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电视的“偏头痛”
作者:程磊(文 / 程磊)
都是钱惹的祸
北京环球视业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就是《FTV—心情电视》的制作公司。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刘熙晨失落地坐在记者面前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钱惹的祸。”他告诉记者,“当初做节目因为缺钱,所以引进资本,资本进来后,却不可思议地被一脚踢开。更可怕的是,电视节目还在播。”
刘熙晨在业内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1991年从人民大学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毕业后进电视台,后来成为北京电视台“18分钟经济社会”栏目组的编导,2000年6月“下海”,创办《FTV—心情电视》。
这档节目,各地电视台的评价都不错。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总监董晓敏告诉记者:“《心情电视》是我们频道开播以来,选购的第一批制作公司生产的节目,两年的合作,从周播到日播,在我们每天首播近3小时的外购节目中,《心情电视》是我们一直重点培育的栏目。”
在刘熙晨看来,作为民营电视节目提供商,有没有一档日播节目是衡量他们是否有资格成长为“光线传播”这样大型公司竞争对手的决定性因素。2001年《心情电视》日播版推出,2002年这一年,这档节目开始在全国六十家省市级电视台实现日播,收视率稳步上升。
与很多民营媒体的经营者一样,刘熙晨因为做这档日播碰到资金困难问题。“日播节目的真正价值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显露的,而保持节目的质量,每天都要消耗相当大的成本。这个行业在起步阶段回报周期比较长,节目开始有好的口碑,既要持续投资又要等待回报,这种情况下,公司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漩涡,并且在日播半年之后,漩涡达到了谷底,不仅半年发不出工资,连拍摄经费都成问题。”
在融资时间极为紧迫的情况下,资本进入,经营自己广告公司的何春雷成了控股方(51%控股,刘熙晨占49%股份),新公司在去年年底注册,何春雷任董事长,主要负责公司业务、财务、人事;刘熙晨任总经理,主要负责节目制作、各电视台的落地协调及播出监控。
“有了钱,日子好过了,与美菱公司签订第一笔广告大单(350万元)后,公司经营开始有起色,也开始准备制作三档新节目并扩大机房。这时,何春雷突然提出不做新节目,问题出现了。”刘熙晨说。
何春雷也有自己的态度:“我是北京华澳中心的业主,一开始时是刘熙晨租我的房子办公,后来付不起房租便游说我投资入股。”对于不做新节目,何春雷解释说,“刘熙晨的某些行为已经侵害到了公司利益,我已经不想与之合作下去,做新节目我当然不愿意了。而且在老节目还没有看到实在利润的时候,我担心上新节目又让公司回到以前资金窘迫的状况。”对于何春雷所说的刘熙晨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何春雷说,暂时不便透露。
“我是公司的总经理,按照约定,重大的人事任免要有2/3股份同意才可以,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协商。而何春雷现在临时成立了保安部,我进不了公司,他也单方面撤消了我的总经理职务,重要的是正在播的节目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黑锅还是我来背。而实际上,这个节目已经不由我来控制了。”刘熙晨抱怨说。
“现在我把这块包给了员工自己在做,在事情没有明晰之前,可能会主动采取停播节目这一手段。”何春雷告诉记者。
据了解,刘熙晨目前正打算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权益,而对于每天还在60多个电视台播出的《心情电视》,他也正与各个电视台的节目总监沟通,随时可能全线停播。同时,他仍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还是希望能实现“年底之前有四档日播节目,进入与‘光线’同一梯队”。而何春雷刚刚起诉刘熙晨要求偿还150万元的个人债务,对公司股东之间的纠纷,何春雷也打算通过法律渠道解决。
胡智刚说:“这个事件可能就是资本风险控制与职业节目制作人必须求新的节目创作规律之间的矛盾。”
没有节目的电视台
节目停播,受到损失最大的,肯定是公司两大股东。而实际上,电视台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
北广教授胡智刚告诉记者:“这是所有传媒人经营电视节目都会碰上的问题,跟地方电视台没有能力制作节目一样,本来是可以互补互动的两个人群,碰到的难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假如没有这些民营的节目制作公司,地方电视台怎么办?节目制作的成本是很高的,一般电视台会考虑制作成本会不会超过广告的收入,其结果大都是购买节目比较划算。而除了中央电视台,很多电视台制作节目能力低下也是普遍性问题。目前的现状就是,在地方电视台里,对节目的需求量非常大。”
据董晓敏介绍,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就每天播出量而言,外购交流栏目占总播出量的1/2。其中重播约占2/3。”
广东南方电视台综艺频道情况与之相似,频道总监汤聪告诉记者:“比例没具体算过,所有节目中,由民营公司制作的节目超过10个,播出时间应该在10个小时左右。”
“就频道发展趋向而言,制播分离是电视媒体的终极。实际上将来的电视台也就是节目资源整合、集结、配置、播出,相当于大的总编室、播出控制中心等两大机构,也就是决定播出谁的节目。从理论上讲,频道只是作为一个播出平台,如同高速公路,我们的责任是把路基打好,服务做好,方向明确,至于上面跑的车未必都要由我们自行研制生产。完全自制不符合市场大势,也没有必要,那样我们会回到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电视生产计划经济时代,豢养无数庸人,消耗大量设备资金不计投入产出。目前媒体生产追求的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这是地方台目前急需解决的,这涉及到生产单位的机制、体制、政策空间等。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产单元变成像民间制作公司的栏目竞标,以收视、收益为标准,节目也就会真正好看、耐看。”董晓敏说。
电视怎么玩?
