%。另一个说明住房生产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的是空置率,2002年,北京市商品房空置面积在一年以上的商品住宅323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长14.8%,增幅大大低于同期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速度。说明越来越多的住房能被这个巨大的购买力消化。

但未来,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高供给,新增房屋是否能被市场迅速消化却是一个问题。根据2002年的数字,北京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18.2平方米,换算成建筑面积将近24平方米,在亚洲的后工业化的大城市中已经不能算一个非常寒酸的数字。根据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统计的数字,香港平均住户的平均居住面积是13.5平方米,东京是20平方米,上海是16.8平方米,新加坡是31.3平方米,台北是33.5平方米。作为超大型城市,北京已经和其他城市处在一个水平上,接下去只是探讨还有旧房改造和适应现代化生活,每个人需要增长多大空间的问题。到2005年,北京市将完成城区303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拆迁,这个数字相对于每年2000余万的竣工面积算不得大,不必讨论。剩下的,则应该是平方向楼房迁徙和扩大每个人的住房面积问题。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京市有近50%的人口住在平房里,假设其中50%要搬进楼房,这一比例占800万人口的200万,以人均30平方米计算,需要的住房面积为6000万平方米。以现在的建设速度,假设全部建设经济适用房,不到3年就能解决问题。请注意,这里假定的50%已经很高,因为郊区农村人口是不会购买商品房的。

下一个人均目标是剩下的600万人口改善居住条件,每人新增10平方米建筑面积以与先进国家接轨。北京超过80%的住房面积是80年代和90年代新建,舒适需求基本不需要拆旧房盖新房,而是增加一部分新房,旧房再在居民中调剂。这样的简单乘法又需要6000万平方米,也可以在3年内解决。两项相加,不出6年,可以解决北京市民的换代需要。

外地人在北京购房当然也是要考虑的变数,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也是变数,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需要人均30多平方米的面积,也是变数。即使200万人外地人买房,也不过需要3年时间。无论如何,以现在的飞速爆炸式建设,房地产肯定会在未来的某一时间形成过剩。土地虽能保值增值,但房屋供应超过需求,也会带来家电汽车一样的降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