“光线’比较幸运,熬到了有广告来钱的时候,可大部分民营制作公司没钱,资本进入是必然。刘熙晨事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追求利润又要讲究风险的投资人与要时刻保持节目新颖而经常性地要做新的尝试的职业制作人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协调,一有新节目就意味着风险加大,而不上新节目,制作公司又无法生存。”胡智刚说,“刘熙晨这一事件决不是一般的股东纠纷事件,这其实是中国民营媒体内容与资本现实关系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这也正是政策制订方担心的问题,他们显然不愿意看到没有生命力的节目。解决好这两者关系才能谈民营电视的政策问题。”
资深传媒分析师赵小兵指出,去年中国电视节目播出量达956万小时,却只有202万小时的节目可供播出,民营电视制作商的加入不仅能填补空档,更重要的是引入竞争可以提高节目质量。而这些公司最缺的就是钱,在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的进入已是不可遏制。
刘熙晨认为:“中国民营电视的经营,首先是内容经营,其次才是利润经营。中国媒体的特殊性,首先要求对内容的导向性和舆论的政策性要有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且要谙熟媒体特性,否则节目根本无法播出,或者说一旦播出,就会给节目和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纯粹的商人是不能经营中国传媒的,因为他们不具备传媒人的传媒敏感和高度责任心。但内容经营又离不开利润经营,在中国经营民营媒体,内容和资本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资本必须尊重内容。”“电视是一项长期的、理性的、耐得住苦痛的付出与投入。这是个金矿,但涉足于此之人,要做好心理准备。”董晓敏说。
将来的电视台也就是节目资源整合、集结、配置、播出,相当于大的总编室、播出控制中心等两大机构,频道只是作为一个播出平台
民营电视能挣多少钱
民营电视就是专门给电视台提供节目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TCP,电视节目内容提供商)。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节目大都以30分钟、1小时的非新闻类娱乐、生活专题节目为主。一般一档娱乐节目直接成本每期约3到6万元,例如《海外娱乐现场》,其中包括国外素材的购买费用、人力成本、专业设备、器材、演播室等费用。节目制作出来后,各地电视台“购”片几乎不给一分钱,而是以广告时间换节目,即俗称的“贴片广告”。
民营电视制作公司赚钱的本源便是经营属于自己的广告时段,一般而言,30分钟节目“贴片时间”在两分钟左右,这当然要依节目收视率而定。节目精彩,收视率高,覆盖地域广泛,自然有利可图。“光线传播”主打节目《娱乐现场》已在全国400多家电视台播出,全国平均收视率10%左右(据央视索福瑞)。贴片广告5秒、10秒、30秒价格分别为每期2万元、4.3万元、6.8万元,北京电视台二套给出的广告时间是2分钟,以一档节目10个贴片广告、广告实价打7折计,每期广告收入30万元上下。而每期《娱乐现场》30分钟节目制作成本在3万~6万元间(以1000元~2000元/分钟计),此外还有1年期或半年期的栏目冠名可卖,这一项也有数百万的“进账”。1998年10月10万元创业,两年之后,“光线传播”打破常规成功赢利,2001上半年实现广告收入4000万元。去年“光线”的广告收入是在8000万~1亿元之间,据知情人士透露,利润高达5000万元以上。